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楼房移位】“用车驮着房子搬家”热传视频不新鲜了,上海这两处工程用了最新建筑移位技术

网络热战视频中,用一辆车搬整个房子的样子让很多网民感到惊讶。

让房子“走起来”的案例其实在国内也有不少,而且方法更加多元。6月4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迁移保护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记者从成立大会上了解到,上海有两处正在施工的项目,采用了最新的建筑移位技术。

建筑物移位主要包括三类:平移(旋转),顶升(降落、纠偏),以及托换。在热传的用车驮着房子整体“搬家”,实际上也属于建筑物移位工程的常用手段。在上海也有类似案例,在静安和黄浦均有优秀历史建筑,在地块开发中出于保护手段,由工程人员用自行式液压平板车运输到安全点位上。这种手法主要适用于体量小的单体建筑。

海外某社区的房主搬家,用拖车把房子搬走

上海静安某历史建筑也采用了车载移位的技术

在华东医院南楼整体修缮改造工程中,最具历史特色的南楼即将整体抬升1.2米。南楼(原宏恩医院)是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在沪早期代表作品之一,由潘荣记营造厂建造。自1926年建成以来,一直作为医疗用房使用至今,已连续使用90余年。

南楼的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体量较大,所以在“抬高”过程中,和以往的老建筑不同:除了使用位移传感器,还新增了压力控制器,增加顶升的可控性,节约成本,也更加安全。另一处位于衡复风貌区的愉园,则建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一座花园洋房因常年受震动影响,居民无法居住。目前房屋也在通过顶升技术,增加隔音隔震层,重新焕发生命力。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老房子、新建筑,乃至大桥、古树,通过移位技术“搬家”,在新址上重获新生。有一种声音认为:移位会影响老建筑的价值。实际上,给老房子搬家,是城市更新中的一种保护措施。比如,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喇格纳小学旧址”,因地块规划需要,为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建设让步,经过专家评估,老房需要进行位移保护。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地下空间被开发,位于地表的建筑也需要进一步加固。

“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建筑移位技术,也是对老建筑的保护。”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柏林说,老建筑可能因为自身沉降或周边开发,而处于地势低洼地区,容易在强降雨天气下出现积水倒灌,从而影响建筑质量。如华东医院南楼,因为周边地面标高抬升和本体沉降,室内地坪较室外低了0.6米至0.7米,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正常使用。18年前,位于静安的一棵百年广玉兰也是因为地势低洼久被水浸,被抬升和平移到新址,实现了抢救性保护。

在城市开发中,上海较早使用了建筑移位技术。记者了解到,上海最早的老建筑移位出现在1993年。当时,建于1844年的“外滩天文台”为配合外滩二期改造工程,塔楼整体平移22.4米。十年之后,上海音乐厅也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以5800吨的“体重”被整体抬升3.38米。这是当时国内建筑中抬升最高的一次移位,所采用的技术是国内建筑移位行业的一次创新突破。

平移后完整“露脸”的上海音乐厅

“传统的建筑顶升采用手动模式,由于没有电脑控制,同步性差、效率低,而且结构受力差异性大,存在很大风险。上海音乐厅是国内第一次采用电脑控制技术的移位项目,解决了控制精度的痛点,这种技术叫作‘PLC 液压控制技术’。”章柏林说,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建筑移位技术正在不断走向智能化。

在电脑控制引入建筑移位领域之后,2020年进行平移的“喇格纳小学旧址”,创新采用了机器人辅助手段,解决了旋转精度难题。该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大,原因就在于它的独特形态,总体呈“T”字形。由于建筑属于不规则建筑,和方方正正的传统建筑相比,受力不均匀,如果采用传统的“拖车式”或“轨道式”位移办法,很难完成行走。经过技术团队多番讨论,最终采用了工艺成熟可靠、风险可控的交替步履行走机器人,原址顶升70厘米后,一次旋转平移到位。这就相当于,把老房子装上198只“脚”,像人走路一样,左右脚齐步走,顺利“走”到了“新家”。

“喇格纳小学旧址”采用交替步履式机器人“搬家”

近十几年来,我国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偏、托换、加固、改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数百个移位保护工程,如“天演移位”在上海完成了中国首个古寺的搬家工程,。2017年,百年古寺玉佛禅寺大雄宝殿向北整体平移30.66米,并抬高0.85米,腾出公共活动空间,内部佛像及文物同步完成平移。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整体顶升与隔震加固、武当山遇真宫顶升、温州百年叶宅顶升平移旋转、北京中国记者协会办公楼平移旋转、武汉古铁佛寺大殿和佛塔车载移位等,也都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

平移中的玉佛寺大雄宝殿

截至目前,全国建筑物的最大顶升高度达到15米,水平旋转移位最大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最大移位重量达到4万吨,成功实现20层高楼纠偏。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建筑移位技术的不断演变,适用的建筑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理论上说,只要前期加固得当,无论体量大小,无论建筑新旧,都可以进行建筑位移,且没有次数限制。在上海123、124地块,就有一栋老建筑因地块开发需要,出于保护目的,前后搬了3次“家”。

作为建筑移位领域的头部企业,天演移位公司也在不断优化技术。章柏林透露,城市更新是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新趋势,建筑移位行业具有很大前景,未来在管理模式上也要提质增效。目前正在结合5G技术,探索无线传输控制技术,同时计划引入BIM技术(建筑信息化模型)实现可视化,实现远程监控,解决管理成本。

记者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建筑迁移保护专业委员会获悉,专家委员将为建筑移位技术发展提供平台作用。如,开展建筑检测、鉴定、设计、移位、纠倾、托换、加固、监测、运维养护、智能建造及设备制造等的跨领域、跨学科学术交流,开展课题研究、编制技术标准、技术咨询与培训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吕西林教授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演移位”创始人蓝戊己担任主任委员。

此外,在6月5日由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天演移位公司承办的 “第四届中国传统建筑迁移保护技术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350多位管理者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讨建筑迁移保护的新技术和新趋势。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上观摄影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戚颖璞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