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500亩是多少平方米】南岭一湖水 润泽万民心

“湖水碧水千浪,青山万木洋葱;山清水秀,南水湖秀丽,万水千山常有情。

”这是南水湖的真实写照。

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南水湖位于乳源东坪镇,据县城15公里处,水面达57000亩,库容12亿立方米,最深处达120米,是广东省第三大人工水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大定向爆破水库筑坝工程仅存项目。

水质优良,属饮水源一级保护区。湖形呈带状,水面浩瀚,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湖面景色壮观,清晨云蒸霞蔚,午间碧波荡漾,黄昏流光溢彩……南水湖是南岭山脉中宝贵的一湖水,对乳源乃至韶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瑶汉同胞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平凡的南水湖 不平凡的贡献

据资料显示,南水坝于1958年8月动工,1960年12月采用定向爆破完成大坝部分坝体方量后人工整理而成;1969年2月13日下闸蓄水至今,是国内仍在运行的现存最大定向爆破堆石坝,水库最大库容12.8亿立方米,属多年调节水库。

据乳源瑶族自治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讲述,说南水湖平凡,就是一座水库;说它不平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年,按照国家的建设需要和国务院工作部署,南水库区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8000多移民“舍小家、为大家”,落实异地搬迁,为南水水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水水库建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作用都极为突出。比如,每年发电量超过2亿千瓦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水水库蓄水发电,有力地解决了当时发展的“电荒”问题。

据广东粤电南水发电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水水库原功能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1970-2020年平均年发电量为2.54亿千瓦时。2011年省水利厅调整为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灌溉。

韶关市政府为改善市区用水环境,2017年开始动工建设南水水库供水工程,2021年6月建成投运,取水量为每年约8000万立方米,为韶关市区130万人提供优质的饮用水源。同时,还要供应乳源城乡10多万人的饮水以及灌溉7万亩农田。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南水湖

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碧水蓝天美丽如画。南水湖不仅景致美,而且水质更美,美得心潮澎湃,美得心花怒放,美得碧波荡漾,美得清澈见底……

“南水湖除了景美,还有水质好,好到可以直接喝!”长期来乳源旅游观光的武日丰激动地说。他还说,经常载着家人从东莞的长安来乳源看风景,时间已有20多年,每年来三四次,每次都到南水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喝一喝湖中的水,感觉心情特别好、特别舒畅,让人流连忘返。

南水湖的好山好水,来之不易,是乳源瑶汉人民长期坚守的结果、长期奋斗的结果、长期保护的结果!

“我们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一任连着一任,接续把保护南水湖的工作干到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南水湖!清澈的南水湖,倾注着瑶汉干群大量的汗水与心血!”乳源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钟沛东深情地讲述着。

据了解,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及2000年初,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发动农民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在南水湖部分库弯网箱养殖三角鲂,作为“一乡一品”养殖特色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为了保护南水水库饮用水源,县委、县政府对南水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了综合整治。

据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累计投入约2亿元资金,作为南水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经费。先后拆除网箱约12万平方米;清除保护区10户畜禽养殖场地;关闭取缔51户餐饮经营项目,拆除农家乐违法搭建大棚面积6100多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搭建物面积1500多平方米,集中清理整治“三无”船舶,对湖面71只经营性船舶全部拖离水库;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水库周边及集雨区7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建成水源地隔离防护设施33公里、界桩界碑1500多个,水库消长带生态修复近25公里,入库河口湿地建设950亩;完成实施管护面积10万亩;修复敏感带封山育林450亩,生态修复500亩,边坡治理面积1.9万多平方米,等等。

在治理的同时,还注重植树涵养。据统计,近三年来,在南水水库库区,种植乔木红桂、梅花、宫粉紫荆、紫薇、灌木簕杜鹃、扶桑等树木3万多棵,植被恢复1万多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还在管字上下功夫。据东坪镇林业站房茜介绍,他今年48岁,从事林业工作20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南水水库库区林区度过,长年累月与山为伴、与林为侣,千方百计把山守好、把林管好,把树育好,不怕春天的狂风暴雨、不惧夏天的烈日当空、不畏秋天的冷霜寒气、不恐冬天的寒冷冰雪,每天步行巡山巡林10公里以上,从参加工作至今20年时间,累计行走林区约3万公里。

因为看得紧、走得密、管得严,库区没有发生过火灾,如今的库区处处青山连绵、森林茂盛、树木参天,库区森林覆盖率达85%,既有蝉鸣鸟叫,更有鹭翔雁飞……实现了以林蓄水、以水发电的目标!

“只要看见巍峨高山、郁郁葱葱的林海,万顷碧绿的湖水,我就万分高兴,再苦再累也值得!”房茜笑着说。

实施“六个一批” 移民生活越来越好

“对于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县委、县政府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全力以赴推动生产的发展,千方百计改善生活条件,让移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乳源瑶族自治县水库移民办公室主任谢事城由衷说道。

据他介绍,南水库区移民迁移工作分两期完成,历时10年,累计迁移1779户共8460人,分别安置在乳源、曲江、仁化。安置在乳源县内的南水水库移民1063户5178人,分别在乳城、东坪、游溪、一六、桂头等5个乡镇32个行政村121个自然村。其中东坪镇主要是后靠(也称内靠)移民,即还居住在水库周边的村民,现有32个后靠移民村小组,移民868户3053人。

对扶持水库移民,主要采取“六个一批”的措施,即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安置一批,增加就业脱贫一批,产业扶持解决一批,教育和技能培训解决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等。这些举措对水库移民发展生产、改变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根据国家和省“生不增、死要减”的政策规定,扶持政策资金直补到人。如2016年以来,乳源共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4274万元,其中直补到人资金4291万元,移民村项目扶持资金9983万元,实施后扶持资金项目276个。

为加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投入移民后扶资金6280万元,实施环境整治项目207个。如新建文化室48个,铺设村道41公里,硬底化广场、巷道11.2万多平方米等,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抓好饮水安全、产业发展、改善农田灌溉设施等。如投入600多万元,实施饮水安全改造项目18宗,择址新建水源地8个,安装或更换管网近39公里,受益移民村25个;建设光伏电站4个,装机容量208kW,每年可为4个移民村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

为了全面真实掌握库区移民和后靠移民的生产生活现状,笔者于今年的6至7月,采访库区移民、后靠移民,走访50多个村庄,访问了60多位移民,看到移民村庄的新面貌、新气象、新风尚、新生活、新希望……

从乳源县城驱车约20分钟,来到云门山下的桂花村。该村仅靠乳桂公路,不仅交通便利,还有美丽的村容村貌,更有良好的村风民风。

今年69岁的村民曾先全笑着说:“因建设南水水库需要,1972年12月从原龙南迁移安置到桂花村,现有移民15户120人。经过四五十年的变化发展,全村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一天比一天快乐,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生活越过越美好!”

曾先全说,现在全村有15户人,家家户户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过得好、处得好……每家每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年轻一代朝气蓬勃干事创业,少儿一代发奋读书。

桂花村,是南水水库移民村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他移民村也是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今年7月下旬,笔者走访了南水水库库区周边的南水村、汤盆村、龙溪村、梯下村等后靠移民村,村村户户的生产、生活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环库公路两旁,错落有致、结构精美的一栋栋楼房和别墅,掩映在茂盛的树木之中;一户又一户的村民居住在依山傍水的优良环境里;一群又一群的村民,或在田里种稻、种果、种菜,或塘边喂鱼、捞鱼、选鱼……

据东坪镇小水角自然村的村民张智乐讲述,利用山溪水,他在山边建设20多亩鱼塘,实施高密度流水养鱼,养殖品种主要是四大家鱼及三角鲂、石鲤。从2013年开始至今,9年时间以来,由于精心管理,加上水质好、鱼质好、地理位置好等的优势,产量逐年增长,产值随着增多。从2016年起,每年的收入约20万元。

山水文章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对于库区移民未来的发展,东坪镇委、镇政府已运筹帷幄,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该镇党委书记肖福城表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镇委、镇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和努力,千方百计保护好南水水库的水质的同时,实践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化发展理念,推进健康产业“十个一”工程及“一廊一园”战略,做好“山、水”两篇文章,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做好水文章中,一方面是做强健康水产业,利用南水湖优质的水资源,努力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除了供市区130万人饮用外,还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生产和运营南水湖瓶装水,力争将南水湖的优质水推广到全国各地。另一方面是做大南水湖野生鱼产业。利用南水湖广阔的水域面积,借鉴浙江千岛湖增殖渔业的成功经验,推动发展南水湖增殖渔业。该发展模式不仅能净化和保护水质,又能产出高品质的南水湖野生鱼,以此为基础形成南水湖野生鱼产业链,实现自然资源价值最大化。

做好山的文章中,全面铺开瑶山茶种植,不断提升制茶工艺,做大做强“十个一”工程中的“一盒瑶山茶”产业。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带动新村、东田、茶坪、下寨4个瑶族村委近千户村民参与,整合分散和新开发种植茶园3000亩,不断壮大产业规模。2020年合作社产茶约5000斤,产值约100万元;今年预计产量超1万斤,产值超300万元;三年后预计产量可达3万斤,产值超1000万元。

【全媒体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赖南坡 马万里 李巧 刘冬梅 欧辉

【作者】 范永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