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青砖
湖北青砖看似通称,即湖北产砖茶,但对车人们来说,湖北青砖特指湖北省赤壁市乔伊桥镇生产的砖茶。
特征
外形:长方砖形
色泽:整体青黑带褐。如果是传统工艺,洒面、二面色泽为棕色,里茶色泽青褐
汤色:黄中显红
香气:复合丰富
滋味:柔和醇厚
叶底:黑褐柔软
地图图注:
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赵李桥镇一带。
识
青砖茶目前规格很多,早期常见2公斤砖和3.25公斤砖。青砖茶的压制分洒面、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一级茶用来洒面,让砖茶更美观,如果有模具压制图案、商标等也更清晰。一级茶以青梗为主,基部稍带红梗,色泽乌绿,俗称乌巅白梗红脚。二面茶这一层一般使用二级茶。二级茶以红梗为主,顶部稍带青梗。叶子成条,叶色乌绿微黄。里茶使用三级茶。三级茶为当年生红梗,叶面卷皱,叶色乌绿带花。青砖整体闻起来陈香和草叶香交织,偏清鲜草气。
泡
最宜使用大壶煮,置茶量相对茶壶1/10左右,可以清饮,可以加热的牛奶。也可以使用紫砂壶冲泡,选择稍微扁一些的形状,水温100℃,下投法循环注水。置茶量相较为主泡器的1/3-1/4均可。第一泡10秒出汤,此后2-5泡5-10秒出汤,之后增加浸泡时间,约可以泡8-10泡。
饮
香气特异,菌香、枣香、药香、粽叶香……多种香气融为一体,交织变化。汤感不如普洱类、六堡类厚重,但是柔软醇厚,顺滑生暖。
好茶有料
湖北青砖的沿革。湖北老青茶在明清时期,就远销欧亚大陆,名扬海内外。其前身是帽盒茶,明永乐年间为降低运费、减少损耗和便于长途运输,于是改良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制作工艺,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为满足长途运输和储存需要,“帽盒茶”被进一步改制为长方形砖状,故称砖茶。而在主产地羊楼洞,因为有观音泉、凉阴泉和石人泉三股泉眼,三条潺潺溪流正如汉字中的“川”字,于是商人们给自己的茶庄起名爱用“川”字,如“三玉川”、“巨盛川”等,既突出水的重要,又暗示着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致最后统一在砖茶上压制“川”字标。少数民族群众很多不识汉字,在购买时喜欢用指头在茶表面抚摸,摸到两个凹槽或者三条凸起,就认定是正宗的“川”字好茶,这种习惯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