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法定义如下:
“什么是桌子?”
“什么是害怕?”
“什么是正义?”
……
词儿都很熟对吧,
那么,试着和别人解释看看?
……
相信大多数人此时脑袋里冒出的念头,
一定类似字典或百度词条那样的东西。
没错,我们就是这么“训练有素”。
(从小到大经历成百上千次考试不是盖的)
这种定义方法我们称为“分析定义”(或“报道性定义”),即先明确被定义项的类别,然后说明被定义项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如:害怕(被定义项)是一种情绪(类别),促使我们逃避所感知的危险(不同特性)。
当然,“强迫症晚期”的我们,还可以把这句话弄得标准些,变成这样:
害怕是一种促使我们逃避所感知的危险的情绪。(100昏100昏)
So easy?
你再用这个方法对前面提到的“桌子”和“正义”试试看。
是不是觉得呼之欲出又如鲠在喉?(坏笑.gif)
还好,下定义的方法不止一种,还有这些:
1、列举定义(或“实指定义”),如:大都市就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鼠标就是这个(展示实物)带有按键的东西。
2、同义词定义(或“语境定义”),如:“吹毛求疵”就是“挑剔”;“除非”在逻辑中有时被定义为与“或者……或者”等价。
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你会发现,“分析定义”是最严谨的,为什么这么说?
只有它点出了被定义项的本质,这也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当然,也是最难的)
时常给自己的脑子开开光,就用这个方法吧!
P.S.
用下定义的方法练脑子只是我赋予它的衍生价值(调皮.gif),它的正经好处其实是这些:
1、告知词语的通常意义(词典定义);
2、约定在特定语境下的词语意义(约定定义);
3、减轻模糊、抽象或消除歧义(精确定义);
4、用于影响和说服(修辞定义)。
回想一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的沟通不畅,是否就只是因为双方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不一致?用定义让彼此处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频道吧。
——————————————————
扩展阅读推荐:
《批判性思维》
《逻辑思维建议入门》
《简单的逻辑学》
《论证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