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和黄色电线“从天而降”,挂在住宅建筑外墙上,延伸到地板上。
一头从居民家中扯出,另一头连着急需充电的电动自行车……多位家住虹口区的居民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自己居住的小区中,此类“天降飞线”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方式屡禁不止。此外,楼道里充电的现象也很常见,安全隐患令人担心。因为电动车充电不当引起的爆炸、火灾等事故年年发生。其实,作为上海市2018年消防实事项目之一,各街道已配合区消防支队在有条件的小区建设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配备智能充电站。项目推进近一年,为何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乱象依旧存在?“解放热线·夏令行动”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智能充电站安装了大半年未启用
张先生家住唐山新苑,每周给自家电动自行车充电1次。他每次都要先骑行15分钟到杨浦区朋友家——那里有可供使用的智能充电站。付5元现金,充电站开始充电,他就坐两站公交车回家,等8个小时,再坐公交,把车子取回来。如果有事情耽搁了,张先生也不着急,充电站充足购买的时间会自动断电。
“没办法,我们小区没地方充电。”张先生说,唐山新苑有两个非机动车地下车库,总面积超过400平方米;但只能停放车辆,无法给电动车充电,看管费每月15元。7月28日晚,记者在其中一个车库看到,现场停满车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代步车等多种车辆分门别类整齐停放,其中,电动车自行车占了将近一半。
环顾四周,记者发现,车库墙上安装了50个插座,每10个相互连接。既然有插座,为什么不能充电?凑近一看,原来,这套集中充电设备尚未通电使用——蓝色铁箱上明确写有“电动车充电站”字样,铁箱正面中间有10个按钮,左侧应显示从1到10的数字,对应与其相连的一排10个插座,线缆套有塑料保护管。这样的铁箱一共有5个,但其上红色的通电指示灯无一亮起,按钮上落了厚厚一层灰,铁箱正面右侧原有的供手机支付时扫描的二维码也已被涂黑。
△电动车充电站并未通电使用。
据张先生反映,去年10月份,智能充电站已经安装完毕。设备为何迄今不能用?记者询问了多个当晚的值班保安,有的说“尚未启用”,有的说“坏了”,至于什么时候能正式投入使用,谁也说不清。
居民无奈“飞线充电”“楼道充电”
记者到达唐山新苑小区时,晚饭点刚过,不少居民骑着电动自行车进进出出。那么,智能充电站不能用,居民们如何解决充电问题?记者绕了一圈发现,三排6层居民楼和两栋18层居民楼里,因为楼层高度和有无电梯等情况不同,居民解决电动车充电问题的方式也各异。
记者拐进第一排临街6层居民楼,即看到两户居民正在使用飞线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一辆停在一楼的防盗窗下,一根黑色电线从空调孔穿出,绕过排水管道和防盗窗护栏,再用细尼龙绳在窗户底部打结,将充电器“悬空”固定,整根充电线就完成了从室内插座到室外电动自行车的连接,全程未拖到地上。
△四辆电动车停放楼下,三根充电线垂下。
△三楼窗口延伸出电线,正给楼下电动车充电。
看来,用“飞线充电”的居民也担心短路、漏电等事故的发生。再看其他楼,一根橙色充电线从5楼通风口垂下,底端插座用塑料纸层层包裹,挂在楼道口铁门栏杆上;一根黑色充电线自3楼窗口延伸出来,因为长度过长,恐怕拖地磨损,居民特意把线在底楼居民防盗铁窗上环绕几圈……但也有居民干脆将插座完全暴露,随意挂在树上,或扔进绿化带中。
△“飞线充电”方式五花八门。
不过,由于电线长度有限,“飞线充电”只能是低楼层居民的“专利”。住在两栋高层的居民怎么办呢?记者走进其中一栋高层逐层查看:停放在楼道里的电动自行车不少,但正在充电的车辆不多。几辆正充电的电动自行车,都是从窗口伸出电线充电。“天气热,万一电瓶不耐高温爆炸,很可怕。”居民张先生称,万一电瓶起火,不仅电动自行车烧毁,楼道堆放的各类杂物还会助燃,更阻隔逃生通道。
△楼道停放了电动车,还有鞋架、柜子放在门口。
电动自行车充电隐患重重,物业知情吗?对此,记者再次询问小区保安,一位保安直接表示,充电需要自己想办法,物业不负责。
智能充电站启用了也乏人问津
在虹口,已有不少小区启用了电动车智能充电站,并宣传鼓励居民将电动车停放在集中停放点。智能充电站的使用情况如何?
7月28日晚,记者又来到水电路1320弄小区。小区规模不大,共7栋,每栋6层。小区内有两个车棚,分别在两条主干道尽头,各装有一套智能充电站设备,每套10个插座,可供10辆电动车同时充电。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每个楼道口都贴有一张7月14日的通知,通知上称,小区智能充电站已经可以使用,采用磁卡充值方式充电,1元可充电4小时。但记者探访时,两套设备仅开启了一套。而开启的车棚内虽然停着不少电动自行车,却没有一辆车用充电站充电。与充电站的“无人问津”形成对比的是,小区临街两栋居民楼上就有3条电动车充电线垂下——2根橙色、1根白色,正给停在楼下绿化带旁的电动车充电。
△水电路1320弄小区门栋贴出通知,告知居民电动车充电站已可以使用。
△水电路1320弄小区尽管装有充电站,但仍有居民选择“飞线充电”。
据悉,今年5月,海门路609号远虹大厦也启用了智能充电站。7月26日傍晚,记者乘电梯到这座独栋高层居民楼顶层29楼,步行下楼,逐层查看楼道中有无电动车充电或停放现象。下到20层时,记者已在楼道中看到了十几辆电动车,有1辆正在用室内扯出的电线充电,还有两户居民窗口放有电动车充电器,插头或随意垂下,或收进防盗窗护栏。
△远虹大厦楼道内,部门居民门口停放了电动车,有的正在充电。
这里的智能充电站安装在大厦地下非机动车库,停车库分为5个隔间,每间均有一套智能充电设备,同样采用磁卡充值方式付费。记者在现场看到,5套设备均已开始使用,每间也停放了数量不等的电动车,但真正使用智能充电站充电的电动车仅有两辆,绝大多数充电插座状态均显示为空闲。
智能充电站为何不能“药到病除”?
唐山新苑的智能充电站已安装半年有余,为何依旧无法使用?记者致电小区所属北外滩街道相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年3月份,充电站曾因线径不足重装电线,5月份通过消防验收,本可以开闸使用,但为了进一步方便居民,充电站正将扫码支付方式改为磁卡充值付费。“两周前,我们就督促物业和安装公司对接,尽快完成改建工作。”负责人说。
项目推进缓慢,和小区物业公司的抵触心理也大有关系。该负责人向记者诉苦:“这是一个公益性项目,没有盈利空间。”街道几番协调后,才明确设备安装由区政府拨款,充值卡工本费居民自费,加装刷卡系统的费用由机器安装公司承担,物业公司仅需安排管理员负责设备维护、办理充值卡等,这才勉强将项目推进至今。
另一方面,已启用智能充电站小区的经验表明,充电站也并非“药到病除”。为何会出现乏人问津的情况?
有居民讲了几条理由:小区面积较大,车库和居民楼之间有一定距离,有的居民不愿步行这段路程;还有的车棚定时上锁,部分居民需要起早赶去上班,较为不便。另外,有的小区建成时间较早,非机动车车库设计时未考虑到大量居民有停放电动车的需求,车道坡度按照推行自行车设计,将质量和体积更大的电动车停放至地下车库有一定难度。
水电路1320弄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也表示,物业主动提供智能充电站这一服务,但无法强制居民使用,“有的居民觉得车棚充电不如楼下充电方便,也有的担心电动车放车棚会不会被偷盗。”他说,对于“飞线充电”的住户,居委和物业多次上门劝说,但始终无法根治这一问题。
海门路609号远虹大厦所属嘉兴路街道通州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表示,对于在楼道充电的业主,物业已在电梯和楼道安装了摄像头追踪装置,能准确摸清哪户居民的电动车仍存在“进楼入户”充电情况。小区保安遇到此类情况,也会上前劝阻。但居委、物业都没有执法权,要想让居民们多多使用智能充电站,恐怕还需要花些时间做更多努力。
题图:唐山新苑非机动车地下车库,停放的电动车占据了一半空间。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毛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