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太古家用榨油机】营口粮油文化系列作品之营口近代榨油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营口文旅集团

永久粮油文化系列作品的永久近代挤奶业的发展。

1861年营口开通后,出口产品主要是东北的特产。其中大豆及其产品豆油、豆饼占出口第一位,逐年增加。

据史料记载,1864年从营口港输出大豆66.17万担、豆油1.77万担、豆饼62.77万担,到1891年,输出大豆4144.2万担、豆油44.28万担、豆饼3101.9万担,分别增长65倍、24倍、48倍。

为了适应豆制品出口增长的需求,埠内义泰德、永同庆、东永茂、同聚源、兴顺魁、怡兴源等油坊以及日商小寺油坊相继开业,从1866年到1910年,营口埠内先后成立油坊21 家,其中7家使用蒸气机,5家使用内燃机。而东永茂油坊从1887年成立到1948年停止营业,经营60多年,创造了营口民族经济的奇迹。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东永茂成立,地址在今西市区兴盛里原针织二厂东靠后河沿处,自己有专用码头,股东代表潘达球,字玉田。集股金60万两银子,起始时寄寓于三合发油坊。不久三合发倒闭,其全部设备铺垫都兑给了东永茂。潘达球聘请精明的山东商人金德奎、胡麟登为正副经理。油坊人事精干,账卓先生1人,拿盘的(主管生产)1人,上粮市的(主管采购大豆)1人,外柜(主管埠内对外业务)1-2人,外城(主管外地业务)1-2人;伙计(店员)及工人(榨油者)60余人。

(东永茂油坊一角,图下为潘达球。)

东永茂开业之始并不发达,因为其设备陈旧,每日只出豆饼百块左右,每块豆饼重达52市斤。原料皆从营口埠内粮市购买,有时也到附近农村收购。豆饼、豆油多销往天津及东北城乡。

东永茂开业时正逢国外的先进榨油技术传入营口。当时,埠内大小十余家油坊鲜有机器生产,金德奎是位极有头脑的经理,他抓住机遇,实行大胆改革,首先在设备上改旧式榨油为机器榨油。改革需要资金扩大厂房,购置机器设备,这些都得到股东代表的一一首肯。于是东永茂购置了最先进的水压式榨油机60部,这些机器每日需要749石大豆,于是金德奎就在采购原料大豆上大做文章,经潘达球同意,他改变在埠内现购现榨的做法,而于每年新粮下来,农民急于出售手头豆子的时候,派人到东北腹地梨树、昌图、开原、铁岭、东丰、西丰和公主岭等地压价收购,就地储存,冬天原需豆料就由马拉爬犁由冰上和马车由陆上运输。一般都是转年开河后从辽河上用木船运回营口,一部分豆料提高价格转手倒卖,牟取暴利;另一部分留作自家油坊用,这样购入价大大低于其他油坊,其生产出来的豆饼、豆油的成本降低,颇有竞争力,所获利润也多于其他油坊。后来,东永茂把这种做法固定化,并在收购大豆的地方设立专柜,专门从事坐地收购的业务。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到民国十九年(1930),东永茂每日出饼4680片,出油23400斤,而当时实力仅次于东永茂的振义生每日出饼1800片,出油9000斤(《营口县志·商务篇》),将当时的17家专制大饼的油房远远甩在后面。

(油坊工人在车间装油入桶)

东永茂的业务,原来只是对国内的天津、上海、福建等地的商号直接交易。光绪十六年(1890),东永茂的股东代表潘达球认识了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驻上海的店员山本条太郎。山本条太郎调查了中国东北的大豆产量和营口的加工能力后,写了《山本论策》一书,建议三井物产总部在营口设立支店。三井总部遂在营口设立了支店,并得到了东永茂的大力协助。东永茂也利用三井的关系,大量向日本出口大豆和豆饼,并在大连设立了东永茂专柜,负责对日本进出口。东永茂的生意越做越大,油坊的生产由一个白班改为三班倒,昼夜不停地生产。东永茂又和英资太古洋行、怡合洋行合作,把生意做到欧洲。一时间东永茂成为国内外驰名,营口首屈一指的巨商。

(油坊内的机械榨油设备)

光绪十八年(1892),同聚源、兴源魁、容发祥三家油房前后开榨。光绪二十五年(1899),兴顺魁、德发合二家同时立。光绪二十六年(1900),怡兴源油坊开张。清宣统二年(1910),后发合毓记和兴懋长两家油坊开张。据日本人井阪秀雄调查统计:截至1910年,营口计有油坊19家,其中有英资太古元、太古永两家,日资小寺油坊一家。拥有蒸汽机的14家,共有设备1194台。石油发动机3家,设备88台。蒸汽水压机1家,旧式设备22台。每日生产豆饼52200块,豆油30860担(日本担),其中有日资太古元、太古永及大昌号的日产油量没统计。1910年,从营口港出口的豆饼4906.478担,豆油314.643担(日本人井孤秀雄《南满洲经济调查资料·营口》第六)。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九一八事变前统计,营口埠区共有较大由坊21家,其中清朝设立的只有东永茂,后发合毓记和兴懋长3家,余者皆为民国建立。这些油坊均为机器生产,生产大饼(52斤)者17家,小饼者4家。每日出大饼31020片,小饼2500片。17家产大饼坊油每日产油量106500斤,其量亦十分可观。这些产品除小饼外销较少,其余油饼“销路多运输于南方各埠,如汕头、福州、厦门、上海、香港及日本等处”。(《营口县志·商务篇》)

(小寺油坊正门)

(小寺油坊内部)

民国之前营口之油坊绝大部分设在埠区西部靠河之处,一时间这里人头攒动,车船繁忙、油篓叠垛如墙,豆饼堆积似塔。营口的工业以榨油业为大宗,营口的外销品以豆油、豆饼为主。营口的繁荣与大豆及其制品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