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人们很清楚,但它是谁发明的?有什么形式?有些人可能说不出话来。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指南针是指向仪器的总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吉林市民马友联收藏的一件仿制汉代司南
最初的指南针叫司南。指南针的发明可以上溯到黄帝,传说他在和蚩尤大战时制造了指南车。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为中国科技史界及社会所普遍承认的说法是司南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有关司南的记载有二条"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篇》),大意是,臣子侵害君主,就像行路时的地形一样,由近及远,地形渐变,使君主失去方向,东西方向改变了,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先王设置指南仪器来判断东西方向。"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鬼谷子•谋篇》),大意是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从以上可以看出,司南当时已作为一种辨别方向的器物出现了。
司南自战国时期问世直到宋朝指南针出现,千余年间书上均有记载,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简要记载了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司南之杓,投至于地,其抵指南。"大意是,司南之柄,投转于地盘之上,停止时则指南。像王充这样的人很多但是却都没有详细记载它的原理、质地和制作方法,所以司南一直没有实物流传下来。中国博物馆学家兼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在20世纪40年代,曾试图复原司南,他用河北武安磁山的磁石制成勺状磁体,个别勺体用铣床加工,大都具有良好指极性。50年代末文化部将一枚司南勺赠送古巴,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赵九章所长到瑞典讲学带走2枚。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一度将该模型作为现代复原方案进行辅助性展示。"司南勺"图形逐渐被视作中国古代先进科技的标志。
沈括雕像
随着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对指南仪器加以改进。到了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指南针。《武经总要》载指南鱼的制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这种方法利用地磁场使铁片磁化,并知道鱼形铁片微向下倾斜对磁化有利,实际上已发现近代科学中所谓的磁倾角的影响。人工磁化制造指南针的方法被发明,指南针制造技术跃上了新台阶。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又发现。其实并不一定要制造成鱼的外形。于是,指"针"就诞生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就是拿一根小钢针在磁石上反复摩擦,使其磁化。指南针不仅在外形上要比指南鱼更为简便。而且体积更小.被磁化的程度更强,使用方法也更为多样,可以将它放在指甲背上或者是碗口边沿上.使其平衡,指南针就会自动旋转,停止下来的时候,所指的就是南北方向。磁针指的精度,与司南及指南鱼不可同日而语,故磁针的发明,很快导致了磁偏角的发现。
磁针问世后,先后用于堪舆和航海。为了使用方便,读数容易,加上磁偏角的发现,对指南针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家首先将磁针与分度盘相配合,创制了新一代指南针——罗盘。不过有些场合,碗中的水浮磁针仍在使用,江苏、河北和辽宁旅大曾出土元代的不带刻度的指南针专用针碗。当航船还在使用浮针加针碗时,堪舆罗盘却远远地跑到了前面。
博物馆展出的罗盘
罗盘古称"地螺"、"地罗"。1985年江西临川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堪舆旱罗盘模型。以前史学界认为磁针在水中的水罗盘与指南针一脉相承,是中国的发明,但旱罗盘是欧洲所发明。而今临川罗盘证明:旱罗盘的发明权也属于中国。
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曾给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古代,指南针却主要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在航海上的应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