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古老的洋房都有呼吸、个性、主人。
”随着电视剧《安家》的热播,老洋房瞬间“圈粉”。在上海,老洋房有着特有的气质。如果魔都是烫着卷发,涂着红唇的摩登女郎,优雅、神秘;那老洋房就是一位智者,见证着上海的历史与变迁。“上海老洋房的魅力在于汲取往昔,营造今舍。一处处老房子的改造,不仅是对区域的更新与复兴,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家。”上海民宿经营者兼设计师任培颖说。
每一幢老洋房都承载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历经沧桑,褪去铅华,如今沉寂多年的老洋房再次回归,修缮、改造后,已成为上海新地标。
电视剧《安家》中的1.5亿老洋房原址,是位于上海愚园路上的“柳林别业”始建于1912年。受访者供图
梧桐树下的半世浮华
以淮海中路和黄陂南路交汇处为起点,满是梧桐树的小街两侧是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小洋楼。紧锁的大门给时光上了封印,透过一指宽的门缝,光影斑驳中依稀还能看到曾经灯火通明的喧闹。这是老洋房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老上海人眼中精致生活的代表。
距离这里6公里以外的愚园路“柳林别业”就是电视剧《安家》中霸屏的1.5亿老洋房旧址。经过几次修缮和改造,如今已是上海网红民宿昔舍中的家宅。这处3开间独栋花园洋房,分为主楼和副楼两部分,总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外墙青砖偶有裂缝,四根立柱也已蒙尘,抚摸处,每一道细微的痕迹都刻下了家族兴衰的印迹。除了高规格的洋房建造,500平方的私家花园也是一大特点。
这座老洋房建造于1912年,它最初的主人是上海花旗银行的董事。“柳林别业”老主人王爵淦向现房主任培颖讲述“柳林别业”故事时说:“我祖父花了300根金条买了这处老宅。
夜光下,喧嚣散去,幽幽的静、淡淡的美是老洋房的另一种气质。跨越一个世纪,仍有许多上海人爱着它的底蕴。
宁波船王陈顺通女儿陈爱棣就是其中之一。“我祖父每天早晨总抱着我一起吃早饭。童年的时光就在忆定盘路(现江苏路)的洋房里,每次回上海我总要过去看看。想再回来住住。”虽然已定居芝加哥多年,承载着童年时光的上海老洋房依然是她心底最牵挂的地方。
根据老房主王爵淦的描述,设计师任培颖还原了柳林别业一层舞厅的格局。受访者供图
魔都中的秘境花园
“在同济大学上学的时候,每到周末都会带着相机走街串巷,老房子的连体拱门、雕花门窗、老式的铜把手,所有的细节都很让人震撼。虽然很多地方已经破旧了,但是依然让我感受到了百年前的繁华上海。”民宿经营者兼设计师任培颖说。
工作后,任培颖如愿搬到了陕西北路的一处花园洋房里。这幢完工于1928年的花园洋房名叫“太平花园”,曾是当时上海为数不多的高档小区,居住的多为企业工程师、高管等。
“我们在清理这所老房子走廊天花吊顶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吊顶隔层的储物间中存放着几口老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家人的合影、小孩子的玩具、泛黄的70年代的报纸、叠放的整整齐齐的工程图纸、没有冲洗的胶卷,还有铜火锅和一个家庭所需的生活用品。”任培颖说,当时的感觉就像打来了“时间胶囊”,隐藏在时光深处的记忆,让这所老房子一下子鲜活起来。
实际上,对于初到上海的人来说,外滩、南京路似乎包揽了上海的整个繁华。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住户记忆的老洋房,才是上海最深邃的内涵。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市中心的老房子里生活,感受着烟火气的上海。
在上海打拼多年的小郭,春节前从公寓楼搬到了新式里弄的老洋房里,一幢房子住着七八户人家。“与公寓楼相比,老房子给人的感觉更踏实。”小郭说,从写字楼回到老房子,像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上海,饭香浓郁的弄堂里才是生活的气息。
2014年,任培颖在“太平花园”里找到了旧主人的生活用品,并根据保留下来的图纸,对房子进行了还原式修复。受访者供图
碎片记忆中的时空对话
普鲁斯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有回忆才是完美的人生。就像上海的老路名一样,霞飞路、海格路、贝当路,每条街都留存着几代人的完美人生。而在充满洋味的路名里,善钟路(现常熟路)是个特别的存在。也是当时法租界里唯一一条以中国人人名命名的马路。
据《川沙县志》记载:“陶如增,字凤山,号善钟。设善钟马车行于上海,营业甚盛。广置地产于法租界今善钟路一带。租界当局以其名名路。”这段路约筑于1901年,当时这里几乎全部都是陶家的产业。
如今陶家花园早已换了主人,街道几度变迁终易名为“常熟路”。这条700多米上的路至今只有113弄的善钟里还保留着“善钟”二字。经过一条长长的过道走进善钟里27号院,左侧是近300平的前庭花园,一颗近百年的梨树依然绽放着,不知是何人栽种。一侧是世外桃源般的复古洋房,一侧是邻居生活的日常痕迹,浪漫又温馨。
如今这里已是昔舍洋房民宿中的一间,任培颖叫它“千与千寻”。推开这座木房子的门,映入眼帘的是质朴的檀木色系,木质门框、线脚窗框仍然保留着原貌。民宿设计师任培颖说,在对老房子的探秘中,长大、成熟、变老,人生循序渐进,不紧不慢的过程都能在这里找到时间的刻度。
“尊重岁时,积存时间。我们通过这些遗留的痕迹,尽可能的还原了房子的本真。”任培颖说,所谓老房子,是上海几种传统建筑类型的统称,简单来说最普通的就是像石库门一样的上海弄堂,然后就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联排别墅“新式里弄”,再高级一些就是四面或三面临空,装修精致,备有客厅、餐室,有数套卫生间等结构较好的独立式或复式、别墅式住宅,也就是“老洋房”。
上海西郊宾馆4号楼的“怪屋”原属淮阴路姚氏住宅,因将小桥流水引入玻璃屋而别具一格。受访者供图
曾有权威数据统计,上海市现存的老洋房数量在4000到5000栋之间,其中九成以上已经被收归国有,从2004年开始只租不售。私有产权大概只有500到600栋,其中产权清晰,可以出售的在200栋以内,而修缮完好且正在挂牌中的只有50栋,仅占总数的1%,成交价均以亿元计数。
为保留上海的老记忆,2003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将现存老洋房纳入了保护名录。并明确规范转让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时,转让人如对房屋有改动,必须在转让前恢复原样;受让人接收房屋后,装修时不得改变原貌。
“我们在对老房子修缮、改造时,都会尽可能的根据房子里的线索去还原其本来的样子。并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在满足住户需求的同时,让那些有着人们生活痕迹、承载着昔日情感和记忆的家在当代能够得到留存和珍视。与其说的设计,不如说是还原。”截至目前,任培颖在探寻、设计,修缮中已完成了和200多间老房子的时空对话。
永嘉路上的吴家花园,成交价45万/㎡。受访者供图
穿梭在弄堂里的新座标
在上海,每一位老洋房的修缮者都能从房子的细微处找到前辈的精髓,任培颖也不例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老洋房建设最为集中的时期。从外墙的砖缝拼接,地面的拼花,吊灯的设计,壁炉的款式,每一处设计都融合了房主的个性与气质。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样的建筑才称得上是完整的设计。所以,在每一次老洋房的修缮设计中,我们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任培颖说。
百年沧桑中,老洋房曾淡出视线,但从未离场。随着城市化不断加深,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应接不暇。寻找平静中,沉睡着的老洋房再次被唤醒,人们试图从它的记忆中寻找老上海慢生活的轨迹。
于是,众多的老洋房被改造成民宿、酒店、咖啡厅。虹桥路1921号院内的西郊宾馆四号楼就是其中最具风格的一处。这幢建于1948年的老洋房,曾是上海水泥大王姚锡舟长子姚乃炽的住所。姚乃炽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巧妙的解决了房屋的采光问题。这座把小桥流水引进“玻璃客厅的花园洋房”在上海独树一帜。曾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公馆,如今依然延续着它的功能。而民宿则因有着寻常百姓家的朴实,成为老洋房更接地气的表达。
上海市长宁金融园藏身于11幢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的宅邸中,其中大部分建筑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受访者供图
老洋房的重生还远不止于此。2013年,长宁金融园开园,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的愚园路1320号大院里的11幢民国时期宅邸变身成为长宁的一处金融地标。其中,大部分宅邸已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未来,这里将成为航空金融、智慧金融、贸易金融的智慧大脑。
而蔡元培故居、钱学森故居等名人府邸,更多的被改造为博物馆,在这里踩着吱吱作响的老楼梯,翻看着老洋房图册,思绪也回到了那个灯红酒绿却又优雅端庄的摩登时代。
但对于弄不清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的外来游客和年轻人,由传统建筑群改造的“新天地”和“田子坊”城市复兴项目,却更对他们的胃口。别具老上海风貌的商业体已成为上海的新地标,也被视为国内成功的旧城改造案例。
时代更迭,旧上海的旗袍、洋装,早已汇入了历史长河。低调而沉稳的老洋房却在光阴的洗礼中,获得重生。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