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高度的酒或烈性酒时,不习惯喝的朋友的印象通常是“辣”、“泰冲”、“胃”。
如果这些现象追溯到逆源,有些很容易引起上灯量反应,因为酒中的杂质——周有乙醇以外的酒精类和醛类。
出现这个现象,通常意味着酒的生产工艺不佳,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像乌苏那样度数很低但是特别上头的酒。乌苏“夺命”靠的并不是酒精,而是杂醇
而有的烈酒,其“烈”是单纯因为度数。毕竟酒的度数高到一定程度后,即使不下咽,在嘴里都是不太安全的……
度数过高的酒很容易直接灼伤黏膜
但其实还有一种现象,让很多本来爱好烈酒的朋友都望而却步。这种现象成就了很多地方特色的风情,但也在全世界的烈酒爱好者中,造成了不小的隔阂。这种现象就是烈酒中那些特立独行的“怪味”。
“黄豆酱”——酱香型白酒
如果有西方的好事者或酒友想要体验我国的白酒,但又没有熟悉这一领域的人指点,那他很可能会去体验茅台。因为虽然懂白酒的人通常不会建议新手从茅台开始,但奈何茅台是白酒在国际上的门面,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老外就这样把自己套进了误会之中。
以茅台和郎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最大特点就是有类似黄豆酱的香气。而且这个黄豆酱味不是超市里卖的甜甜的那种成品豆酱,而是刚从酱缸里拿出来、有着独特发酵气息的黄豆酱味。
这种味道细品才能理解它的香。对于没有心理准备的人来说,它的刺激性远大于香味。其实不仅西方人受不了这个,国内很多人也没这个耐心。这也是国内酱香型酒更多流行于年长消费群体的一大原因。
另一大原因是价格,你懂的
所以说,给想了解白酒的西方人推荐茅台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如果你碰巧真有这种需要,不妨从二锅头开始,循序渐进。
“松树枝”——金酒
虽然我们先说了茅台,但这并不是说洋人就没有怪味酒了。其实西方味道“邪门”的酒比比皆是,只是大部分在国内认知度并不高。其中口味比较“轻”的,就是有松枝和松油味的金酒(Gin)。
金酒在国内也有翻译成琴酒或杜松子酒的。在往期文章里我们提到过,金酒可能是最受低估的一种洋酒。这种酒最标志性的做法,就是采用了杜松子来调味。金酒之所以有松树那种味,因为杜松子……它还真就是一种松子。
虽然看起来像蓝莓
金酒的历史其实大有来头。甚至可以说,在伏特加风行全球之前,金酒才是最普及的西方烈性酒。而金酒之所以被伏特加取代,关键原因也正是伏特加口味更中性,更适二十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消文化。
不过在野格等以杜松子风味为主的利口酒的带动下,这种奇怪的松枝味,近年来也大有回潮之势。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夜店老炮,会钟情于金汤力的简单魅力。
“甘草片”——苦艾酒&茴香酒
金酒的松枝味,虽然第一口会比较奇怪,但还是很容易适应。但苦艾酒(Absinthe)和茴香酒(Arak)就不一样了,这两种酒国内认知度很低,但它们的味我们其实很熟悉,只是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味会出现在酒里——这是种介于八角茴香(大料)和甘草片之间的味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味,是因为苦艾酒和茴香酒中用到了洋茴香(anise). 它和八角茴香是近亲,其主要香味物质茴香脑也和八角有类似的味道。
茴香脑作为酒的调味料,还有一个神奇的特性。因为茴香脑溶于酒精但不溶于水,所以如果向溶有茴香脑的酒里加水,茴香脑就会析出,酒体则迅速变成非常诱人的乳白色。
这就显得很神秘
由于诡异的口味和神奇的特性,苦艾酒被欧洲人加上了很多玄学光环,比如催情、激发艺术灵感,乃至致幻。这在推动苦艾酒流行的同时,也给它找来了不白之冤。在欧美多个国家,苦艾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禁品。
苦艾酒与梵高
至于茴香酒Arak,来头就更大了——它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烈性酒,可以称得上是全球烈酒的祖宗。
首先把蒸馏用于酿酒的,是中世纪的阿拉伯人。虽然教义上说不能喝酒,但当时的显贵和学者却对这种烈酒来者不拒,对茴香酒的迷恋也随着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扩张传遍整个中东和巴尔干半岛。现在的希腊和土耳其,都把它视为一种文化遗产。
茴香酒在土耳其被称为Raki
不过虽然茴香酒够冷门、够“怪味”,它的味道在洋酒中却不是最奇怪的。洋酒的“怪味之王”,并不在这些冷门品类里,而是大隐于朝,暗藏在最常见的西方烈酒中。
“消毒水”——艾拉岛威士忌
位于欧洲角落的苏格兰,它的角落里有个小岛,艾拉岛(Islay). 这个岛很不起眼,但它却出产苏格兰最“重口”的威士忌。
有多重口?胡子团队里就有人现身说法,他曾向笔者表示,“自从那次喝了Ardbeg,现在喝什么威士忌都觉得淡”。
苏格兰威士忌的工艺有一个特点,就是会用当地出产的泥煤来烘烤原料麦芽。所以苏格兰威士忌都会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来自泥煤的烟熏味,称为“peatiness”. 这个味如果淡的话还好,但浓烈的泥煤味会直接给人一种类似医院里甲酚消毒水的刺激性口感……
挖出来正在晾晒的泥煤
而Ardbeg等艾拉岛产区的威士忌酒厂,恰恰就喜欢尽量增加这个泥煤味。方法就是在烘烤时尽量让泥煤的烟多熏熏麦芽。
笔者自己也体验过艾拉岛产区的单一麦芽威士忌,那种感觉真是一言难尽。这个味到了嘴里,并不会让人恶心反胃,但也完全称不上舒服,而在不舒服的同时又还有一种迷之吸引力。如果要一个词概括的话,就是很魔性。这大概就是洋酒里相当于酱香型白酒一样的存在了。
接地气的小众
“接地气”和“小众”看似是两个矛盾的概念。按常理说,够大众了,才能做到接地气。这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
但不要忘了,很多时候别人那里越接地气的东西,咱们看来也会越奇怪。地球另一边最接地气、最针对本地人口味的东西,到地球的这一边有时就成了奇葩的存在。接地气有时也会小众,因为它接的是别人家的地气。
但也正是在这种“接别人家地气”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体验到那些“奇葩口味”原产地的风土人情。某零食品牌的口号是“让嘴巴去旅行”——喝点“怪味”酒,其实就是一种旅行,还是特别原生态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