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张蝴绵蚕丝被】老字号,昭通商业文明的记忆(三)

张丝带,破茧飞了90年。

王帅

40天时间——

经过蚕卵-蚂蚁蚕-熟蚕-蚕茧-蚕茧房,蚕完成了一次轮回,这也是蚕的一生。

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这个称为蚁蚕的小家伙出世40分钟后就有了食欲;两天后褪去身上的细毛,以桑叶为食,慢慢的身体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脱皮;一天后,不吃也不动;经过四次脱皮,成为五龄幼虫,再吃8天的桑叶,开始吐丝结茧长达1000多米;两天时间后,结成一个茧,蚕在茧中脱去最后一层皮,成蛹;10天后,蛹羽化成蛾,破茧而出;雌蛾一个晚上产下约500个卵,然后慢慢结束飞舞。

90年时间——

上世纪1925年,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合川区)的张义成逃避“抓壮丁”来到云南昭通,以家传的蚕茧制作手艺谋生;1938年——1948年间,张义成之子张镇华继承张家衣钵,将蚕茧制作丝绵用品的手艺推到一个高度,因手艺人姓张,丝绵当地人称“蝴绵”,“张蝴绵”就由此得名,云南王龙云家一直专用的就是“张蝴绵”;1956年张镇华、唐继珍夫妇成立了“张记镇华蝴绵工艺社”,曾经川滇黔闻名的张家丝绵制品却受当时经济环境影响一度成为小作坊;1969年,工艺社停下来进入“休眠”状态;1998年,张镇华的外孙媳妇王元美继承了手艺,创立了张蝴绵研艺厂;2005年,昭通市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成立,并注册了“张蝴绵”商标。

从民间口语相传的“张蝴绵”,到工商注册备案的“张蝴绵”,一个传统手工艺制品牵动着昭通人记忆中神秘而温馨的那根弦。

历史上的四川蚕业源远流长,自古就有“蚕丛开国”之说,据文献记载,四川养蚕历史已有4000多年。如果回溯到更久远年代,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浓缩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图景。后至唐、汉,一根丝带来的神秘与辉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阵阵驼铃声中送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从一根轻柔的蚕丝一匹高雅的绸缎知道了东方的文明古国。几千年过去了,工业发展匪夷所思,而丝绸依然只能依靠手工将蚕吐出的丝制成一段文明的记忆。

据合川史料记载,1902年,清代举人张森楷在合川太和镇创办“四川蚕桑公社”,1925年来到昭通的张义成与张森楷什么关系,无证可考。但有一点可以猜想的是,来自合川的张义成靠蚕茧制作丝绵,其子张镇华成立“张记镇华蝴绵工艺社”,也许会让历史的脉络清晰起来。

关于“张蝴绵”,90年时光赋予其多层含义。一床被子、一种传统手工艺、一个商标,一个神奇的传说,还是对以诚信为主的传统商业文明的坚守?

位于昭阳区北部工业园区龙讯路的昭通市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文化展厅,一定程度是对一个手工艺传世五代解密。这里历史跌宕与现实的辉煌交织,如蚕吐丝绕成的茧,层层展开将会看到破茧成蝶艰辛而美丽的姿态。

文化展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间。一部分是“张蝴绵”90年历史与荣誉——

1925年,张蝴绵第三代传人张镇华在昭通成立了“张记镇华蝴绵工艺社”;2003年,张蝴绵第五代传人王元美创立了张蝴绵研艺厂。2005年,昭通市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9年公司新建加工厂;2008年,荣获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2009年6月,央视7频道《致富经》栏目播出节目《神秘老手艺成就的财富传奇》;2010年,央视10频道《百科探秘》栏目播出节目《撕出来的老手艺》;同年,央视7频道《每日农经》栏目播出节目《放大的蚕茧》;2010年6月,再次荣获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2011年2月,获昭通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4月获昭通市工商局授予的“昭通市知名商标”称号,8月获昭通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授予的“先进私营企业”称号;2011年11月10日,被认定为“云南老字号”企业,12月4日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2015年,张蝴绵制作技艺被列为昭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最近的一次荣誉则是,张蝴绵在“2016年度中国家纺十大品牌评选”中获得第九名。该次评选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国消费方式品牌化,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国内近一半的品牌和经销商参与活动,新浪、网易、人民、新华、中国网等70多家知名网媒高度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品牌知名度再次呈现。

第二部分是蚕桑文化的展示。一部分是以蚕丝被为主的产品展示,集精致、尊贵与奢华于一体,张贴在展厅进门右侧的一首《浣溪沙》对“张蝴绵”的品牌属性作出诠释:家纺精工五代传,心诚手巧织蝴绵。云丝雪被入金銮,初上华灯添绵绣。清纱露下伴香眠,一溪风月夜澜珊。另外一部分是几幅油画作品,展示了一片桑叶如何成为一床蚕丝被的过程,包括了采桑、养蚕、摘茧、煮茧、上绵、洗绵、制被诸多环节。

“张蝴绵”历经五代,另外一部分展示的是五代传人的照片,黑白照片浸透着历史沧桑。创始人是一名女性,姓名不详。推测应该第二代传人张义成的母亲,没有随张义成到昭通。作为第二代传人的张义成,也许刚落脚昭通,人生地不熟,手艺和经营不怎么出名。第三代传人张镇华将手艺与经营发挥到极致,但这得益于他的夫人唐继珍,是这个如今在相片上看上去依然雍容华贵的妇女辅助他到达事业的高峰。多年以后,第五代传人王元美谈及这位老人她的外婆,由衷的尊重溢于言表,“在我记忆中,她拿着《红楼梦》看,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妇女几乎不识字,我的外婆却在看《红楼梦》。”第四代传人叫张丽芳。这位如今还健在的老人,曾今阻止自己的儿媳王元美学习蚕茧制丝手艺,理由三:辛苦、赚不到钱、手工艺被世人看不起。但是,王元美却看到商机,当“张蝴绵”社会声誉鹊起,老人对一个品牌的理解与维护在一次与儿媳的矛盾中体现出来。

张丽芳曾经告诉过王元美,棉套必须用手撕,不能用刀剪破。但手工影响了加工进度,王元美背着婆婆使用了剪刀。第二天,张丽芳像往常一样检查棉套,当她看到那批留有剪刀纹路的棉套时,老人第一次对儿媳妇发了火:做不好就不要做下去了。

在蚕丝被行业里,用剪刀剪棉套是通行的做法,但张家发现这种办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对于这道工序,张家可以用纯手工将3000多层的蚕丝自然地固定在一起,不需要剪刀和针线。

独特的工艺,质量的严控,“张蝴绵”成为业内极品受到市场的认可。

来自四川宜宾的张桂花是昭通市凤霞路15号“张蝴绵”专卖店店长,她觉得市民的消费忠诚度是对一个品牌最好的认可:2014年开始,昭通市第四小学已经退休的张校长每年总要光顾专卖店,为在北京工商大学当舞蹈老师的女儿王凌焱买上一两件丝绵用品,王凌焱的朋友,瑞秋服装高级定制的设计师许瑞秋看到从昭通带去的丝绵被,眼睛立即亮了,她没想到来自西南边陲小城的产品竟然集高端时尚与实用于一身,儿子到国外读书,就联系到昭通买了一床。

第五代传人王元美认为,“张蝴绵”已经用悠久的历史烙下深深的消费印记。离凤霞路15号两公里左右的建设南街,是“张蝴绵”2003年成立研艺厂的地址,这条毫不起眼的普通街道因“张蝴绵”的存在撩开了老一辈人的记忆。一天中午,一位50多岁的老人来到店里,要买一床“张蝴绵”。老人被冻开裂的手掏出身上仅有的包括当天早上卖鸡蛋的18元钱,还远远不够时,店员告诉她到不远的其他店去买,那里价钱便宜。老人听后大哭:我一生人就是要一床“张蝴绵”啊!

旺盛的市场需求造就了“张蝴绵”的辉煌,一度时期,“张蝴绵”全国专卖店多达27家,分布云南昆明、玉溪、楚雄,广东广州、深圳,贵州遵义,江西丰城,浙江义乌、海岩,湖北张家口、襄樊,山西太原,辽宁营口,吉林长春,四川自贡,重庆,湖南长沙、株洲,河南濮阳、南阳,黑龙江哈尔滨,山东即墨。

这是昭通一家传统手工企业2009年组织的第一届全国招商会的结果。2012年,在天猫注册“张蝴绵”旗舰店,一个老字号在不断坚持和创新中行走。

王元美计划在昭通城郊流转500亩土地种桑,建立一个蚕桑文化主题桑园,将传统手工业与文化旅游结合,期待再次破茧成蝶。

“张蝴绵”历经五代,唐继珍奠定了品牌基础,王元美将品牌影响力从60年前的辐射滇、川、黔扩大到全国,王元美相信这个局面是缘分、坚持与责任的结果。王元美记得是从颇有缘分的外婆唐继珍手里接过的张家老匾牌,老匾牌上的“张记镇华蝴绵工艺社”几个行楷字端庄中透出高雅,匾牌上是繁体字,“蝴”字不是虫旁,而是绞丝旁,字典上找不到绞丝旁和胡组成的字,王元美认为这肯定不是笔误,张蝴绵与丝有关,这个字的出现应该是有意为之。但在工商注册商标时,丝旁和胡组成的字找不到,也就有了今天的“张蝴绵”。

另外一种解释很容易得到理解,“张蝴绵”中的蝴字,是蝴蝶的蝴,蝴蝶本身是一种飞虫,破茧飞出来的蛾是蝴蝶的一种,绵是绞丝旁的绵,而不是木旁的棉,只有丝绵才用这个绵。“张蝴绵”已经把中国传统丝绵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来了。

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文化展厅里,墙壁上粘贴着几只展翅欲飞的绵质蝴蝶,王元美说,她喜欢蝴蝶飞舞的美丽姿势,张蝴绵商标的logo就是一只蝶破茧欲飞的图案!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张蝴绵蚕丝被”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