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中,木雕12个屏风,体型大,气魄宏伟,宽624厘米,高345厘米,由铁力木和金七木角组成,雕刻的人物故事素材采用高浮雕、镂空雕刻、铜雕、立操雕刻等手法,将精美、精巧、透明、金箔和木角结合在一起。
该屏风四周的木雕风格应属清代福建地区的金木雕刻风格。金木雕的生产与发展,实际上与我国当时的封建帝制息息相关。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显赫权势,不惜用黄金辗成金箔贴饰于殿台楼阁、雕梁画栋以及各种高贵的器物之上。嗣后,佛教在中国流行,教徒们为了崇敬佛祖,兴建庙宇寺院时亦在泥塑木雕的神像、神龛上贴金。然后,民间茶馆酒肆、豪屋富宅及婚丧喜庆的各种建筑装饰、妆套家具及器物等亦予以延用。这样便逐渐形成了金木雕这一门艺术。
金木雕艺术由于工艺精细,用料豪华,制作成本较高,明清之间往往产生、发展、流行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突出的有两种:一是浙江宁波地区为代表的朱金木雕,雕刻品表面仅有朱(红)和金两种色彩,故名。二是广东潮州、福建莆阳一带为代表的彩金木雕,该类木雕以透雕、深雕、镂空雕为主体,表面颜色除金以外,还敷有黄、红、黑、绿、蓝等多种色彩,故亦谓之彩金木雕。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金木雕的生产相当繁盛,主要产地集中在潮汕地区的五华、兴梅、潮州及福建永春、莆阳一带。
到了清代晚期,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频繁,各地区的风格彼此影响、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了木雕艺术的发展,也就是说,朱金木雕和彩金木雕的产地不一定只在宁波、潮汕和福建。不过从其风格的源流上说应归属于哪一类,还是能一目了然的。同时金木雕刻前面已经说过,成本昂贵,尽管生产制作不一定都在原产地,但肯定出自东南沿海。
该十二扇大屏风木雕的外框系铁力木材质,涂饰老漆,金漆木雕部分采用的是樟木,樟木又称香樟。我国东南部地区浙、闽、粤、赣,盛产樟木,农家村落到处都有。有几百年的樟木,直径可逾米,高逾丈。樟树里含有一种樟脑精,清香提神,不蛀不腐,质地柔韧细腻并不坚密,易于奏刀精雕细刻。该大屏风每一扇的上下部分皆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刻后髹漆贴金,不仅金碧灿烂,而且能防潮防蛀,经久不会崩裂变形或腐朽。从该贴金木雕大屏风装饰工艺的形成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黑漆装金”。即先在雕刻物上以黑色的漆料作底子,然后铺上金箔,色彩反差强烈,夺人眼目。该屏风的第一和第十二块上的对联装饰便是。二是“五彩装金”,它们是以青、大绿、紫红、粉黄装彩,再用金色烘托,形成五彩缤纷、金碧辉煌的效果,该大屏风的上下几组雕刻风格便是。
该大屏风的雕刻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层层的深雕和透雕可达一至三层的空间,把复杂曲折的各种故事画面放置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具有“多层镂通,玲珑剔透”的南方雕刻风格,精密而不乱,依然保持了屏风外壁的平面感,使人感到更加浑厚坚实,富丽堂皇。经对实物考证,其工艺为清中期作品。
该大屏风雕刻的题材亦丰富多彩,有人们熟知的神话故事、戏曲情节、历史小说,如“蓝关雪”、“24孝”、“三娘教子”,也有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如“渔、樵、耕、读”,“修房盖屋”等。此外还有竹、梅、牡丹、龙凤、虎、狮、灵芝、仙鹤等名花异卉、奇珍瑞兽,以至博古器物,桃、佛手、榴等等。尤为突出的是“24孝”的故事,“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该十二扇大屏风的中心部分为朱漆金书(围屏中间原配山水画作,现已失),民国18年,福建莆阳显贵为其母李氏祝七旬寿庆,由著名书画家王乔年选文,陈祖荫手书,字迹工整秀美,文辞华丽,经巧匠精致刻划贴金,为祝李氏孺人姻嫂七旬荣庆而作,内容无非是歌颂封建社会的妇女典范,重节操,守妇道,相夫教子之类……后配朱漆金书结合12扇围屏,形神兼备,总体连成一气,蔚为壮观,十分气派。
该屏风形体巨大,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和劫难,至今完好无损,且其雕刻、书法、文辞、彩金以及造型、制作风格、题材等都强烈地体现出了时代气息和地区特色,实在是一件难得的木雕古玩艺术品。
更多精品请参看博雅艺术网手机版,或关注微信号公众号:boyay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