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图解的方式说明了地下部分常见的泄漏类质量通病,综合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供了应对措施和推荐方法。
地下部分常见的5大渗漏原因
1、止水钢板设置
2、后浇带渗漏
3、防水材料保护
4、管线穿墙位置封堵
5、室外地坪处防水收头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原因
一、止水钢板设置不正确(位置,连接等),易导致严重渗漏。
止水钢板设置位置不正确或安装质量不符要求,造成地下室墙体底部严重渗漏渗漏。
止水钢板设置不正确(位置,连接等)
原因分析
1. 止水钢板搭接部位,焊缝处理不当,易造成渗漏隐患。
2. 墙体转角处,止水钢板与箍筋交叉,止水钢板的位置容易出现偏离,此区域的止水钢板的焊缝易出现漏焊、透光等现象。
3. 止水钢板厚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安装、焊接过程中,易出现变形及位置不居中的情况。
4. 止水钢板安装方向错误。
应对措施
技术措施:
1. 止水钢板规范厚度2-3mm,宜优先选3mm.
2. 墙体转角处,可采用“L”型成品止水钢板。墙体转角处,可将箍筋估计断开,做成开口箍,焊接在止水钢板上。
3. 如具备条件,尽可能选择橡胶止水带,其效果好于止水钢板。
验收重点:
1. 止水钢板搭接部位应采取双面满焊,搭接长度不小于20mm。
2. 止水钢板应居中布置,固定焊接,可采用附件小钢筋焊接支持,避免止水钢板与主筋直接焊接。
3. 安装时,止水钢板的两翘曲面应朝向迎水面。
二、后浇带渗漏
后浇带部位施工周期较长、环节较多,细部处理容易产生偏差,容易导致渗漏。
后浇带渗漏原因分析
1. 因工期压力、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过早。
2. 后浇带两侧止水带固定不牢固,产生位移,导致首次混凝土厚度不一致。
3. 后浇带处第一次浇筑留设后,钢筋踩踏变形,甚至与带内线管线盒结合,形成串水通道。
4. 钢筋密集,后浇带两侧支模困难,阻隔方法不当,因漏浆等导致混凝土疏松。
5. 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严重。底板缝内灰渣未彻底清理,两侧旧混凝土未凿毛。
6. 后浇带使用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等级没有提高,微膨胀剂掺量少,混凝土坍落度控制不严,振捣不细致,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固。
7. 养护未及时覆盖,浇水次数少,养护期没有达到规定时间就提早拆模。
应对措施
技术措施:
1. 后浇带两侧施工前,应优化图纸,尽量避免带内的线管、线盒设置。
2.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砼一般周期为6周,当设计无要求时,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两个月后浇筑,带内砼浇筑时间应取得设计同意。
3. 后浇带混凝土须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旧混凝土高0.5~1级,内掺占水泥重14%~15%的UEA或WG-HEA膨胀剂。坍落度控制在160~180mm(泵送混凝土)。
验收重点:
1. 后浇带两侧砼浇筑前,使用木模留缝阻断,以尽可能减少水泥浆的流失。带内应间断留设清扫口。
2. 带两侧砼浇筑后,应采取保护性措施,顶部覆盖,防止带内进入垃圾、钢筋污染、踩踏变形。
3. 现浇板后浇带下部的模板不得过早拆除。拆除时,带内及两侧应保留立柱且逐层上下对齐,防止出现变形裂缝而造成渗漏。
4. 后浇带板内砼浇筑前:剔除两侧松散石子直至坚实层,并力求平整;去除钢筋或钢板止水带上的锈皮,采用空压风机或高压水枪清理垃圾及灰渣。
三、防水材料保护不当,产生渗漏隐患
地下结构施工阶段防水材料施工后、留置周期较长,且后续工序多,极易发生破损,造成渗漏。
四、防水材料保护不当,产生渗漏隐患
1. 地下室防水导墙处防水保护措施不到位,如未及时完成砂浆保护层或保护层厚度、强度不足。
2. 底板结构施工阶段、未设置专门的出入马道,人员进出、材料运输时踩踏防水保护层,破坏防水。
3. 地下外墙对拉螺栓切割时,螺栓头外漏,导致后期刺穿防水层。
4. 地下外墙作业脚手架拆除时,操作不当,导致防水层破损。
5. 肥槽回填时,大车倾倒,一次回填厚度过大,导致防水层拉裂。
6. 肥槽回填后,室外地坪至防水收口处,保护不到位,防水层长期裸露,产生破损。
应对措施
技术措施:
1.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择三段式止水螺杆。
2. 地下外墙防水层宜先选择砖砌保护墙。
验收重点
1. 导墙侧面及顶部防水施工完成后,甩茬防水及时覆土保护,导墙侧面及顶部及时抹灰保护。
2. 地下室外墙浇筑前,禁止人员、零星材料运输从非马道区域出入。
3. 回填施工阶段,防水保护层不得直接施工至地下外墙顶部,一般宜高于回填界面1.5米左右。
4. 回填土应分层进行,严禁大车直接倾倒。
5. 肥槽回填后,对室外地坪至防水收口处之间竖向防水,及时采用苯板保护;外扩地下室顶部的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及时浇筑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管理措施:
1. 底板钢筋施工前,应安排专人检查防水保护层(尤其是导墙部位),如有破损,及时进行修补。
2. 地下外墙对拉螺栓头切割后,按照轴线位置进行逐个检查;检查无误后,采用砂浆封堵螺栓头部位,封堵部位砂浆与外墙平齐。
3. 地下外墙脚手架拆除后,按轴线位置进场全面检查,对防水层破损部位,进行明确标识,并及时进行修补。
4. 各阶段检查,均应有书面记录。
五、管线穿墙位置封堵不到位,导致渗漏
地下外墙穿墙管道处因封堵不严,极易发生渗漏
原因分析
1. 图纸变更或结构预留套环出现偏差,导致重新开洞。
2. 管线与套管/混凝土壁之间,采用刚性材料填塞,受力或收缩后,产生渗水通道。
3. 墙外回填土沉降过大,导致穿墙线缆位移变形较大,撕裂封堵开裂,导致渗漏。
4. 管线穿墙封堵作业点分散,监管易出现疏漏。
应对措施
技术措施:
1. 穿墙管道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50 mm;相邻管线的间距应大300mm。
2. 穿墙管推荐节点
验收重点:
1. 预埋套管,必须加焊止水环,墙体合模前,应重点检查其安装的牢固性及位置的准确性。
2. 穿墙管封堵必须采用柔性防水材料,如嵌缝油膏,发泡剂。
管理措施:
1. 穿墙套管的封堵,应按单位工程对每一套管编号后,逐个进行验收 ,且应有书面验收记录。
六、室外地坪处防水收头高度、做法未按照规范施工
防水收口手头高度不够或粘贴不牢或收头未压实
室外地坪处防水收头高度、做法未按照规范施工
原因分析
1. 地下室外墙结构阶段,未预留防水收口压槽或压槽留置不顺直、不连贯,导致后期无法按照规范要求收口压实。
防水上返高度设置不足,应以室外地坪为基准、按照设计高度上返。其中:
• 未考虑景观堆坡高度,导致防水上返高度不足。
• 防水上返部位结构尺寸不满足要求。
对于后期甩项施工部位,如汽车坡道、人防/地库出入口等部位,监管失控,导致防水收头做法未按规范实施。
应对措施
技术措施:
地下一层外墙结构施工前,系统落实外墙防水收口做法,包括以下要点:
• 推荐做法为预留30mm宽,60mm高的防水收口凹槽。
• 外墙防水收口高度不低于室外地坪500mm。
• 别墅类、洋房类项目应重点考虑防水收口部位的交圈,如室外台阶、窗井收口部位。
验收重点
严禁地下外墙防水卷材在外立面饰面层/非结构构造层上进行收口。
管理措施:
外立面保温层/饰面层施工前,应对防水收口部位的压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且应有书面检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