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退休的杜永红从15岁开始学木工,南疆第一家家具厂是他1993年在广东打工回来创办的。
创业一年后初见成效,此后的2年,南康如春笋般地出现了上百家家具厂。上世纪九十年代,现江西赣州国际陆港总经理助理李旭率先提出要把南康在广东做家居的老板们招回来投资办厂,这样的思路得到了南康区委区政府的肯定。
李旭介绍,经历20多年的发展,如今南康拥有与家居制造企业1万家,从业人员40多万,木材80%依靠进口,年消耗木材1000多万立方米,2018年产值突破1600亿元。
南康,从过去年轻人纷纷学习木匠手艺谋生的“木匠之乡”,到现在已是拥有千亿产业的“家具之乡”。
12月3日,参加“网络媒体看江西”活动的记者们参观“名府工匠”工厂。摄影/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肖鹏
木匠们纷纷返乡创业
1978年出生的南康人伍家阳,少年家贫,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跟随叔辈学习木匠手艺,不到一年出师。随后,伍家阳前往广东家具厂打工,从普通员工到管理团队,从一人赚钱到带团队承包工厂。
20多年里,伍家阳有了自己的积蓄。2012年,伍家阳回乡筹备工厂基建,2013年3月,伍家阳正式注册成立江西名福宫实业有限公司,注册品牌“名府工匠”。如今,他的企业年产值达到了5000万元。伍家阳生产的家具产品被居然之家等品牌家居超市郑重推荐。
伍家阳仅仅是南康木匠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南康区,面对人多地少的生存环境,在广东等地打工的人数曾有“一个半南康”之多,其中在珠三角一带,就有15万名与家具产业相关的技工,“木匠之乡”因此而名。
南康区镜坝镇是木匠们颇为集中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李旭曾在此任该镇的党委书记。
李旭介绍,改革开放前,南康人的出路主要有三种:木匠、裁缝和挖矿。其中,木匠们主要以走家串户的形式做工。改革开放后,木匠们纷纷走向广东沿海一带谋生。
沿海地区的家具厂是木匠们工作不错的选择。李旭介绍,他们大多数从普通工人开始,慢慢做到技术工人、甚至生产副厂长。木匠们在外地打工十多年后,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办厂。
李旭记得,最开始的条件非常简陋,当地政府把旧厂房、学校、社办车间等场地租给回乡的老板使用。就这样,家具产业慢慢得以发展。“他们虽然在外打工,但是子女还在家乡,大多数选择回乡创业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李旭说。
南康的家具产业。摄影/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肖鹏
从“木匠之都”到“家具之都”
木匠们回来了,但是南康“家具之都”的名片尚未擦亮。
李旭介绍,南康家具产业最早主要集中在镜坝镇,南康家具从最开始给广州的企业做配套的半成品小配件,慢慢地做成品,依靠贴牌生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料的欠缺成为了南康家具发展的一大瓶颈。
2019年1月,杜永红在接受本地电视台采访时回忆,最初南康没有进口木材,只有本地木材。家具厂没有木材,偷工减料的越来越多,甚至用来烧火的木料做家具。现在90%都是用国外的木材,每年从国外进来的木材都有一个多亿。
2014年,南康区政府提出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当年10月,规划面积5500亩的赣州国际陆港一期通车运营。
李旭介绍,赣州国际港是全国内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口木材直通口岸,这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物流成本。此外,从连云港进口的原材料可直接上岸运往赣州。上述两种方式成为南康家具产业原料两条主要的进口渠道。
杜永红认为,现在有了港口,家具出口也更方便。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能出口到非洲,出口到国外。
资料显示,1993年,南康家具只是一个仅几万元产值的草根产业;2016年,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18年,南康家具产业产值达16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具之乡”。
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