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 《清代中国壁纸的类型与演变》,出口到欧洲的中国出口壁纸
清干隆广州手绘农耕贸易图出口壁纸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清代广州外盘市井风情也在壁纸上的药铺、制画店、正骨店、药铺门前写着“福生堂出售南北川广生料理药材”。广东省博物馆藏品。
现代人装修房子时,有时会选择壁纸,装饰性强,格调出众。
但是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或者古代留下来的画作,似乎不怎么能找到壁纸的存在。有些人认为,这种东西,不是中国传统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外来货。也有人坚持认为,壁纸确实是中国人发明的,比如英国学者史蒂文· 帕里西恩就在其《室内设计演义》中,把壁纸的起源推到公元400年左右的中国。这些说法当然都可以继续考究,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说,在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国生产的壁纸,在欧洲卖成了畅销货,说明中国在壁纸的设计、生产方面,一度还是相当高水准的。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西方流行中国壁纸
或受挂画和屏风启发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袁宣萍在《清代另类绘画 外销手绘壁纸》中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从17世纪晚期起, 中国的手绘壁纸开始大量输入欧洲,这一贸易兴起的契机是什么呢?”毕竟依她的看法“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糊墙白纸与欧洲正在兴起的壁纸之间存在联系。从欧洲发现的早期壁纸残片看, 其图案纯粹是欧洲风格,并不存在东方影响”。
袁宣萍指出,16世纪起,西方商人与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包括杜赫德神父、建筑师钱伯斯以及英使马戛尔尼等人,都注意到了中国用纸糊墙或糊窗棂、槅扇的做法。但西式壁纸的发展路径则与此有所不同,最初作为壁画、镶壁板、壁毯等昂贵墙面装饰的廉价、专门化的替代物出现,大约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已经存在。17世纪出现了所谓“弗洛克”壁纸,但这些壁纸和后来流入欧洲的中国绘画壁纸“截然不同”。
实际上,以现有的资料,学者们对中国壁纸外销贸易的起源仍不是非常清楚。一些人认为,外销壁纸是中国画轴的变形,是墙上挂画的中国传统在欧洲“二传手”后的别样发展;一些人认为,可能是早期来华的西人,在中国,特别是在广州与澳门一带看到墙上贴挂的年画,受到启发;而袁宣萍则认为,它可能和中国外销屏风的装裱方式、使用方法等有一定关系。
近年来大举涉足中国特别是广东外销品收藏的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18世纪中晚期的一件“清市井风情图外销壁纸”,尺寸为116×150厘米,在大约10年前征集回国之时,是中国博物馆界收藏的唯一一件中国外销壁纸的实物。它由画面连贯的三幅画作拼接而成,描绘了200多年前广州商业街景的景象。省博外销品领域的专家白芳博士指出,中国外销壁纸在西方的使用方法目前所知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粘贴于墙面,另一是在壁纸背后用帆布或厚纸板托底,再将底布上下两端用木条和铜钉固定在墙体上,“这样处理过的墙纸是可以移动的,从一个房间搬到另一个房间时壁纸不会受到任何损坏”。省博此件壁纸就是后者。这种做法确实和中式屏风有神似之处。
中国古代“壁纸” 含蓄节制又极为优雅
国人参观欧洲古建筑时,常被满墙满壁的绘画、马赛克镶嵌等装饰吸引。把墙弄得越花越好,代表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建筑审美风尚。其实我们自己有段时间也爱这么干,比如吴道子在大同殿壁上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美景,张僧繇妙笔点睛二龙飞天等,都是古人用壁画装饰墙壁的经典故事。此外还用各种织物等来装饰墙壁,称作“壁衣”。六朝时的《三辅黄图》中写道:“以椒涂壁,被之文绣。”说明至少那时人们就已经使用织物来装饰墙面了。唐代诗人岑参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写道:“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也可知唐代时织物装饰墙面的做法比较常见。
不过,在今天我们的印象中,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装饰的主流,一般还是只用木板或石灰泥墙分隔房间,素色墙面,挂上字画等装饰。这是一种含蓄、节制又极为优雅的装饰手法,应该出现于卷轴书画较为普及以后。这种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日韩古建,在当代的家居装饰中也普遍使用,只是多数普通人家,往往以相框、挂历、印刷画等代替价格更高、更难得到的书画而已。据说早年欧洲人初到中国,许多人就对建筑墙面上的朴素大感好奇。
但这些都不能证明中国人没有动过专门设计漂亮纸来糊墙的念头。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李瑞君认为,中国壁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脱胎于壁画。非素色的古代壁纸,是一种手绘的艺术性壁纸,“但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建筑的损毁,宋元以前的壁纸实物今天已不得而见。”此外在北京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的内檐装修中,“仍能看到遗存下来的生产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壁纸,包括素色壁纸、印花壁纸与手绘壁纸。壁纸多为粉笺,有的印以绿色花鸟图案,有的用银白色云母粉套印花纹,还有一种清代砑花五色壁纸,图文并茂。”
明末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总用白纸糊墙没有新意,不如先用修色纸糊壁,再将豆绿色的云母笺撕成一片片,贴在上面,犹如哥窑瓷器上的冰裂纹。这是“DIY”的壁纸创作方式,非有李才子的雅趣和创造力不可。但至少表明,用白色等浅色纸糊墙,挺常见。这和现实中老一辈人用报纸糊墙的经历,可能相去不远。这种糊墙纸到底能不能算作“壁纸”,可以讨论,因其更侧重于实用性。但这本身是一种让墙体更能体现素净的做法,也是带有审美层面的意义的。
手绘壁纸可谓清代绘画组成部分
按画面题材分,外销壁纸可划为三个大的类型:第一种是“人物风俗”类型,表现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手工生产;第二种是“花鸟”类型,第三种则是“人物风俗”与“花鸟”的结合,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为主题,如居家、买卖、赶路、打猎、牧羊、过节、游园、戏剧等,配上山石花树、建筑庭园与流水小桥,富有东方情趣的种种生活场景。
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中,省博的三件宝之一,即是一套《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作为全国唯一构图完整成系列的外销壁纸,《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共描绘了150多个人物,约50组生产生活场景。它最早由Lascelles(拉索斯)家族购买,挂在自己的庄园HarewoodHouse(夏活庄园)中的中国房间内。Lascelles(拉索斯)家族的大家长老亨利,曾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他的小儿子,约克号的船长小亨利,在1741~1748年间,曾3次乘约克号到访中国广州港。
1732年来华的一艘瑞典商船大班坎贝尔在其私人日记里记载,这艘船在广州的四个月中,除了大量购入瓷器、茶叶、丝织品、棉织品外,也买了一些壁纸、家具等杂货;1775年抵达伦敦的一艘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一次性就装载了2236件中国壁纸。
虽然不能排除16世纪就有少量中国式“壁纸”经来华传教士等之手传入的可能,但其作为一种正式的外销商品,中国壁纸进入欧洲应该是在十七世纪。绚丽的色彩、精美的画面、完美的工艺和浓郁的东方情调,赢得了欧洲社会各个阶层的青睐。价格优势又让它逐渐替代了欧洲昂贵的饰墙材料。十七世纪末一位作家在《世界报》中写道:“中国壁纸在豪宅中极为流行,这些房子里挂满最华丽的中国和印度壁纸,上面满绘着成千个根本不存在的、想象出来的人物、鸟兽、鱼虫的形象。”
省博的白芳博士指出,中国外销壁纸当时大多成套输出,一般每套25卷,每卷大约4米长,1米宽。每幅画面各不相同,拼接起来可以在房间内组成一组连续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