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不可替代的垄断标志,就像陶瓷在中国一样。
“匠人”,我们中国人习惯称之为”手艺人“。“匠人精神”,是手艺人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理念。耐心,缓慢,坚持,少量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现如今,中国人对于物质的追求正处于快速、模式化、标准化的阶段,花费很长时间制作一件精致的作品已经逐渐被经济大潮逐渐淹没。
即便全世界工业化进程都在迅猛发展, 唐山陶瓷文化几十年以来依然为我们保留着那份执着与传承的精神。唐山陶瓷就是“匠人精神”的见证。
唐山陶瓷以骨质瓷为主,它的优点是成品质地轻巧、细密坚硬、不易磨损及破裂、在灯光的照射下晶莹、白皙、透亮,色泽成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骨瓷的特色是白度高、透明度好、光泽柔和、装饰效果极佳、声音特别悦耳。
一份好的骨瓷,就是追求纯粹的美好和朴质的情怀,能更好的体会厚重真实的原始企盼,享受精神世界的平静慰藉。
骨瓷因为骨粉的加入使得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都大大增加,烧制过程使得瓷土中的杂质被消除,并且比一般瓷器薄,在视觉上有一种特殊的清洁感。
一个骨瓷收藏家曾经说过:“当你遇见骨瓷的那一刻,她骨子里蕴藏的贵族气质就在不经意间表露无遗……”。
无垢纯净的白,简单却别有滋味,让人感觉素雅、宁静,宛如水滴到海面般的那一刻,凝结、无声、万物都呈现出静止状态。
在烧制过程中,对它的规整度、洁白度、透明度、热稳定性等诸项理化指标均要求极高,因此显得更洁白、细腻、轻巧。
骨瓷不是一种让人容易亲近的物品,敏感而又脆弱,窑烧出来,或许只有几十只是可以作为成品的,制作过程稍有不慎就能使其毁于一旦。即便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多加小心,极其薄透的特性,骨瓷注定是真正的“易碎品”。
骨质瓷不仅具有华美精致的外表,而且相对普通瓷器也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瓷器用品在日常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酸碱的腐蚀而有微量金属溢出,日积月累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骨质瓷不含铅、镉,釉中彩釉下彩骨质瓷不但无铅、镉溢出,而且花面不易磨损、脱落,是当之无愧的绿色健康陶瓷。
唐山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如今每年也有陶瓷博览会,让人更好的去了解它的曾经。
1963年
天津外贸客户来唐山第一陶瓷厂,带来一套产自英国的骨质瓷茶杯,茶杯质细腻柔润,光泽晶莹,当时唐山正在开展赶超日本陶瓷的活动,骨质瓷的出现,立刻唤起技术人员的研发激情和冲动,一次艰苦卓绝的科学跋涉,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1964年
一瓷报公司的研发骨质瓷项目,1964底至1966年,一瓷总工程师兼技术科长谭振岭、技术员王庆祥、试验小组工人郝对庭有计划地开始试制骨质瓷,但并没有获得成功。
1973年至1976年
一瓷厂总工程师谭振岭,技术员李鸿凯,实验员林铁良三人组成老中青三结合实验小组,正式开始试制骨质瓷,旨在加快推进骨瓷试制项目。但仅获得少量灌浆花瓶等单件产品。
1977年至1980年
因谭振岭总工震亡,一瓷厂由王春永总工负责继续研制骨质瓷,承担人为李鸿凯和林铁良,1977年,成熟的绿骨质瓷诞生。1980年开始投入规模生产,为此一瓷厂成立了全新的骨质瓷分厂——高档瓷分厂。
1978年至1981年
由轻工部正式立项的白骨质瓷课题项目,白骨质瓷课题项目与绿骨质瓷项目合并,成立高档成套骨质瓷工艺及设备的研究——骨质瓷中试项目。王春永任组长和项目负责人。承担人为李鸿凯和林铁良。
1980年
由于绿骨质瓷存在变形等问题,成立课题攻关组。王春永负责,成员有李鸿凯和陶研所派出的工程师王淑英、王贺勤任项目组成员。
1982年
白骨质瓷课题项目与绿骨质瓷项目合并,成立高档成套骨质瓷工艺及设备的研究——骨质瓷中试项目。(成员同上)
1981年
白骨质瓷课题项目项目成功,于1982年底投入正式生产,定名“红玫瑰”,至此绿骨质瓷“绿宝石”退出市场。、
唐山第一瓷厂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研发的骨质瓷,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已是晶莹剔透、洁白细腻、独树一帜,骨瓷成为唐山陶瓷的领军瓷种,更是我们唐山人的骄傲。
如今,骨瓷茶具已经成为了唐山每个家庭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
唐山_总第032期
总编辑_东阳
责任编辑_东阳
图片来源:逍遥视界
合作微信_hbtsqgl
未经授权拒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