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工地上施工,施工单位说起来,开始施工,辛苦很大,不仅工人们的巨大损失,材料也是亏损的。
双方核对后发现,工程量并没有错漏的地方,然而施工单位还是核对不上自己的材料量,怎么也找不到到底亏损在了哪里。那么施工单位的亏损到底是哭穷诉苦,还是确有其事呢?
通过分析该省的定额,我们发现,定额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中的配砖是240标准砖,定额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中的标准砖含量为:27.6块/ m³。
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剪力墙结构住宅楼的墙体都是200厚,砌块墙定额的单位是立方米,砌块含量的单位也是立方米,我们通常按照工程量直接输入。但定额的配砖单位却是“块”,规格是240标准砖。
实际上,我们使用的是200砖(理论上,如砖缝按10mm考虑,200砖的标准规格应为:200×95×42.5)。按等量换算,约50.2块的200砖 ≈ 27.6块的240标准砖。由此可以看出,实际施工中定额含量的配砖块数相差≈82%,而这相差的块数,在无形之中被我们忽视了。
由于砖的单价是“块”,不是“立方米”,两种砖不是同比例的单价,有的地方更是一个单价(如西宁,240的标准砖与200的小砖是一个单价),如果没有进行等量换算,死套定额,那就很受伤。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事前的预控,如为清单自主报价,则将此因素在报价时考虑。如是依据定额结算的,尽可能的与对方协商,做好相关的约定(定额含量、材料价格),以减轻此处损失。如没有相关的约定,现在很少有业主会予认可。
同样的情况还有,有些的业主要求固定门窗不允许用实心砖,必须用预制的混凝土块。虽然预制块的砌筑成本与砌墙相同,但其原材料的成本、制作的成本远非实心砖可比。
其实,此类问题反映的是造价员的预算与施工结合深度及其对专业的分析能力。只有深入了解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掌握成本数据,才能有效作出判断,两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问题所在。定额是死的,如何灵活运用,关键在细节,精髓在分析,方可达到成本管控的效果。
*本文系洪禄、钟修峰原创,独家来稿
转载务必申请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违者必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如有异议,烦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