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三年时间,就疯狂成长为市值为296亿美元的公司。
当然,随着拼多多的上市,越来越多的冒牌商品被暴露了出来,似乎更有了一些“树大招风”的架势。最近在国内,起诉举报拼多多事件也不在少数,比如郑渊洁举报拼多多卖盗版书,创维投诉拼多多卖有假货嫌疑的产品等等。
同时,根据媒体爬取的30个交易日中家电品类销售额排名前100的SKU来看,排名前三的品牌占了前100名销售的35%,分别为樱花CHEBLO空调挂机、康佳KOIVIKDA高清电视4K、容声ROSHELLE。而这三款皆是有假货嫌疑的商品。
至于这三个拼多多爆款到底是为什么便宜,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从最近曝光出的拼多多各种商品来看,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二:一是,拼多多追求低价和用户日活,从而纵容假货的泛滥,缺乏商品的审核监管机制;二是拼多多甚至可能深入了假货产业链,从而达到拼多多想要的不同品牌同质量的目的,有可能繁荣了一大批灰产企业。
但不管怎样,拼多多逃不过各种质疑和举报投诉,甚至IPO前夜,还因为商标侵权在纽约邦法院被起诉。而黄峥在致股东的信中是这么写的:“在公众监督和监管监督下,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好、更强大。”这也是拼多多上市理由之一——想要承担社会责任。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三年急速成长的拼多多根本没有自省的时间,所以需要公众的监督和监管。
对于网络流传的大量拼多多负面评论,今天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黄峥发布全体员工信,称"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甚至扣帽子。我们自己不要慌乱","一边倒的正面不是我们追求的,一边倒的负面也从来不是真实的拼多多"。
从目前的回应来看,黄峥还是想做电商界的Costco,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没有时间自省需要公众监督的平台,虽然已上市,但需要多久才能达到Costco模式?
从目前来看,不管拼多多上市的市值多高,不管拼多多定位的人群如何,拼多多终究只是学到了Costco的皮毛。
因为拿Costco追求性价比,东西卖的便宜,毛利率定的很低来说事儿,都只是看到了Costco表面。Costco卖东西便宜是相对的,它瞄准的是中产阶级,所以对相对低收入人群来说消费还是比较贵的,而它只是同品牌卖得比同行便宜。
而其卖货便宜的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比同行快很多的出货速度,这也让Costco在向大品牌议价时有了很大的压价权利,同时也将其毛利率控制的非常低,近5年毛利率平均值为11.01%。
然而,低毛利率和高周转率并没有让Costco赚到钱,根据2017年报来看,Costco会费收入比占运营利润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是基本上靠会费来赚钱的,而且它的退货服务也成了其推行会员制的资本。
反观拼多多而言,虽然拼多多定位的是低消费人群,但对于产品的把控确实让人觉得担忧,而且在商品退货上都很难有保障。
黄峥接受采访时曾做过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块钱一包薯片寄过去,如果全碎了客户可能觉得不值,如果碎一半客户就会觉得很值。
而Costco在退货时是这样的:有个人在当地Costco买的饼干,回家尝了尝觉得太甜了,拿回超市二话没说就给退了。
整体来说,对于目前的拼多多来说,有着天猫、京东的经验可以学习参考,并不是没有自省的时间,而是在商品管控上存在一个悖论:若不加以管控,面临越来越多的品牌诉讼或者举报,当然对于目前上市的拼多多来说,赔偿支出上完全不是问题。
若加强管控后会有大批量商品下架,入驻商家数量会大打折扣,而且可能只剩下高价品牌商品,有可能损失一大批用户,拼多多想留住用户势必要让用户觉得足够便宜,那么就延伸出了拼多多在大品牌议价空间的问题。
所以说,对于想认真做Costco的拼多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