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正定家具】正定休闲游系列之三——正定城东西轴线中山路(旧东、西大街)扫街

丁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过去,正定是个府城,按过云的规制,府级建制,一城设四门。正定四门中的东、西门遥遥相对,处在一条东西轴线上,南门北门却不在同一轴线上,两条南北轴线东西错开了2、300米。这种东西城门相冲,南北城门相错的城市布局在中国古城建设中经常见到。

旧正定,一切重要的建筑或设施均沿这几条轴线布置。我们今天要转的是正定的横轴,即东西轴线。这条横轴的东头过去叫东门里,东门里的大街即东大街。同理,这条横轴的西头过去叫西门里,西门里的大街也就是西大街。

介绍 正定的其它贴子中说过,石家庄去正定有多路公交车:正定南邻省会石家庄市约10公里,从石家庄去正定交通非常方便,有以下多路公交可达:

131路 老火车站(解放广场)至正定国际小商品市场,票价2元;

130路 省博物馆至正定蟠桃 票价2元;

132路 北国商城到园博园,票价2元;

148路 新火车站至正定国际物流园,票价2元;

177路 南焦客运站至园博园,票价2元;

192路 老火车站(解放广场)至正定三才家俱城,票价2元

这些公交中,去正定东门需乘坐130路公交,卫前路东口下车即到。去正定南门可乘坐130、177路最方便,正定南门站下车即可。去正定西门可乘坐192路公交,正定西门下车,也可坐131、132、148路公交,在江南新城站下车,东行1公里即到。去北门可坐132路公交,北城门下车即可。

正定城东西轴线和南北双轴线位置示意

正定东西大街我是分两次扫的街,第一次是17年9月,第二次是18年2月。现在合起来介绍。

17年9月,我是先转完兴荣街上的赵云庙和荣宁街才去中山路的。中山路是正定城主要街道之一,是正定老城的东西向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的南北两侧坐落着天下驰名的大佛寺、天宁寺遗址的凌霄塔、在其两侧还有开元寺、府文庙、县文庙、风动碑,这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另外还有县级文化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 。我准备沿中山路由东向西顺序游览。

由荣国府到大佛寺没有直通的路,我走的是旺泉南街。走在大街上,我的右手是一长溜高高的红墙,里边就是天下闻名的正定大佛寺。旺泉南街路东过去是农田,现在是一家酒店和一片新建的住宅小区。这条街幽静整洁,很适合人居。

旺泉南街上的隆兴家园小区

旺泉南街走到头是一片仿古建筑,这儿就是东门里村。东门里村,顾名思义是正定城的东门里边的村庄。东门里村东边是老正定城的东城门,名迎旭门。

东门里村的西侧,旺泉南街和中山路的西北角即大佛寺。大佛寺前的道路即过云的东门里大街,现在的中山路。过去这条路可以直通城外的东关,它是正定城向东的唯一通道。

迎旭门是 正定城很重要的一座城门,说它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正定城向东的唯一通道,还因为它在正定有喜门之称。在正定,不论是人们办喜事、娶媳妇,或是有达官贵人进城,都必走东门,因此东门外原来还建有一座接官亭。

文革时期,正定东门修建了一座国防工程,出城的路因此被截断,于是在迎旭门南北两侧的城墙上掏了两个豁口,修了两条新的出城路。北侧那条即我进城时走的兴荣路,另一条是中山路南侧的卫前路,以解决正定城向东的交通问题。

大佛寺为俗称,其正式的名称为隆兴寺。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其规模宏大,建筑豪华,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第一名刹”。

隆兴寺位于正定县城的东门里,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龙藏寺”。唐朝改名为" 龙兴寺" 。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兴寺内铸造铜佛,盖大悲阁,遂大兴土,建设了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形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之后历经多次修葺。清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称隆兴寺。并在康熙、乾隆年间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规制日益完善,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寺院达到鼎盛时期。建国后,国家曾多次拨款修葺隆兴寺,现存寺院基本仍是清时的三路建制。

隆兴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为85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置。正门外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龙泵牛亭,以及从崇因寺迁来的毗卢殿等。在这些建筑中,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是四座保存完整的宋代结构风格的殿宇,这个全国都 非常 难得,其中尤以摩尼殿的价值最高。摩尼殿建于1.2米的台基之上,为重檐歇山顶式,面宽和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布局为十字形,外观重叠雄伟,古劲庄严。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也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

隆兴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寺人文物众多,依不同的统计方法,隆兴寺内国宝级的文物有六最九绝之说。六最是:

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摩尼殿;

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

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阁;

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

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中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佛。

九绝是在六最基础上稍做增减,它们是:

九绝之一——双龙照壁;

九绝之二——摩尼殿;

九绝之三——倒座观音;

九绝之四——戒坛;

九绝之五——慈氏阁;

九绝之六——转轮藏阁;

九绝之七——千手千眼铜观音;

九绝之八——龙藏寺碑;

九绝之九——康熙乾隆碑亭。

隆兴寺文物中最为出名的是有"正定大菩萨"之誉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佛像,此铜佛与沧州狮子、定州料敌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正定大佛寺因此得名。

隆兴寺没有山门,和很多寺庙类似,天王殿就是隆兴寺的大门,隆兴寺是收费景区 ,天王殿也是进庙的检票口。门票50元。

作为一个石家庄人,我曾多次去过大佛寺,这次就没有再进去转,只在门口拍了两张照片。

大佛寺的天王殿,也是现在的大佛寺大门

大佛寺天王殿南面,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影壁。这就是隆兴寺九绝之一的双龙照壁。这照壁主体是红色砖墙砌成,东西长22.9米,高6.8米,厚1.2米,四角用绿色琉璃瓦。盖帽,起脊处有飞禽走兽装饰。照壁的前后心均为菱形,中间为琉璃浮雕二龙戏珠图,远远望去给人以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之感。这照壁绝妙之处,就是那两条栩栩如生的蚊龙。人们站在浮雕前,细细观看,觉得这龙似乎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它那踏波蹈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令人叫绝。再看下去,只觉那倚天的龙角,飘然的龙须,矫健的龙爪,似乎都活了起来,给人以勃勃欲动之感。传说,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无桥,过往不便,后打铸两条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船,后经年累月,铁链变成两条绿龙,为害百姓,被张天师擒获。此时,正值尉迟敬德监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门,正愁没办法交差。于是便让工匠连夜动工,在大佛寺门前修起了这座照壁,把二龙牢牢地嵌在中间,一来镇锁了蚊龙;二来也遮盖了大佛寺没有山门的缺陷。

大佛寺门前广场上的老树。中山路是正定的主要旅游路线,正定城这些年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中山路两侧的便道上,很多林道树边都修建了这样的座位,方便游人休息。

中山路两边的建筑以仿古建筑为主,夹杂着少量老房子

由大佛寺西行约一华里,远远的就看见路北的房屋后面露出一个塔尖来,那就是人称正定“木塔”的天宁寺凌霄塔。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说,四塔为凌霄塔、须弥塔、华塔、澄灵塔; 八大寺系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前寺、后寺、崇因寺。天宁寺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凌霄塔更是在正定四塔中排名第一,是正定古塔的代表。在很多介绍正定古塔的资料中,都以凌霄塔为题头照片。

清光绪元年刊《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始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旧名大藏院。当时寺院规模宏大,轴线分明,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后殿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晨钟暮鼓,香火鼎盛。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在原天宁寺和凌霄塔基础上进行重建,并赐名"承天寺"。现存凌霄塔应该就是那时建造的。政和年间(1111-1118)改承天寺为天宁寺。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为祀奉父王徽宗,赐名“报恩广寺”,后又改“报恩光寺”。从那以后天宁寺经多次维修,清朝以后,天宁寺香火日渐衰败,但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天宁寺还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正殿五间,前承抱厦三楹,殿后浮图九级(即凌霄塔),高插云际,屹然,为一郡之观,与须弥、澄灵、多宝诸塔相辉映"。民国后寺院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天宁寺仅存一座凌霄塔和一圈围墙。

我以前来时正定时,天宁寺缩在中山路路北一片民房后,去天寺要先走过一条小街。现在天宁寺前的房屋都已拆迁,天宁寺和中山路间辟为了一个小广场。

天宁寺前的牌坊,应是近年新建

牌坊的另一面

和很多老城一样,正定老城的主要街道建在地势较高处。天宁寺则地势低洼,比马路低了不少。过去去天宁寺是一路的下坡道,现在修成了沉降式广场。

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内的凌霄塔始建唐咸通初年(公元860年)。但根据1982年维修古塔时从塔基地宫出土的文物看,此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公元762—799年),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l145年)重修。由此可知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该塔始建年代有误。

据说凌霄塔原高60米,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我们现在看到凌霄塔是上世记80年代重修过的。在此之前凌霄塔的最后一次维修是清早期,此后近三百年间一直未进行维修,到解放时塔已残破不堪,1966年邢台地震,已在1000多年历史的凌霄塔塔刹被震掉,塔身和顶部也遭严重损坏,岌岌可危。此后,塔身的八、九层因风吹雨打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予以重修,1982年,在保持原貌的原则下,有关部门对凌霄塔进行了落架重修,工程于1986年完工。重建的凌霄塔高度减为40.98米(这里有个疑问,能由60米减到40米,矮了那么多么?),结构也不尽同于原塔。

从外部看,凌霄塔是典型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密檐楼阁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塔高共九层。

塔身从下到上,各层高度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杀,从而形成抛物线外廓,给人以轻盈挺秀、稳重柔和之感使的整个塔的外观庄重而挺秀,极富美感。

凌霄塔塔身的下面几层与上边各层结构迥然不同。下边四层塔身是砖砌,斗拱、角柱均为砖磨的仿木结构,仅椽飞为木制。由外出冰盘檐构成的狭窄平座也均为砖仿木结构。冰盘檐结构形式美观大方,自然得体,在现存塔中极为罕见。每层正面各辟拱形门或直棂窗。推测一至四层塔身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的。四层以上是木构,每面三开间,柱子、斗拱、飞檐均为木构。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中心柱(又叫通天柱)直达塔顶,中心柱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是金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因此推测这几层为金代重建。凌霄塔下砖上木,这种形式在古代并不少见,但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因凌霄塔四层以上为木质,故俗称木塔。

凌霄塔顶部有铁铸枣核状的塔刹。塔身之上为刹座、覆钵、仰叶、相轮、宝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整个塔形外观宏伟,而又显得轻盈挺秀。现存塔身,基本保持金代建筑风格,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佛塔建筑中是少见的。

天宁寺大门的石狮,据考证是元代的文物

天宁寺二门,二门外有一对大石狮,门洞内还有一对小石狮,两对狮子均十分可爱

天宁寺院里的一棵老树

凌霄塔体积巨大,因此远观效果较好,来到塔下因视角太小,拍摄效果反而没有了。

凌霄塔底层四面有门,东、西、南三门可至塔心室,北门是登塔的门。我以前来正定时还能登塔远眺。2009年阴历正月初五,正定新修的南城门楼燃因放孔明灯而被烧毁,县文化局长因此被免职。由于凌霄塔四至九层为木制,常有游人登塔用打火机照明,新任领导为防止火灾,便将登临塔顶的楼梯拆除,同时将一层至二层间封砌了天棚。

凌霄塔二层以上每层均四面设窗,塔内逐层设置楼梯,四层以下是砖阶,以上各层楼梯改为木制,顺梯可攀至顶层,纵览古城壮丽景色。因其是古时正定的制高点,此处的胜景自然免不了引发文人墨客的诗兴,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

1988年,天宁寺凌霄塔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院里的古碑

在凌霄塔周边,摆放着很多古时的建筑构件、残碑等。现在的天宁寺仅存一塔,原来的各个殿堂都已不存,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建筑构件来想象昔日天宁寺的繁华了。

天宁寺地处正定城的横轴,现在的中山路(即过去的东大街)和两条南北纵轴之一的北大街(即现在的镇州大街)交汇处,寺院西墙外就是当年的正定北大街。中山路与镇州街路口正定人称小十字街。是正定城双十字构架中的一个十字架。近些年为发展旅游事业,小十字街东北角,天宁寺南墙、西墙外的民房全被拆除,建成了一个小广场,天宁寺更好的展现了出来,走在这两条街上,很远就能看到天宁寺木塔。

天宁寺前广场一角

从镇州大街上看天宁寺木塔,此照片拍于今年二月

中山路上的一些建筑

小十字街向西走不远,路北有一路口,路口竖有高大的仿木牌楼。这条街现在的名字叫学门口街,街里有全国重点小学——正定解放街小学。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 在过去,正定的牌楼特别多,后多被拆除,我们现在看到的牌坊有很多是近年新建的仿古建筑。学门口街以前是通住正定府文庙的主要通道,这座牌坊是府文庙的附属建筑。建国后,府文庙的院落被解放街小学和正定中医院切分,这条路也被解放街小学校的校园截断,走这条路已经到不了府文庙了。

历史上的正定府文庙规模宏大,可惜其主要建筑多已不存,只留下来一座建于元代的戟门,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座府文庙戟门藏在一片居民楼后,我这次来没能看到。

解放街小学,这张照片拍于今年2月

由学门口街再向西,快到燕赵大街路口时路北有家元曲博物馆,看似规模不大,我没有进去看。后来知道它还有个名称叫马家大院。马家大院是正定城内保存最好的四合院,原为五进院,现存三进。

马家大院是正定现存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四合院建筑。很值的一看,这次没能进支间一个遗憾,也正因为这样那样的遗憾,才有了后来第二次、第三次正定扫街。

小十字街西行200多米是燕赵大街路口,这里是正定城的市中心,是正定老城东西轴和南北主轴线(小十字街是南北辅轴)的交汇处,正定人称大十字街。大十字街西北角有一家马家老鸡店,门口挂着中华老字号的招牌。

正定自晋代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古老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饮食文化,马家卤鸡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据正定县志记载,"卤鸡"明末清初由安国马刘氏传入真定,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马刘氏的后人马洛发把祖传的卤鸡定名为"马家卤鸡",并在正定城开设了马家老鸡店,渐渐有了相当的名气。1901年慈禧太后品尝后大加赞誉,马家卤鸡一度成为贡品,名声大振。此后一百多年来马家卤鸡世代传承沿袭至今。现在得经营者马学中为第6代传人,既保持了传统工艺,又自主创新了卤鸡翅、卤鸡爪、卤鸡胗等品种。

马家祖系回族,老家老鸡选料考究,制作工艺严格。造型独特。百年老汤配以丁香、砂仁、肉蔻、白芷等20余种名贵佐料,配以碘盐及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调味品,煮好的卤鸡色艳形美,肉嫩骨酥,软而不烂,味道醇香,老幼皆宜,久食不厌。

说到马家老鸡,保定也有一家马家老鸡 ,也是卤鸡。两个马家老鸡虽无直接关系 ,但都源于回民马家,都是中华名吃。

大十字街北边不远,燕赵南大街西侧,常山影剧院北邻有一小片绿地,绿地中竖有一高大的青灰色碑楼,绿地前的便道 上竖有一块文保标志碑,这就是正定的又一个国宝级文物单位——唐风动碑。

风动碑全称:“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此碑系唐“安史之乱”后为给唐成德军节度使、清河郡王李宝臣歌功颂德,于永泰二年(766年)建立的功德碑,因此又叫李宝臣碑。而民间一般称之为风动碑。

李宝臣,何许人也?为何又称清河郡王?《资治通鉴》载:安史之乱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伪恒州(恒州系正定旧称)节度使张忠志,以赵、定、深、恒、易五州归顺,以忠志检校礼部尚书、恒州刺史,充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曰李宝臣。”《册府元龟》载: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封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为清河郡王。可以说,这位原名张忠志,后被封为清河郡王并赐名李宝臣是一位藩镇割据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归顺为最后平定安史之乱发挥了很大作用。

正定风动碑位于河北石家庄正定县旧大公馆(今常山影院北侧)。在正定城属于极其冲要显眼之地。宋《类要》一书说碑“在真定府治东三十步”。可以说是一府一城中心的中心。此碑身高5.78米,宽2.30米,厚0.48米。青石质,碑首呈半圆形,六条盘龙相交,中间二龙爪托火焰宝珠,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与碑首的盘龙相比,驮碑的龟趺(也叫赑屃)则略显粗犷。圆头圆脑,圆而突的眼睛,圆而深的鼻孔,一双小耳紧贴肥硕的脖颈,一副憨憨厚厚、呆呆萌萌的样子。如今这龟趺半埋地下,只露上部,也成为显示正定古城地形、地坪变化难得的实物。

风动碑正面碑额阴刻篆书“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三行十二字。碑文共有楷书25行,行55字,总计1398字,由王佑撰文,王士则书写并篆额,内容是颂扬当时成都军节度使李宝臣“功德”,主要记述了李宝臣“执政”期间因滹沱河水泛滥而发动民众修堤疏导洪水,使“居人坦坦”,以及史朝义叛乱致使人民负担过重,为免于民众苛税之苦而实行“封征不赋”的安民政策等事迹。文中多“贞石峨峨,永以垂颂,惟公之德不崩”之类的颂词。虽经千年的风化剥蚀,现仍存1007字。

风动碑碑阴行书分3截,上14行,中33行,下15行。刻录了当时为赞颂李宝臣功绩而立碑的驻藩镇监军使及成德文武官员的姓名及官职。

正定风动碑是十分难得的唐代古碑,说其难得一是历史悠久,古碑已经一千二百多“岁”了。虽历经1000多年风雨,古碑字迹还非常清楚,其书法遒劲潇洒,刻工精美,在现存古 碑中实属罕见。二是此碑体型巨大,《唐六典》规定,“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过九尺”,而李宝臣碑大大突破了规制,用巨石造巨碑,碑高近六米、宽近二米半、厚约半米,形象点儿说足有二层楼高,堪称石碑中巨人了。元朝人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就曾写道:“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宝臣纪功碑一通。其碑极高大,永泰二年立。”

至于这个碑之所以叫风动碑,并非因此碑与一般的风动石一样可以随风摇动,而是因为正定境内无山,刻碑之石料需从远处运来,因此碑过大,石料很难拖运,于是用境内的滹沱河冬天封冻时,用滚木奖石料滚动运至正定,所以人称封冻碑,时间长了谐音成风动碑。

千百年来正定风动碑原来一直露天放置,饱受阳光雨雪的侵蚀。1953年,为保护古碑加修了碑亭。1956年该碑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风动碑对研究唐朝中期河北一带政治、军事、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较高的历史及文物价值。此外,该碑行楷精劲洒脱,书法也颇受后人推崇,《金石萃编》、《常山贞石志》等书均有载录。近年,为更好的保护古碑,有关部门又在碑亭周围加装了护拦,并为碑亭加装了木门。现在我们只能远远的看一眼石碑, 已无法近距离感受一下古碑了。

风动碑的龟趺座,双龙抱额,造型雄伟,刻工精细。现在驮碑的龟趺已半埋地下

隔着木栅栏门看古碑

网上找来的照片,可以清楚的辨认碑文的开始部分:“成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充管内度支营田使、清河郡王李公纪功载政硕并序。”

网上找来的碑文的落款部分,“永泰二年七月一日建”字迹清晰可辨

碑亭东侧墙上嵌有一匾,上刻:“古碑简略介绍此碑据正定民间传说叫‘ 风动碑’,建于唐代宗房泰二年(即公元七六六年)。距今约一千一百八十七年。 公元一九五三年秋记”

正定风动碑虽然碑体巨大,但并不是正定古碑之最,在这通古碑西北,相距不过百米的地方,曾经出土过安重荣记功碑巨碑的部分残块(约公元942年),两碑相隔只一百七十余年。安重荣也曾任成德军节度使,因起兵反对石敬塘,兵败被杀。人们推测,安重荣记功碑很可能是他被杀后人为损毁的。两通相似的石碑,因主人命运不同而存毁完全不同,历史也因人而迥异。

安重荣记功碑现存放于开元寺内,另做介绍不提。

碑亭上镶嵌的古碑简介

现在让我们重回大十字街口。大十字街是正定城的中心,是正定南北主轴线和东西轴线的交汇处,也是正定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由这儿向南,是过去的南大街,现在叫燕赵南大街。

我们现在不往南走,要继续沿中山路向西走。

大十字街西,距大十字街不过百米是府前街路口。府前街,顾名思义,是直通过去的正定府衙的街。

从府前街路口向南看,一座巍峨的青塔高高耸立,那就是正定四塔之一的开元寺的须弥塔,又叫雁塔。开元寺,回头另做介绍,现在不提。

府前街,南口有仿古牌坊。其尽头即过去的正定府衙。现在是正定县委所在。

府前街侧多是各色食饮、饭店,可称之为正定的饮食一条街

府前街北头,左侧为子龙公园,右侧为商业街,顶头即昔日的正定府衙旧址,现在的正定县委

这条胡同口建有平司牌坊,平司,不知何意

中山西路(旧西大街)路上的一些店铺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口号起码有40年历史了吧

为人民服务,1955,这店铺比绝大多数网民的岁数要大吧

现在这条街叫育才街。育才街上有正定县文庙,还有正定六中,正定六中的校园是过去的正定县衙。

正定县文庙,不巧的很,没有开放,这又成了此行一个遗憾,也为下次再来正定多了一个理由。

从大街上看正定县文庙的大殿

从育才街再向西行,远远的,正定西门已经在向我们招手。

西门里的王家大院,清末民初的国家重臣,曾先后担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内阁总理之职的北洋三杰之首王士珍的故居,可惜也不开放。

走过王家在院,西门已经到了。关于正定西门,以前的游记中已经做过介绍,这里不再多说

中山路是过去的老正定的东西横轴,西门是过去的老正定城的西门,今天,正定新城的新“西门”是常山路,常山路位于中山路 北侧,两者相距约一华里。这条路有正定的迎宾大道之称。

常山路西口的大牌坊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