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杨伟
编辑|赵汉基
王中美工作照片
2021年6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两优优先”表彰大会上,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焊工”王仲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电焊,又脏又累,在这个连男人都嫌苦的行业,王中美二十年一直坚守。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50多座世界一流桥梁焊接和前期焊接试验任务,她都参与其中。二十年来,她用17余吨焊丝,让自己从一名电焊工学徒成长为“大国女焊将”,由她创新的多项焊接工艺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
王中美说:“焊缝是桥梁的生命,我就是守护桥梁生命的人!”
接过父亲手中的焊枪
2021年,王中美四十岁,手握焊枪第二十个年头。
对于电焊,王中美是有“情结”的,因为父亲就是一名电焊工人。“小时候,母亲带着我住在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父亲在九江工作特别忙,有时候一周也回不来一次。每次见他都是灰头土脸,即便是夏天,他也穿着又厚又脏的衣服。父亲很内向,在家里很少说话。”这就是父亲在王中美童年记忆中的形象。
每年放暑假时,母亲会带着王中美去九江和父亲住上一阵子。父亲依旧忙得不着家,中午,王中美就会拎着母亲准备好的饭菜给父亲送去。第一次走进父亲工作的车间,王中美兴奋地跳了起来,因为焊花飞舞,光芒四射,就像过年时放的烟花,分外好看。就在她跳得老高时,父亲训斥:“别看!回家去!”就这样,王中美悻悻而归。
王中美的父亲是建设九江长江大桥第一代电焊工,对于这座桥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1993年1月16日,九江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那天早上天还没亮,父亲就兴奋地叫醒母亲和我,说要带我们去参加大桥通车典礼。”王中美被父亲兴奋的情绪感染,父亲这样高兴,她还是第一次看见。站在大桥上,父亲快乐得像个孩子,自豪地对中美说:“今后,我们国家还会建设更多更长的桥,跨江的、跨海的,我也会参建更多、更漂亮的大桥。”
那时王中美对于未来有很多期待,做老师、医生、设计师,唯独没有电焊,也没有考虑父亲所说各式各样的大桥。但是1998年,王中美还是报考了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女孩学这个专业,通常进入单位就会被安排开桁车,因为她们驾驶着桁车在半空中来来去去,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空姐”。
在学校每一天,王中美过得都很充实,在学习专业时,她选修了电焊。“完全不像看着那般简单,陆续上了一段时间课,依旧没办法上手,感觉将焊条按在工件上走直线都是异常困难的事情”,王中美回忆。
2001年,王中美毕业,走进父亲工作的单位——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当时有两个月过渡期,原本可以在家好好休息的王中美因为耐不住寂寞,就跟着父亲走进单位,提前适应工作节奏。那时她想着先学习一段时间电焊,等正式工作时,就去开桁车。当时王中美只有一个目标,“父亲电焊技术挺好,大家一提到他都竖大拇指,我就想着一定不能给他丢人”。
父亲把她交给经验丰富的师父,淡淡地说了一句:“电焊工作,没有累死的,只有‘蠢’死的。”一开始,王中美就干了一件“蠢事”。第一次穿上厚实的工作服,在焊接过程中,因为好奇,王中美拿开面罩多看了几眼弧光,没想到晚上,眼睛就肿成了一条缝,眼泪一直往下流,整张脸都开始起皮。“当时我吓坏了,心想要是毁容了怎么办。”
王中美202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看着镜子中自己的“惨像”,她开始动摇,她爱美,公司的师姐时常开玩笑:“电焊班一个月收入,还不够护肤补水的。”王中美一直告诉自己:“过段时间就离开电焊班,去开桁车,但就算转行,也要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否则太给父亲丢人了。”
不当“空姐”做“焊花”
为了更好地学习焊接技术,王中美总是跟在师父身边,仔细观察师父施焊的站位、角度、手法和对各种板厚不一、坡口不同工件施焊工艺。焊接时的熏烤、飞溅的火花、呛人的气味,她都强忍着,脸、脖子上还被电焊弧光烤得脱了几层皮。中午或晚上下班之后,她偷偷找个角落练习。
两个月后,王中美“食言”了,她没有去当“空姐”,而是留下来做了“焊花”。除了她之外,焊接队伍分来六名女青年。
“你不知道焊工对体力、腕力的要求,要对着细如发丝的裂缝进行焊接,别说抖动一下,就是呼吸不均匀,情绪有波动,也会造成失误。”王中美说,“这一行没有捷径,就是多练。焊缝宽,要的是速度和准头儿,但是不能冒进,只要你把焊点一点点叠加起来,焊缝一点点变窄,就成了”。
王中美在现场指导徒弟刘青
虽然之前就知道父亲的工作很辛苦,但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后,王中美才知道这个“苦”远超自己想象。当时工作环境比较差,为了赶工期,即使在六七十度高温、狭小空间的箱梁里施焊,也要连续作业,有时为避开下午的高温天气,只好晚上通宵作业,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正是这样的艰辛,让分来的六个女青年陆陆续续转岗,只有王中美选择了坚守。
工作初期,有一个项目因为工期紧、任务重,周围同事都在白天黑夜连轴转,王中美自告奋勇,热情满满地焊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师傅来检查,发现她焊接的杆件全变形了,因为她没有注意焊接顺序,结果帮了倒忙。王中美在父亲面前流下了自责的泪水,父亲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焊接工》递给她,说:“你要是做不来,我就想想办法,看能不能给你调整岗位。”
“不用,我一定做得来!”倔强的王中美这样回复父亲,暗下决心,一定再多下功夫,苦练技术,不能再干拖后腿的事。从那时开始,王中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她紧紧地抓握着焊枪,看着熔滴一滴滴落下,突然觉得,焊枪就是自己的手,不是焊枪在焊接,而是自己的手在一颗颗地捡拾着珠子,往切割面上放。那一刻,她彻底爱上了四溅的焊花。
就这样,王中美的焊接技术越来越成熟。因为总是在火花四溅的环境中工作,烫伤对于焊工是家常便饭,王中美身上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痕,她的皮肤和同龄女孩相比粗糙许多,皮肤太干,也不敢化妆。
2004年,公司承接了港深西部通道后海湾大桥钢箱梁的制造。这是王中美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当时后海湾大桥制造采用英国标准和香港规范,对焊接要求极其严苛,所有焊接工人必须通过外籍监理和业主代表组织的焊接考试才能上岗。那段时间,在师傅支持和鼓励下,王中美对焊接工艺仔细研究琢磨,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师父请教。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被选中参与港深西部通道后海湾大桥钢箱梁的施焊作业。正是在这严格标准和规范下,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的她在项目结束时满载而归,焊接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至此,遇到再艰难的焊接任务,王中美也敢去挑战,二十多岁就已经成为企业的一名技能骨干。有人在王中美父亲面前夸赞“虎父无犬女”时,父亲总是摆摆手说:“她还年轻,没有什么经验,需要跟在师傅们后面学习的还有很多。”
“我不上谁上!”
每天使用近25公斤焊丝,每年使用近1000公斤焊丝;在温度超过50摄氏度的密闭钢箱梁里连续作业,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中美焊接的产品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达到99%,驻厂代表、监理都称她为“免检王”。
王中美在“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指导焊接试验
为什么这么努力?因为直到今天,王中美一直牢记父亲对自己的叮嘱:“我们虽然只是普通一线焊工,但我们焊接的是世界一流桥梁,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认真焊好每一条焊缝,保证每一个走在桥上的人和车都是安全的。我们不只是在烧焊条,而是在捍卫一座大桥的生命。”
2006年,王中美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工班长,其实这个岗位她更早就可以担任,只是她一直推辞:“我初出茅庐,能做好自己工作就很好了,现在让我去做13个人的班长,班里既有经验丰富的师傅,还有刚进来的新人,我该怎么指挥老师傅,怎么传帮带年轻人,完全没有底气。”
王中美只能硬着头皮扛,对老师傅充分尊重,对年轻人严格要求,用她自己的话说,“人前保持微笑,人后默默流泪”。“全国五一巾帼建功标兵岗”荣誉获得者刘青是王中美的徒弟,她说:“师父是我一直以来的榜样,工作中她完全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脏活难活她全部留给了自己。对于我们年轻人,她平时特别好说话,但是在工作上极其严格,如果现场犯错误,可能立马‘翻脸’。”
2010年8月,王中美带领班组赶赴京福高铁铜陵长江大桥工地。到现场一看,要在钢梁箱体内焊接作业,工位窄、难度大,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一进去就如同蒸桑拿,没几分钟,衣服就能挤出水来。在这样一个酷热环境内,还要穿着厚厚的工装,从下午四点到次日清晨,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而且王中美专挑难、险的施焊部位,稍好一点的都安排给工友完成。在这期间,她多次出现中暑症状,稍作休息、喝点防暑降温用品,又继续接着干。
“作为工班长,我的离开会影响大家士气,这样下去会耽误工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王中美说,“当面对艰苦复杂的工作时,我想到的是老师傅、工友的告诫,想到的是我父亲。正是我父亲他们老一辈创造了现在的辉煌,现在重担落在我们身上。正是这份热爱、责任,让我必须坚持。”在王中美带领下,电焊班的工作如期完工,并全部一次性验收合格。
2011年,中国桥梁界首支“女子电焊突击队”在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诞生,近十年来,这支以王中美为领头人的队伍,出现在一座座国内外知名桥梁建设中,累计完成焊缝长度近60万米。她们已是公司最能啃硬骨头的“尖刀队”,哪里施焊难度大,女“焊花”们就会主动出击。
王中美(右一)在党的十九大小组会会场
王中美说:“我们跟男同志没什么区别,几十斤、百来斤的东西,大家很容易就拿起来。真正干起活来,女性体型小,更适合箱体较小的作业空间,同时女性耐力也要好于男同志。”所以每次带着突击队到达工作现场,引来周围所有人关注时,王中美的内心都颇为自豪。
“我就是守护桥梁生命的人”
2014年,王中美再担重任,从焊接现场领头人转任焊接试验小组组长。
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中,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13余万吨钢管桩制造工程。该管桩直径3米,长120米,板厚达60毫米,项目焊接工程量巨大,焊缝质量等级均为I级熔透。王中美和同事们一起,通过反复试验、优化坡口形式、完善焊接工艺、改进焊接方法,实现了焊缝优质高效,满足了工期要求。其中,在海上进行的70米+50米两重型管桩的现场定位及快速对接施焊技术是施工难点和关键,而且要求在3天内快速完成定位、焊接和检测等工作。那些日子,王中美和同事们进行了多组水上接桩的焊接工艺性试验及横位埋弧自动焊试验,从坡口形状和尺寸、焊接材料、工艺参数等方面反复调整、不断优化,最终制定了海上接桩横位自动化焊接专项工艺,填补国内空白,为优质、高效完成帕德玛大桥钢管桩制造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此后,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作业工效,王中美在实践中突破固有经验和传统,对焊接功法和焊接工艺进行大胆、有效创新,“王中美焊接工法”应运而生。在传统钢梁焊接工法中,厚度16mm以上钢板熔透焊接必须开双面坡口,工序繁杂,工效不高。王中美和同事们通过不断试验、优化,采用开单面坡口焊接工法,实现了厚度16mm至28mm的钢板熔透焊接无需开双面坡口。这一焊接工法,工序简单易学,工作效率高,被公司命名为“王中美焊接工法”,并在公司承接的1000吨多功能起重机、桅杆式桥面起重机等众多项目中得以应用。
在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大桥新钢种焊接中,王中美又一次参与工厂实验,攻克了Q500qE钢材在钢桥上首次采用的焊接技术难关,解决了重达1800吨的大型全焊整节段桁梁焊接难题,为推动我国铁路桥梁新钢种从Q370qE到Q420qE、再到Q500qE三大跨越,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焊缝工作就像桥梁的生命线,每当一辆高速列车呼啸通过,桥梁每条焊缝都在经受着考验。二十年来,王中美用她平凡的工作守护着桥梁生命。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等一批世界级桥梁制造中,都留下王中美的身影。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越来越多的荣誉给予这个二十年如一日,一直在一线工作的“焊花”。不仅王中美感受到沉重压力,连她17岁儿子都说,“妈妈,你的成绩让我压力山大”。正是这一项项荣誉,让王中美走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有幸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她说,在人民大会堂听到国歌奏响的时候,眼泪瞬间就流下来,过去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唯一遗憾的是,父亲没有看到她这么荣耀的瞬间。
对于未来,王中美说:“作为一名一线普通焊工,能看到自己参建的桥梁跨山跨海,我感到十分自豪。时代的发展,让我这样一名普通工人也有了成为大国工匠的梦想。我不仅要对每一道焊缝负责,也要对每一位徒弟负责。焊接是桥梁的生命,我将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焊接技术做到极致。”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1年第15-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