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人公,所有行业也可以成为史诗!
为了真实地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条件,本平台推出了《一天》栏,重点关注莱芜生活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他们平常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他们的乐趣,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向往,还有什么问题等着他们?
本期走进:农民陈功宝的“葫芦世界”!
葫芦,乡野之物,当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葫芦兄弟》的记忆之时,陈功宝却化腐朽为神奇,鸟雀,花草,鱼兽,各种形象跃然其上,栩栩如生,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今年40岁刚出头的陈功宝,是莱芜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是一名电焊工,但拿起葫芦就成了“艺术家”!他钻研葫芦烙画已经10多年了。
没有专门的工作室,很简单的工具,陈功宝喜欢在大大小小“葫芦娃”的包围下创作自己的葫芦作品。
在他家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葫芦,大大小小、颜色不一、姿态各异,这些葫芦经他因材施画,被赋予了新的寓意。
陈功宝说,第一次接触葫芦烙画是在朋友家聚会时,一眼便喜欢上了这种艺术形式,又因从小就对素描情有独钟,于是便与葫芦烙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葫芦上的烙画,就是用高温的金属在葫芦上烫出痕迹,这个听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却很难,陈功宝说,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还要对烙画的工具十分熟练,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为了掌握这门技艺,陈功宝多方打探,2005年在山东聊城开始了烙画学习,他说,从平面烙画到葫芦烙画,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刚开始,由于手和烙铁总是掌握不好,在葫芦上烙画时找不到感觉。
而后又经过5年的钻研学习实践,终于可以挥洒自如,一个个形象信手拈来,此后基本没有出现失手。陈功宝依稀记得,五年的时间作废的葫芦有900多个。
为了能够多学多练、多出作品,陈功宝开始自己种植葫芦,院落搭起了葫芦架,甚至是自家园地里的蔬菜全都换上了不同品种的葫芦。
在葫芦上烙画,要先拿铅笔起稿,再用电烙笔勾线造型。陈功宝说,烙笔在画面上走的速度决定了它在葫芦上的颜色,手的力度决定了线条的颜色,劲儿大点画面就比较黑,用的力虚点颜色就淡一些。
除了根据客户提供的图案烙画,陈功宝更喜欢自己摸索,什么样的葫芦造型,勾划什么样的图案,特别是对一些造型奇特的葫芦,他也会根据它的“身材”来创作。
从葫芦的种植到挑选、从表面打磨到精心构思、从提笔操作到落笔刻画,每个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平均一个作品需要20多个小时,电烙笔平均4000多笔。
他的作品,大的如气球,小的也只有拇指大小,“富贵久鱼”“飞黄腾达”“梅兰竹菊”……一件件有着吉祥寓意的葫芦烙画作品栩栩如生。
不仅是烙画出了名堂,如今,他的葫芦刻画也已经有模有样,深受亲朋好友喜爱,经常有邻居朋友拿着钱来他这儿“讨画”。
对于葫芦烙画,陈功宝也有着自己的想法,葫芦谐音“福禄”,自古就有多子多福之意,葫芦烙画工艺更有着悠久的历史,他说,自己的作品能受到欢迎,说明大家认可这门传统的手艺,除了喜好,他更希望这门工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受他的影响,11岁的儿子对葫芦艺术也有着一份执爱,陈功宝说:“不盼着儿子将来主操这门手艺,但希望可以保持这份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