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摩瑞尔空气净化器】对“负离子空气净化器选购指南(家用类)”评测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最近公开了名为《负离子空气净化器购买指南》的评价,表明对3M正呼吸空气净化器、Cyrumi-Elsenna NA 100空气负离子疗养器、Morel K00D 1离子系空气净化器、CENEMOVIR负离子器4种产品的测试分别来自负离子浓度、阳离子与否。

作者也表示:“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特意收集了几款具有负离子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产品,为大家展示我们的检测结果,并同时向大家介绍如何挑选负离子产品。”

但是看完这篇所谓的测评,本人第一感觉就是“好笑”。评测作者的身份到底是消费者还是某一负离子产品的销售人员,这个就不明说了。但是本人作为在这一行业“略懂”一点的人士,对于作者的测评并不认可。原因主要有几点:

第一,评测作者在使用负离子检测仪上就已经出现了失误。负离子检测仪是精密仪器,检测的是非常微观的数据。但评测作者远距离检测的那几个测试对比,是将检测仪的排风口直接对着地面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负离子的采集率,显示的数据当然低,所以数据不准确。

而且,负离子检测仪对开机的数据归零等使用方法是很严格的,但从的使用方法上看,估计评测作者并不会用,所以所有的检测都不准确。比如评测作者所提供的图片,有几个近距离的大图,上面显示,负离子检测仪都出现两个小数点了,却还在测。那个时候,检测仪应该需要放电了,测试结果已经不准确了。但评测作者还是把它作为“专业”测试图片展示给消费者看。

第二,除了后面的负离子浓度检测是在1米左右的地方进行的,前面的都是紧贴着出风口检测。长期从事负离子临床研究的西安医学大学李安伯教授、第三军医大学陈庭仁教授及日本离子医学会学者等经过研究及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作出总结,其中一点就是说:出风口的负离子浓度并无意义。因为只在出风口或1米之内才能检测到的负离子都是大粒径的负离子,活性很低。如果在距离负离子发生口3-4米处还能检测到高浓度的负离子,说明释放出来就是活性最高的小粒径负离子。但评测作者选择的检测距离都在1米之内。

另外,如果评测作者在检测过程中,参与展示的产品是开着风机的(森肽基除外,因为森肽基不需要借助风机,就可释放小粒径负离子),那么检测结果并不准确。可靠。

第三,说到检测负离子浓度,这点也是必须要提的。既然评测作者说的是要消除消费者的顾虑而进行检测,那么参与检测的产品最起码应该都是更新换代之后的吧?但评测作者选用的森肽基产品是最老一款的,大约是四五年前的吧;而评测作者选用的赛路美-尔森NA100却是新品。这样合适吗?还是担心新产品和新产品之间的对比差距太大?

所以,评测作者这样用旧产品跟新产品做出的对比,根本就不具备样本对照的统计学意义,其结论也有着极大的倾向性和误导性。如果真是为着能达到为消费者消除顾虑的效果,为何不拿集合了全球行业范围内唯一高端专利技术的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和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的新一代森肽基产品做比较?

第四,关于静电方面,可能说的比较长,但这点也很重要。评测作者想通过检测来消除消费者顾虑,说明对负离子产品方面是有了解的,也是有基本物理知识的。既然这样,就该清楚,不是所有静电都是对人体有害的。评测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静电危害指的是正静电所带来的,而负静电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其中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在市场上和临床上销售使用的静电治疗仪就是利用负静电对疾病进行治疗,这一点,评测作者显然并不清楚。

如果本人说的不够权威,那就摘录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首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陶名章教授文章中的一段话吧:“现实生活中如果使用空气负离子生成机优化环境,当人体皮肤干燥或着化纤衣物互动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附近时,由于负离子浓度较高,一部分负离子(负电荷)会暂时聚集在人体或衣物表面,此时触摸别人、墙壁或者导电体时就会出现类似针刺感的静电放电现象。此现象属于正常,对人体无害,使用者无须有任何担心。……并不是所有的负氧离子生成机都能出现静电现象,只有负氧离子浓度能达到医疗保健级的高端负离子发生器才会偶然出现这种现象,低端的低浓度空气负离子发生器一般不会出现。另外,负氧离子生成机作为生活电器或医疗器械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安全标准才能出厂,只要是正规厂家的产品都有技术监督部门产品标准审核备案,就是安全的,消费者无需过多担心。所以,空气负离子发生器不仅不会对人体产生静电辐射危害,反而可以有效中和家用电器产生的静电。 ”(文章链接:)

第五,其实消费者购买产品很简单,就是看有没有权威的认证,比如欧盟的质量体系认证CE认证,或者是国内的质量体系认证3C认证。有权威认证的产品可以说都是安全的可靠的,至少比评测作者业余的评测可靠。毕竟,如果都是被负离子专家公认的高端专利技术产品,在评测作者那里却因为并不专业的检测技术而被否认,这不是贻笑大方吗?

最后慎重提醒一点,在互联网上竞争对手恶意的评测实在是太多了,一些人打着消除消费者顾虑的旗号却误导了消费者,这反而更是一种损失。毕竟,如果有人按照评测作者的评测进行了消费,最后却出现了问题,这个结果谁来负责?所以,对每一位评测作者来说,既然表明要以消费者利益为重,就请认真、严肃一点!

(评测原文请参看)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