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伯城
杭州西湖东海岸现在是从北到南的绿树和草地,古代正好是杭州西城墙外的空地,后面有城墙(约今天在湖边),沿着湖有四座城门建筑(钱塘门、龙锦门、青葱门、敦豪门)。
据《乾隆杭州府志》记载,这城墙是唐末吴越国王钱镠所筑。这四座城门中涌金门在北宋时曾一度名丰豫门,清波门初名涵水门,宋代改为清波门,南宋又名暗门。直到明《万历府志》仍说"清波门,俗呼暗门", 说明暗门一名一直沿用了近五百年。《南宋古迹考》记载当时人使用这一名称的例子,如南宋宫廷画家、待诏刘松年"居此,人称暗门刘"。陆游《夜泛西湖》诗云:"骑马出暗门"。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载,某月日与某三人"出暗门"……实有其门而不可见,故又名暗门。南宋人对此习以为常,根本不觉得有什么非要解释的必要,传到后世,就成了哑谜,令我等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凡三十余年。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不少研究者都作了自以为是的解释,包括本人。我的解释是因为清波门对面是御苑聚景园,为了保卫皇帝来游时的绝对安全,防止不良分子伺机溜进园去趁机作乱,所以干脆把清波门关了,只有时间限制地开一下,既然门虽设而常关,故亦名暗门。这个自园其说的解释大约过了好多年,忽然在洪迈的《夷坚志》中看到三则故事,皆说当时人包括官员、平民与鬼都能在不同的时间段自由进出清波门。我的解释立刻不攻自破,一时惭愧不已。
但问题仍然存在。想破头都一无所答。前三年忽然心血来潮,想画一个南宋西湖全景的小长卷。为了弄清西湖东岸的外轮廓线,去杭州大厦旁的二十八层楼吃了两次饭,一次还特地带了纸笔,以画下俯视的西湖沿湖轮廓线。这一画,让我恍然而悟,一下子破解了清波门亦名暗门的原因。
原来西湖东岸的四座城门楼与西湖的距离大不一样,其中清波门距离西湖湖面最远。但这一点在地上行走时不会有明显的感觉,一旦于极高处下视,变化就一目了然了。钱塘门外虽有绿地,但占地并不大,涌金门直接面对湖面,钱湖门也一样。《夷坚志》有则故事,说某驻军长官一早赶到钱湖门外,等门开进去领饷,就坐在门外湖边自帶的小凳上,不意爬上来一只大甲鱼触碰到他的鞋,生动说明城门离湖之近。清波门外却大不一样,聚景园里是大片的绿地,树高林密,还有纵横参差的建筑遮挡视线。所以出了门,根本看不到湖面。反之, 如在苏堤上东望(宋代西湖上无三个小岛),可以望见钱塘、涌金、钱湖三座城门楼,却无法看到被树木和建筑遮住的清波门城门楼。其门实有而不见,亦名暗门也就名实相符了。
古代虽无摄影,所幸佚名宋画《西湖清趣图卷》中有对四门的如实描绘,其中清波门与门外至湖面的场景果真是如此郁荗拥塞。
八百多年来,清波门到西湖水面的距离基本上没有变化,如谓不信,各位不妨去实地踏看一番。
南宋末年佚名画工的《西湖清趣图卷》中的聚景园以及园后的清波门。此图将视平线拉高,才能画出门外至湖面之间郁荗的林木和错杂的建筑,如果将视线拉低成常人直立时的高度,那就只能画出身前的高柳密树了,根本不可能看到城门楼。
图中吴山下伸入湖西丽绿地,即柳浪闻莺公园(南宋聚景园址),其后密集的建筑,即当年的清波门城墙及城内居民点。相比西湖边其它湖岸而言,清波门好的绿地无疑是最宽阔的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