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章法就糊涂了。
这是初学篆刻者最大的感情。事先去认字完全没有问题,还知道准确地找到不同类别的字。印鉴法也基本确定了,但在章法上如何安排,新人通常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知所措。
因此,对于新人来说,篆刻章法是需要不停提,不断提的话题,但今天要讲的最为重要,我把标题列为最重要原则,是这个原则确实是篆刻入门者最需要一开始就掌握的原则。此原则就是:
篆刻章法的“整体”原则。
看到这里,你会说,哦,明白!知道了,其实,要真的知道,不是一件容易事。顺着我们平常的思路来说说吧。 我们平常刻四字印,一般依照用篆原则,去不同的字典里查到需要的四个字,把它们平平正正地摆在划分好的印面里,就算基本完成了第一步,把字的素材准备好了。这叫“依式填篆”,是最初的章法实现方法,印面打个四字格,把每个字放进去,多省心。
如果刻姓名章,可能我们不会提更高的要求,四个字各自独立也还说得过去,那要不是姓名章呢?如果是一句格言,一句吉祥话呢(它们通称为词语印以别于名章。其实,好的姓名章,也是章法优秀的)?我们就必须想办法让这四个字之间有点关系。
难就难在这个关系!
清代徐坚在《印笺说》里说:“章法如名将布阵,奇正相生,起伏向背,各随字势,错综离合,回互偃仰,不假造作,天然成妙。若必删繁就简,取巧逞妍,则必有臃肿涣散,拘牵局促之病矣。”刻印带兵打仗,篆字就是兵团,笔画就是班排,一笔一画放在什么位置,都有讲究。如果强行处理,就会显得生硬,不自然。
用白话说,一方印章,在章法上必须达到文字本身布局疏密有致、对称平衡,界格自然生动,印面和谐统一。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举例子,昨天群里一个篆友说,朋友结婚,送四个字的印给他们,选定了四个字“永结同心”,打算刻细朱文,四个字都不难,于是,查字典选好了字,写稿:
一稿,基本是依式填篆。
二稿,试图将永与结拉上关系,心也想着跟边线有点粘连。
三稿,结字的绞丝旁三竖都立地,想站得更稳定点。
四稿,心字又做了调整,用一条线呼应同字的横线
大家都认为稿子并不好,但又确实想不出更好的章法,于是在网上找到了方介堪大师的一方同内容印:
当然,大师的这方印是集金文的宽边朱文印,但细思量,才知大师匠心独运的妙处,当时,群友就思考得出了一些结论:
1、永和心字小,同和结字大,成对角呼应;2、永字左下部空白,用结字左边延伸过去填充不至于留白太多,且一凹一凸相互结合;3、同字口部做下坠之势,以心字做拱托之状;4左下角和右下角均有空白一块;5、四字笔画并无连接处,字体笔画较为简少,故用粗边框,至其不过于松散,使其形松而神不散,有采用一些铜印和古玺的处理边框的做法。(这一段是群友的原话)
大师就是大师。熬了一个晚上想破脑袋的各种设想,不如大师的一方印说明问题。
如上这个例子,讲的就是整体,印章里的几个字,不是独立的,是一个整体。
我们看看大师们的章法思想:
还从邓石如说起,他是篆刻史的拐点。邓石如的章法,是他自己的两句话,一句是“宽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比如这方印禅居士:
这是一密一疏的典型,居字为了照顾士字两块留红,居字也在字形上做了处理,形成一大片留红相互呼应。印禅两字密,居士两字疏。而印字为了打破死板,又将头部做了线条曲线化,为了不使印禅两字透风,两字又做了粘连。四个字之间没有一个字是独立的,全部都在整体的印面里和谐地如一家人,互相照顾,互相帮扶。
说到一家人,马上想起吴昌硕,刘江老师的《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里提过,当吴昌硕的弟子诸乐三问吴昌硕:“何能得章法之秘?”吴昌硕回答道:“全印不管一字或数字,均应使之团结一气,如同一家人则可。”
吴昌硕是章法大师,他还有更高明的比喻,他认为章法是这样的:“刻印犹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须做到全屋在胸,预先打好完整的图样,何处为厅堂,何处为侧屋,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当一一作恰当的部署,达到无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动手建造。否则倾欹草率,顾此失彼,就难以结构成完美无疵的房屋。”
用造房子来形容刻印,更形象化,也更说明问题。我们也举他一方印做为例子,看这方十九字斋:
边栏哪儿最少,斋字的下面,为什么,因为斋字笔画太多了,因此边栏虚掉用以透气,平衡印面。十字与斋字两字又平静安稳,保证印面站得端正,九与字两字又用弧线、曲线来保持动势,以打破印面呆板。四个字之间十与字拉手,九与斋字相连,这是横向的两排,九又与字动势,十又与斋字安定,又对角呼应,既平行牵手,又交叉呼应,真绝妙章法。
大师们的章法绝妙之作举不胜举!
新手刻印,最难解决的是章法问题,但理解了“整体”两字,就大致可以入门。每次写印稿的时候,不要忘记,你刻的这方印中所有的文字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的几个字,这是初学篆刻入门摆脱依式填篆真正走入篆刻艺术大门的第一步。
忽然想起素描上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别急着把眼睛画得可漂亮,先看看这张脸上五官的位置是不是正确再说。
可见艺术真是相通的。
(【老李刻堂】之82,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