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童谣也可以说是童谣,全国各地都有,大部分都是根据民间编纂、口碑和各地民风民俗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
其实早在周朝尹吉甫时代,他开始编撰《诗经》开始就已经在采集民间诗歌了,其实这里也有很多童谣。
古代童谣跟今天比起来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性,就是古人有时候会把这个当初改朝换代的由头,用来做政治筹码,用小儿的口来造舆论,就是这个比较讨厌。但是大多数时候,这是最天真无邪的表现。
沽酒客的家乡泸州,地方童谣一直以来丰富多少,都是隔代传,但是代代不散,为什么隔代传呢?因为一般泸州人的习惯是小时候十岁之前,孩子公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的多,今天八零后的父母基本文化水平高一些,而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祖辈就差一点,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给我们启蒙,而最好的启蒙就是各种儿歌童谣的普及,朗朗上口还非常有趣。
可是我发觉到了今天,童谣已经不吃香了,很多我们八零后和九零后当父母以后,反而今天的小孩子会说地方特色的童谣越来越少。
为什么,你想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民俗文化都不关注了,因为土和毫无意义,根本不重视,这些民谣,早被各种早教,什么英语、舞蹈、各种超龄开放的东西给替代,我不评价它的好坏,不说童谣或者不会儿歌既不犯法也不影响长大和吃饭,但是总觉得根没有了,你说家乡记忆,你说热爱家乡,家乡的概念越来越虚化,怎么爱呢?从哪里去爱呢?恐怕还值得我们反思。
还有童谣儿歌就真的很土,很没有意义吗?难道不能与时俱进吗?我倒是不认为如此。
其实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谣的记录。比如中国的《三字经》,更像是童谣集大成者,而西方的《一闪一闪小星星》等。也在他们的国度经久不衰。
2008年6月7日,北京童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这种一度被认为幼稚的,哄哄孩子的玩意,原来具有如此宝贵的价值。
韦昭注的《国语·晋语》有云:“童,童子。徒歌‘曰语’。”又与泸州关系深厚的明代巴蜀大才子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里道:“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它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见证,也是地方特色的展现,见微知著,从一个个有趣上口的童谣,你可以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甚至也是泸州人文的一张不可多得名片,不信,今天我们就来回忆一下记忆里的一些童谣,当然这里主要写八零后的,也欢迎大家补充,一起来重温我们美好的岁月吧。
1. 点子眉堂,眉贵花堂,睛官下水,牙官推堂。
有朋友问沽酒客,这个童谣倒是记得,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好简单啊,这就是一个对牙牙学语五官认知和祝福的儿歌,听沽酒客给你聊一聊。
点子眉堂,就是用手抓着小孩子,基本在一两岁的最合适,牙牙学语的那种,抓着他的小手指去感受他自己的眉毛和额头,这个让孩子听儿歌的同时,感受自己的五官,点子就是点孩子的意思,眉堂,眉毛和额头,其实很多人把眉堂以为成玫糖,眉贵花堂,以为是玫瑰花糖,并不是吃的东西,而是通过点眉毛和额头,希望孩子的眉毛长得好看,额头饱满。
而睛官就是眼睛,睛官下水就是眼睛流泪的意思,小孩子好哭闹,眼睛经常流泪未必是悲伤,不能说话的时候,表达很多诉求,比如饿了,身体不舒服,给眼睛封个官,代表它管理孩子的喜怒哀乐,但是更希望孩子一生开心快乐,让泪水少流,而牙官退堂,就更好解释了,孩子换牙就是退堂的意思。这就是这个简单儿歌的丰富含义,当然也许有人不认可我的说法,不认可你来解释你的,我也保留我的就好。
2. 萤火虫,屁股亮,打着灯笼到江阳(泸州),泸州又好耍,顿顿吃嘎嘎(肉)或者亮火虫,绿油油,打起灯笼下泸州,泸州又好耍,顿顿吃嘎嘎,瓢根(儿)舀汤汤,筷子捻嘎嘎
这个相信大家不陌生,以前泸州虽然管理的地方不少,但是泸州老城区不大,进城还是比农村好些,但是泸州是不是当年顿顿吃嘎嘎就不知道,只晓得“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怕改成顿顿喝单碗又要不得,娃儿就搞得酒麻口的样子,不像话,泸州也不能除了酒啥子都没得撒,你说是不是。
3. 在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个年轻的老人,拿着一把锋利的钝刀,杀了一个活生生的死人。
4. 这个顺口溜最有意思,就是每一句话都矛盾的,但是又可以自圆其说的样子,你们听过没有。
5. 云南有个鸡爪山,离天还有三尺三,泸州有个钟鼓楼,半截焊在天以头。
这个老一辈的人应该不陌生,有人说是叙永的猴爪山,不知道具体,只晓得当年传说是云南人跟泸州人相互吹牛,吹自己家乡有好不得了,云南人说家乡的山高得很,结果泸州人说钟鼓楼的高度,直接把云南人整懵逼了,导致今天一些人来泸州发觉钟鼓楼也不高,大失所望哈哈。
6. 唐僧骑马当那个当,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了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了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了个老妖婆。
这个儿歌好像全国好多地方都有,不算泸州独有。
7. 幺舅幺舅,打屁乓臭,听到碗响,屁股接扭(要读六)这个儿歌导致幺舅被黑了很多年。
8. 大拇婆(大拇指),二指拇(食指),中三娘(中指),菜小姐(无名指),幺姨娘(小指),中坑圹(手心),牵牛洞(手腕),转牛弯(手臂弯),青蛙眼(手臂肌),挑担子(耳朵),听声音(耳),看四方(眼),闻香气(鼻),吃糖糖(嘴)。
这是教认身体的方式,也用各种诙谐有趣的比喻,虽然都没有提到具体的学名,但是这种方式,在唱的时候就刻意指到说的部位,还是做了形象的比喻和功能说明,让孩子觉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记忆和领悟。
9. 《望着老师哭一场》:花脸呗,花脸堂,(指小孩子之间贪玩弄脏了脸),背起书包上学堂,书包搁(柯,放)在桌子上,望着老师哭一场,老师问我哭啥子,我要吃砣花生糖。
10. 《看到看到要过年》:红萝卜,咪咪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倒好耍,萝卜煮嘎嘎(肉),敲锣鼓,吹花号,又耍龙灯,又放炮。描绘了旧时候川南泸州过年的场景,短短几句话,一副民俗风景被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来。
以上十个只是泸州童谣儿歌的凤毛麟角,其实还有很多,也没有人专门总结收纳,可惜啊,之所以说它快失传了,是我们不重视传承了,而且不是刻意而是自然传承那种,不知道你还有哪些记忆深刻的儿歌呢?一起来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