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阳县发生了黄唐日。近400亩地块从住宅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后,又转移到住宅用地。
不到3年时间,经过两次调规,导致最初拿地的企业融资失败、土地易主,企业最终破产。有当地人称之为“儿戏调规”,并揣测当地政府实则是在为接手的地产企业牟利。
只要稍微捋一下,就不难弄清该宗涉事土地的调规缘由及过程,也不难发现当地政府、部门在土地调规问题上是多么随意。
据高阳相关负责人称,第一次调规是想把交通不便、没有发展空间的纺织商贸城,迁至有大片空地,紧邻公路,地势开阔,便于规划的涉事地块区域。“但是没考虑这片土地上已有企业存在。”就这样,拿地企业的近400亩住宅用地,悄无声息地就被调整为商业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道路用地。
两次土地调规,最初拿地企业竟然事先毫不知情,至今也未拿到分文应有之补偿。因为土地用途变了,拿地企业近10亿元的融资合作瞬间成了泡影。
且不说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土地规划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也不说直到调规数月后,被“蒙在鼓里”的高阳法院和企业,彼时仍由院长带队为融资问题奔走。单说政府要调整土地用途,竟然连土地最基本的地籍信息都不掌握,这是何等儿戏?
值得强调的是,据当地居民讲,河北的房价大多有所回落,但是高阳的房价却一路上扬,住宅用地自然就被地产企业视为香饽饽。
经过第一次不明不白的土地调规,商业用地已经满足不了接手企业开发房产的胃口,于是,在投资企业的要求下,高阳县政府又决定把土地从商业调为住宅。
要想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规范用地管理。高阳县的做法不但不规范,反而破坏了当地的营商环境,大有为企业牟利之嫌。
按照高阳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说法,这第二次调规算是特事特办,并美其名曰这绝对不是为了一个老板才调规的,而是根据现实需要,解决上访、住房等民生问题。
高阳县打出“民生”的金字招牌,却为不规范行为作掩护,套路毫无新意。
如今,该宗涉事土地的市值已从当初拿地时的100万元/亩涨至近300万元/亩,这也是最初拿地企业不同意将土地“贱卖”的原因。蹊跷的是,就在破产重组最后阶段双方僵持不下时,最初拿地企业的负责人因为非吸、妨害信用卡管理等罪名被拘留,至今已超过一年,是否存在超长羁押?这背后是否存在隐情?
政府对两家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态度,又是否和中央一再强调的法治护航营商环境的要求相悖?如何杜绝以投资、解决民生问题为名,为“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圈地牟利?如何避免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规划调整有机可乘?希望高阳县能有所思考,并重视起来。
作者:郭鹏(本刊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