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初夏在江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连日下雨的天气,梅子熟黄了,被称为梅雨或黄雨季。
这时候温度高、湿度大,衣物用品容易发霉,所以也叫“霉雨”。雨
——
《埤[pí]雅》
江湘二浙,四五月间,
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rù],
柱础皆汗,蒸郁成雨,
谓之梅雨,沾衣败污。
黄梅天,湿答答的,太阳不露脸,连人都要发霉了……难道就没有一点好事发生吗?其实,还是有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这黄梅雨在古人看来也是大有妙用的。
妙用一
去污
上善若水,但水和水是不同的。中国古人对水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形成了一套理论。明清之际的学者朱彝[yí]尊在他的著作《食宪鸿秘》中写道:“黄梅天暴雨水极淡而毒,饮之损人,着衣服即霉烂,用以煎矾制画绢,不久碎裂。故必久宿乃妙。三年陈梅水,凡洗书画上污迹及泥金澄漂,必须之至妙物也。”
按照朱彝[yí]尊的说法,黄梅天雨水的生水本来是有毒性的,饮用会伤身体,沾到衣服会造成霉烂,而拿来煎裱画用的矾[fán],也会使画绢碎裂。但是,如果“久宿”就大不同了。
所谓久宿,就是把水装在坛子里,用炭火煮过。将煮过的黄梅雨水贮存三年,变成了“陈梅水”,在朱氏看来那就有了质的变化。
陈梅水“变废为宝”,既可以用来清洗书画上的污迹,也能够拿来澄洗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用于书画)里的杂质。有非同凡响的去污功效,而且估计属于“中性”洗涤剂,温和不伤本体。
只是不知道朱夫子有没有亲身制作和使用过陈梅水。有实验精神的小伙伴可以趁今年的梅雨季如法炮制一坛,三年以后启封,告诉我们真实效果如何。
友情提示/
现代比古代大气环境中多了PM2.5之类
并非完全一样哦
妙用二
烹茶
清·徐士宏《吴中竹枝词》写道:“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竟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江浙一带有喝“天落水”的习惯,也就是下雨时的雨水通过净落管流到容器里,作为饮用水。而在古代,每年黄梅季的雨水被认为品质甘滑,特别适合烹茶,故极受爱茶人士青睐。
常年爱饮黄梅雨,垂死犹思紫梗茶。
寄语香山老居士,别茶休向俗人夸。
明代,出身钱塘的茶人学者许次纾[shū]在《茶疏》中评论说,以梅雨水煮茶“精若蕴香,借水而发”。更有人在一本叫《茗芨[jī]》的书里把梅雨写得很有营养,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其他茶学著作也对黄梅雨水纷纷称赞,称它“甚香冽”、“烹茶甘鲜”、“化育万物”,而且“贮水须置庭中,履以纱帛[bó],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长存”。
明代文学家钟惺写有一首《采雨诗》,认为用黄梅雨水烹茶,其“色香”可超过天下第二(唐代茶圣陆羽详品天下泉水二十种,排出水质的位次)的惠山石泉(今江苏无锡境内)。他在诗序中专门介绍了一种用布采集黄梅雨水的方法:“其法用白布五六尺,系其四角,而石压其中央,以收四至之水,而置瓮中庭受之。”这个过程使他感受了一种单纯的快乐,钟惺认为此法可以转换心境,有肉眼可见的减压效果。
那么各位小伙伴们
也可以扯一块五六尺的白布
去接接黄梅雨
看看会不会收集到同样多的快乐
#其他未经科学认证的妙用
《本草纲目》、《食物本草》
·梅雨水可外洗癣、疥疮,消除瘢痕
·梅雨水入酱易熟,可以用来制酱
友情提示/
现代比古代大气环境中多了PM2.5之类
并非完全一样哦
梅雨时节
出门总少不了备一把伞
那么,工美馆的馆藏里
又有哪些特别的伞呢?
民国
山水花卉图竹柄油纸伞
藏品尺寸:长80厘米,半径56厘米
藏品简介:伞头材料为木质包铁,由于年代比较久,铁皮部分已生锈且生成包浆。整个伞面由42根伞骨撑起,伞面材料为纸质,上以手绘形式画山水、花卉图案。山水主要由桥、树木、云朵、亭子构成,花卉则主要表现红、黑色菊花。伞内骨上穿有白色棉线。竹制伞柄,包浆细润,上刻有“胡细科”字样,伞柄末端有两个可穿丝线的洞。
民国末期
小姐伞
藏品尺寸:长66厘米,半径33厘米
藏品简介:绸质伞面,绘花卉和风景图案,伞边粘有流苏。共36根伞骨,伞斗穿蓝色花线,竹质伞柄,并烙花草纹。手柄为金属,刻有花卉纹。
现代
棉麻鸟笼形直杆伞
藏品尺寸:长76.5厘米,半径50厘米
藏品简介:伞柄呈“L”型,伞面棉麻质地,蓝、黑、黄条纹,伞面撑开时侧面似展翅翼型。
古人巧用黄梅雨
是不是特别有智慧?
还有哪些与梅雨有关的冷知识
等着你来和小匠分享!
来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编辑:陈志华 范雨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微信号:westlake_china
新浪微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