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蜡染头发图片】丹寨蜡染:从靛蓝中,开出白色繁花

文川

东南西部的山区,炎热在层层堆积的山之间蒸发,坐在车里已经走了多少弯道,无法估量。

此行的目的地是排倒莫,它和丹寨县城仅相隔30多公里,但是山路崎岖,车开了两个小时才抵达。在黔东南,丹寨县是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长期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丛林山区。但是无法想象的是,这么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竟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苗族文化。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先民就掌握了蜡染技艺,与世隔绝的乡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延续着生命的意义,古老的蜡染技艺也随之完整保留下来,被海内外公认为“东方第一染”。

以铜刀作笔,以蜂蜡为墨

村庄藏在一个山谷里,被四面的高山包围,陡峭山坡上分散地立着若干所木质的吊脚楼,像是散落在山坡山的羊安稳地站着,这里便是排倒莫。

排倒莫其实是丹寨的两个村寨,一个叫排倒村,一个叫排莫村。命名皆是苗族语的音译,前者意思为“在山腰的村子”,后者为“在山顶的村子”。由于两村地面相连,民俗相似,更因为两个村寨都以蜡染而闻名于世,于是人们将它们统称为排倒莫。排倒莫,是丹寨苗族蜡染的起源地,也是蜡染艺术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之一。在排倒莫一带,方圆几十里,女人们个个都会蜡染,寨寨都有蜡染能手,家家都藏有蜡染精品。

村子很安静,农闲时节,夏蝉嘶鸣,乡间小路偶尔有稚童牵着水牛走过。张世秀早早地等在路边,引我们到她的家里。张世秀带着村里几个妇女成立一个蜡染作坊,人们称她们这种画蜡染布的女性为“画娘”。

蜡染,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大量存在的一种印染方式,它和扎染、镂空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并非以蜡来染布,而是以蜡来防染。织物附着的蜡,将在织物纤维与染料间形成隔绝。如此,上蜡之处不染色,无上蜡之处染色,花纹由此得来。

从村口往南,路过斗牛场再走数百米就可看见张世秀的家,这是一栋两层高的吊脚楼。一推开门,一股蜡味扑鼻而来,很像吹灭蜡烛后散出的那股烟的气味。房间四周的墙上,和桌台柜子上,都是蓝底白花的布料,这就是蜡染了。二楼的房间则是画娘作画的地方。在临窗的桌子上,一张白布摊开占满了桌面,大半地方已布满了浅褐色的蜡点和蜡纹。几个头发花白的画娘正在作画。

有趣的是,把融化的蜡画在布面上的工具,不是画笔,而是在细细的竹杆头上夹在一起的两片铜片组合而成的蜡刀。铜片导热性能好能尽量保存蜡液温度,但即便如此,蜡刀蘸上蜡油,刚碰到布料,蜡油就渗入纤维里,很快凝结为蜡块。这要求画娘速度快,在蜡油滴漏前开始画,在失温前重新蘸上热蜡油。灵巧的苗族女性,就用这弯弯的蜡刀,一笔一划地把心中的图案变成了身上的服装。

板蓝根主宰的四季

画室的隔壁有一个小染坊,空气中夹杂着呛人的“药草味”,张世秀说,这是板蓝根发酵的味道。

从张世秀家的吊脚楼望出去,对面山坡的梯田水稻在慢慢生长,除了水稻,村里最主要的作物是蓝靛草,它的汁液是蓝色的,可以用来染色,它的根部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板蓝根。每年七八月份,蓝靛草长至最大,就会被采摘下来做成染料,也就是蓝靛膏。

蓝靛膏是制作染料的主料,但还要隔一段时间加上水及白酒。张世秀说,“染缸和人是一样的,你要照顾好它,要经常给它吃的,你要是照顾不好它,它就没力了。”这种细心的“照顾”,才能让染缸经过无数次的使用没有变味发臭,而依然保持清新气味。

纯天然的蓝靛染,需要时间的积累。进入染缸的布料,要和染料接触足半小时,再从中捞出,再晾起来半小时,让染料和空气接触形成氧化反应。半小时后之后,它们需要再一次进入染缸,如此循环往复。算下来,几乎每块布料都要进出染缸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在这些间隔的等待时间里,张世秀抓紧时间画蜡、做家务、种菜、劈柴烧水、喂两条狗,周而复始的劳作与忙碌,是这些画娘们日常生活的模样。

当一块布料积累的蓝色达到满意的深度,张世秀就会把它们放入锅中滚煮脱蜡。苗寨村子几乎家家都有一口柴灶,灶上架一口大锅,清水烧开后,布料入水,原本清澈的水,被煮成了一锅蓝色。很快,沸腾的蓝水表面浮起了一层白色泡沫,这就是布料上融化的蜂蜡。

染好的织物经过滚煮脱蜡,清洗之后就呈现出白色花纹。令人惊叹的是,蜡除了防染之外,也会因为硬化之后自然龟裂,形成一种很独特的“冰纹”效果。这种不规则的裂纹,就像瓷器窑变,在确定之美上添加意外之美。

延续生命意义的创作

丹寨蜡染的图纹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民间故事,像蝴蝶纹、漩涡纹、蜈蚣纹、鱼鸟纹、虫纹、龙纹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图案有两个,一个是鸟,另一个是“窝妥纹”。鸟的纹样,主要是指有长着硕大尾巴的凤凰——当地人称之为锦鸡。窝妥纹却很难说清楚它的意思,有人说,它是表示纪念先民迁徙过程中曾经历的水患。这些图案像一套神奇的密码被保存下来,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

排倒莫一带位于黔东南的西部山区,和许多苗寨一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交通闭塞,20世纪80年代虽然修了公路,但至今仍未通公共交通。在去往排莫村的路上,当地司机告诉我们,这里的乡民们还过着几乎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闭塞的环境虽然不能为当地带来财富,但却将古老的传统技艺完整地保留下来。

山中的日子十年如一日,但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城,传承变得迫不及待。高速路和房地产的博兴为丹寨这座小县城带来了现代城市的精彩,贵广高铁的修建连通了临近的贵阳、凯里机场,出行便利带来的改变正在慢慢波及大山腹地。

近些年,这座遥远的村庄总会迎来零星的陌生面孔。在张世秀的家里,有几个从北京来学习体验蜡染的游客,从作画、染布、晾晒,学习所有制作蜡染的流程,几天下来,他们的手都被染成了蓝色。每年夏天都有不少外地游客来这里体验这项古老的技艺。嗅准商机的人们已经开始把有经验的村民集中在一起,为外面的订单进行着创作,也给了世人机会看到蜡染工艺的精华。

2008年,安徽纱线女商人在一次旅行中被蜡染深深吸引,并留下了下来,一待就是11年。宁曼丽在丹寨县城设立了传习所,从排倒莫、双尧村等蜡染传统起源地招募了数十名画娘。她为画娘们的技艺申请了30多个专利,也带着画娘和她们的作品走遍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宁曼丽的传习所里,画娘们依然维持着传统的作业方式。她们需要从当地获取蜡染所需的染料,她们得“照顾”好染缸,她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蜡染的技艺和图案,这其中有本民族传承已久的传统图案,也有抒发自己爱好和向往的个人创作。

一群不识字的女人,用着简单粗糙的工具,就能做出世界级的东西,神奇却又好像理所当然。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民艺作品背后,有着创作者对于自然的崇拜、终极问题的思考,对于周遭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