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月26日2月26日在第《经济参考报》期刊登了题为《山区“抛荒地”如何长出钱来?》的文章。
文章称,散落在贫困山区的农地,土壤贫瘠,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在一些贫困户眼中,这些只能种粮的基本农田正从原来的吃饭家伙变成鸡肋——种之无味,弃之可惜。↑赵乃育 绘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秦巴山区、大别山区等地发现,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存在“人种天养”的情况,由于粮食产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一些地区出现农地“抛荒”的现象。不少受访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呼吁因地制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山区发展。
“吃力不讨好,不如不种”
在秦岭大巴山山区、大别山区等深山贫困地区,由于地块分散,土地利用率低,当地一些农民种粮处于亏损状态,影响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交界,人口68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个镇村采访看到,除了连片农田种上粮食作物外,有的零碎地块或山间地块处于抛荒状态。
花石乡位于金寨中南部,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下,据介绍,目前该乡六个行政村有基本农田1.5万多亩,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然而除连片农田外,不少山间地处于抛荒状态。
“花石乡的农地利用情况具有代表性。”金寨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何恩来表示,全县目前耕地面积59.9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7.55万亩。记者了解到,金寨县当前“抛荒”的农用地约10%至20%,主要聚集在山间地。
农地“抛荒”也出现在安庆市岳西县。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大别山区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五区”于一体的县份。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岳西县一直是安徽省,以及大别山区29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之一。
据岳西县部分干部反映,该县基本农田占比高达90%以上,许多偏远山榜田长期处于抛荒状态,失去基本农田保护意义。岳西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特殊的山地地貌和土壤条件限制了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据了解,岳西县二轮承包土地面积为22.5万亩,2016年确权面积31.9万亩,人均耕地只有0.9亩,而且土地零碎,质量低,还容易遭受山洪和泥石流破坏,难以进行机械化耕作,种粮成本非常高,一些农民种粮处于亏损状态,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在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一些贫困群众从山上搬到山下的集中安置点,远离了自己的生产资料,加之基本农田又较零碎,索性抛荒了之。金寨县南部一个乡的贫困户冯联国已搬入160多平方米的安置新家,老家的耕地在四里路开外,“种起来吃力不讨好,还不如不种”。记者采访发现,他家目前有耕地9.2亩,旱地水田共15块左右,分布在老房子附近的山坡上,目前没种了。
处于秦岭山脉的陕西省宁陕县,土地面积36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约占96.41%,耕地约占2.73%,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四亩地镇四亩地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海说,当地水稻亩产800至1000斤,玉米亩产800斤左右,去除掉人工和农资成本,一亩地的纯利润一年只有两三百元。“现在村里愿意种粮的大部分是65岁以上的老人,因为种粮劳动强度相对较低,一个老人就能照看过来,不耽误年轻劳力进城打工。”李明海说。
在位于秦岭山区的河南省灵宝市,记者发现,散落在深山里的耕地粮食产量较低,年景差的时候小麦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很少有年轻人在家种地。在山西左权县龙泉乡连壁村,《经济参考报》记者几乎找不到一块面积超过10亩的耕地。村支书郭应林说,全村一共有1800亩耕地,只有600多亩是平整地,地块都很破碎,基本上都是一二亩、二三亩一块地,山区土壤条件差,现代化工作技术也难推广,粮食产量低,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只有几百元钱。
“土地流转出去,赚的比以前多了”
由于山区土地破碎,生产条件较差,种植粮食作物效益低,不少农民自发转向了种植经济作物,成为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河南灵宝市寺河乡是全国闻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乡几乎所有群众都种植苹果,种植苹果平均每亩产值在1.3万元左右,远远高于种植粮食,寺河乡这个原本位于深山、交通极为不便的偏远乡镇因此成为灵宝市最富裕的乡镇。寺河乡姚院村村主任韩同雷说,全村124户500多口人家家户户种苹果,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
结合近两年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计划,山西左权县连壁村种植了600多亩的核桃树,同时套种中草药,不仅节省了人工,收益也远远高于种粮食。郭应林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一亩核桃进入盛果期收入超过1500元,中草药一亩地收入在800元左右,而种粮一亩地最多只有七八百元。
此外,一些地区还利用分散的土地引导农民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形成了规模经济。湖北黄冈市蔬菜办主任蕴春桂说,当地集合农地碎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零散土地引导农民种植蔬菜,目前全市蔬菜面积84万亩,总产量达296万吨,年创85亿元产值,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企业开始进入山区,成为带动贫困山区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不少群众期盼能够进一步拓展土地流转范围,在稳定提高收入的同时,实现家门口就业。
陕西宁陕县四亩地镇严家坪村村民徐多琴家里只有不到一亩地,2016年耕地流转出去后,她开始在合作社打工,除了土地流转的固定收益外,她一天还有100元的务工收入。
“我家地少,靠种地根本赚不到钱,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再加上打工赚的比以前多。”徐多琴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严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兴说,目前村里60%的土地已经流转,土地流转出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解放了劳动力,村民的积极性很高。
“希望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山区发展”
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地貌,发展传统大田农业受限较多,利润低,但发展特色农业还面临着成本高、难度大、政策限制多等问题,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呼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山区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安徽岳西县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高山蔬菜、蚕桑、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山区地块零碎,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生产成本较平原地区高,总体规模与平原地区相比较小,而各级政府扶持农业的重点是粮食生产,岳西县特色产业虽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获得的政策扶持相对较小。
负责全市果品种植工作的灵宝市园艺局局长王博表示,河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生产一直以来都获得高度重视,每年都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但苹果等特色经济农业却很少有相关政策支持。“苹果等经济林木的种植对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意义重大,希望国家能给予相应的保障。”王博说。
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可将贫困山区纳入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更好地带动当地脱贫致富。重庆市城口县发改委副主任郭孝廉说,城口县是重要生态功能区,35%的国土面积属于自然保护区,全县有5000多人在自然保护区内居住、生存,但是保护区里面不能搞建设,针对这样的特殊贫困山区,应将其优先纳入生态综合补偿试点范围,给予生态转移支持,弥补发展限制瓶颈因素,更好地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一些基层农业及国土干部认为,山区基本农田资源少而散、产量有限,种粮与否与粮食安全关联度不高。黄冈市国土局耕地保护科科长王良兵表示,国家对各省市的耕地保护率有指标要求,为了达到指标,省里相应地制定了耕地保护目标,对每个市都按照对应比例进行了保护目标分解,可能将一些山区破碎地块划入了耕地保护范围。基本农田保护不宜“一刀切”,不应都以同一比例为统一的保护率,可适度上下浮动,例如有的地方以粮食种植为主,土地质量高,特别是平原地带,耕地保护率可适当上浮,有的地方是山区,耕地质量差,或者以城镇化发展为主,耕地保护率可适当下调。
(记者宋晓东、徐海波、蔡馨逸、姜刚、吕梦琦、李松、陈诺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