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千思家纺】看浙江 望中原|乡村美起来 产业“牛”起来——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见闻

本报浙江报道组

“西鸟山前白鹭飞”,“一行白鹭上蓝天”。关于白露的诗句不可估量,但恐怕很难与德清县优越镇森林村相比。

4月3日傍晚,上万只白鹭遮天蔽日、盘旋归林,落入村中庙前漾的小岛上栖息,顿时引来一群游人的惊叹和抢拍,有几个年轻人还举起自拍杆,玩起了直播。

“变化真大!这地方以前就是个大池塘,旁边就几条土路,哪有人来玩?”禹越镇农办副主任沈荣良对记者感慨。一旁的村党总支书记沈炳奎赶忙说:“我们村可是评上了3A级景区!”

美丽乡村正在升级为精致小村

打开话匣子,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老沈,说开了一段关于“久久为功”和“三级跳”的故事。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三林村的前身三来村,当时还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用村委会主任姚芳连的话说,“没钱没路,环境还差,村里的年轻人往外跑,外村的小姑娘不愿嫁”。

2010年,按照县里的要求,三来与邻村茂林抱团取暖、合并为一,人口超过4000人。“除了人多点,没啥大变化,种地的还种地,养殖的还养殖,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是老样子。”沈炳奎回忆。

墙绘很有江南风韵

但转变的机遇也恰在这年。德清县全面推进“千万工程”,开展“和美家园”建设。经过积极争取,三林村被列入首批建设村名单。随即,村里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大刀阔斧开展土地平整、复垦和流转。

当年第一个到村里投资的大禹农庄,现在已是当地休闲观光农业的“明星项目”。负责人范旭明说:“一到节假日,客流量基本是满负荷,一天平均下来要接待1000多人次。”

目前,三林村95%的土地都已流转,养殖鱼虾的农户,走上规模化的新途;种植花果蔬菜的村民,从事了休闲观光产业。全村产业,也逐渐形成“个十百千万”的独特体系:一个中心村、十景园苗木基地、百果园生态农庄、千思家纺、万鸟园。去年,三林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万元。

2016年,已成为示范村的三林村想更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却遭遇了瓶颈。“我们有资源、有决心,但是缺规划、缺执行。”姚芳连说。于是,村两委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走出去,请进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利益分成、合作共赢,把产业做“牛”,带着群众多赚钱。

“看到那个咖啡馆没?那就是我们的‘前线指挥部’。”沈炳奎指着一处厂房模样的建筑告诉记者。从福建,他们请来了专业的“乡村游”运营团队;从杭州,他们请来了专家教授进行规划;在村里,他们改造废弃厂房建起咖啡馆、创业园,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以打造“白鹭水乡国际慢村”为目标,三林村谋求晋级“精致村庄”。

三林村的目标是打造白鹭水乡国际慢生活区

变革的力量立竿见影。如今,三林村景区的核心区域——庙前漾周边的景观焕然一新,亲水平台、临水栈道、木质步桥移步换景;乡村客栈、咖啡餐饮、游学工坊各具特色;水乡传艺馆里,各种民俗展吸引大量游客;蚕桑文化区域,让孩子们流连忘返……“鱼、鸟、林、果、人”共美共乐,2017年,三林村脱颖而出,捧回了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的殊荣。

绕碧波荡漾的万鸟园一周,记者在鱼虾养殖场对面,发现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小花园,仔细一看,却是隐藏着的污水处理系统。沈炳奎笑着说,这是他们敢于发展水上游、生态游的一个“法宝”。

“以前我们也用过三格化粪池,但污水排放终究是问题。后来县里‘一根管子通到底’,污水统一纳管处理,排放出来各项指标都很好,一点不影响水质。”他说,“明年我们还打算把3000亩鱼虾塘集中起来,建成‘水上农场’,纳入村里的全域旅游,进一步提高效益。”

振鹭于飞,于彼三林。“三林村目前的发展方向已越来越清晰,就是走产村融合之路,一手抓‘美丽乡村’,一手抓‘美丽经济’,让全体村民参与,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林村的“规划设计师”、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马军山说。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千思家纺”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