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孩子走进花园时,有些父母说:“亲爱的,多喝水。
”“老师,今天孩子有点儿上火,请给他多喝点儿水。”由此可见,喝水,一个看似简单且每天都在幼儿园频繁进行的保育环节,却牵动着众多家长的心。于是,孩子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怎么喝水,就成为教师在喝水环节关注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和大班的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辩论活动——多喝水好还是少喝水好?孩子们分为正反两方,围绕辩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正方:多喝水好,因为多喝水不会感冒,头发会变得越来越黑,不会上火……反方:少喝水好,因为少喝水肚子不会胀,眼睛不会肿,晚上不容易尿床……“评审团”成员瀚文说:“我感觉我们辩来辩去,怎么觉得多喝点儿水也不行,少喝点儿水也不行呢。”子乔接着说:“要喝正好的水。”彤彤补充道:“要喝不多不少的水。”我立即追问:“那不多不少的水是多少呢?”……
通过辩论,孩子们自然得出了“喝水过多、过少对身体都不好”“要喝不多也不少的水才好”这样的结论,同时也萌发了对喝水奥秘的探究欲望。
不多不少的水是多少
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涉及喝水量的科学界定。关于喝水量,家长普遍存在“宁多勿少”的心理,他们从来不担心孩子喝水过量,唯恐孩子喝水不足。2016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成年人每天要喝1500ml至1700ml水,根据正常的生理需要,3—6岁幼儿每天的需水总量大约在1500ml即可满足,这些水量主要通过食物、体内新陈代谢、直接喝水这三条途径获得。以我园的食谱结构为例,根据孩子每天的正常进食量,我们经过周密的测量、计算,得出一天食物中水的含量约900ml,体内新陈代谢获得的水量可忽略不计,这样最后得出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要直接喝水600ml。
我取出装有水的透明量杯,请孩子们观察上面的刻度。我问:“这个杯子里装了多少ml的水?”孩子们回答:“600ml。”我又问:“600ml的水,分到我们喝水的杯子里,能分几杯呢?谁来试一试?”这时,晴晴、多多取过量杯,将水平均分到了5个杯子里。我接着问:“我们每天需要喝600ml的水,喝几杯水就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了?”孩子们回答:“5杯。”我回应道:“对,每天只要喝上5杯水,我们的身体就不会缺水了。”
孩子们通过亲眼所见、亲手操作,对600ml水的总量有了初步感知,每天至少要喝5—6杯水的常识深入到他们心中,喝水量的概念初步建立起来。同样,教师只要引领家长了解了确保孩子身体需要的喝水量,树立科学的喝水观,他们对孩子喝水的关注就会趋于平静,家园沟通、家园合作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喝水环节中,除了喝水量的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外,还有哪些小秘密需要教师带着孩子和家长一起去细心了解、探究呢?
什么时候喝水最合适
生理学研究证明,有四个“最佳喝水时机”,抓住关键时段及时喝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保健效果。基于此,我们采用以下两种办法:
环境暗示法。白天在园时间,我们对“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至4点之间”两个时段进行了重点把握,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并将上午和下午的两个最佳喝水时段特意标示出来,提醒每一个孩子要及时喝水。
全家总动员。请家长在另外两个时段“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半小时”也保证孩子喝上一杯水,鼓励家长和孩子围绕“最佳喝水时机”进行亲子记录,家园一致,逐步让孩子在“最佳喝水时机”养成及时喝水的习惯。
喝多少温度的水最适宜
有研究发现,煮沸后冷却至20—25℃的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较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我园为幼儿提供的温开水,根据夏季和冬季气温的变化,会有所调整,一般调控在35—40℃之间,因为这个温度最接近人的正常体温,不会过于刺激肠胃的蠕动,也不容易造成血管收缩。
喝水,看似简单,却学问多多:每天至少喝水5—6杯,“最佳喝水时机”要及时喝水,喝35—40℃温开水最舒服,要一口一口慢慢喝……科学、讲究、文明,这就是幼儿喝水该有的样子。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12日第2版
作者:崔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