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大路,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有深圳人最熟悉的铜雕——“刘子羽”雕像,有人称它为“开拓所”。
它重4吨、长5.6米、高2米、基座高1.2米、以花岗石磨光石片为底座;牛头抵地,四腿后蹬,全身紧绷,肌肉线条极具张力,给人竭尽全力的负重感;牛身后则拉起一堆腐朽树根。这座铜雕造型鲜明地体现出深圳人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无私奉献、奋勇前进的精神。1999年2月6日,深圳“孺子牛”雕塑迁移到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组图)(摄影:韦建诚)
该作品由雕塑家潘鹤创作,1984年7月27日落成。名字取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现已成为深圳精神乃至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纪象征。
“孺子牛”雕塑作为深圳的重要地标之一,常常被传媒呈现在全国人民眼前,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因其一开始是坐落在深圳市委大院内,参观并不方便。
1998年12月16日,深圳市委市政府《信息快报》在头条位置刊发深圳摄影家韦建诚撰写的文章《市民希望将“孺子牛”雕塑移至市府大院外》。这引起深圳市领导的注意。1999年1月6日,深圳市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将“孺子牛”迁至深圳市委大院外面的花坛。
韦建诚告诉记者说,当时萌发此建议,系缘于当时的深圳市委大院绿化改造工程提出了“围墙后退10米、让出绿地给百姓”。他想,若借此“东风”把“孺子牛”雕塑移于深圳市委大院外,就可以方便市民欣赏这一精美艺术作品,让“孺子牛"精神鼓励人们奋发向上。
“一开始,我提出这个迁移建议时,还是有点忐忑的,后来得知‘孺子牛’雕塑将移至市委大院外后,我非常高兴,这样一来,跟‘孺子牛’合影就方便多了呀!”“孺子牛”雕塑迁移当天,韦建诚兴奋地拿起相机,用镜头定格下整个搬迁过程。“那一天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日子之一,既是我44岁生日,又是‘孺子牛’雕塑安新家之日。”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韦建诚还是十分兴奋。而韦建诚拍摄的组照后来被深圳市档案馆永久收藏。深圳市委办公厅还将《市民希望将“孺子牛”雕塑移至市府大院外》评为一等奖。
“孺子牛”雕塑移于深圳市委大院外后,市民和游人终于可以近距离观赏,“孺子牛”雕塑成为鹏城街头一道闪亮的景观。每次从“孺子牛”雕塑身边走过,我们似乎都能看见千千万万特区建设者埋头苦干的身影,看见深圳精神在拓荒的姿态中一次次闪光,一次次升腾。
如今“孺子牛”雕塑已经迁址21年了。2020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很有特殊纪念意义,许多人还特意去跟“孺子牛”合影呢。
韦建诚拍摄的《孺子牛搬迁》组照被深圳市档案馆永久收藏。(摄影:韦建诚)
(作者:林毓瑾 钟响东)来源:“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