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书展现场墨水香气
东方网记者海民22日报道说,今年上海书展上,一个特别的展台特别引人注目,既不是出版社,也没有卖书,两位师傅带着徒弟在现场展示了几乎被遗忘的技艺3354活字印刷术。
印刷业曾经的大部分江山都在这里
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活字印刷的使用过程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文书的内容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搭台的是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字模一厂,曾经以生产铜字、铅字模为主要业务。或许对今天的很多孩子来说无法想象,在几十年前,正是这些铜模活字,印刷出了书籍、杂志、报纸、甚至辞海。长久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的字模厂只有三家——上海字模一厂,北京新华印刷器材厂、湖北丹江文字605厂。这三家工厂均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依靠着“身薄、体轻、字美”,当年由字模一厂开发的铜字模一举取代了老式镶模,拿下了全国印刷行业的大部分江山。“那个时代,就连外地的印刷品,大多数都是用上海的字模铸造出的”大名鼎鼎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辞海、新华字典等,上面的字迹无不从中而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计算机、激光排版等先进技术出现,数字出版迅速崛起。传统的铜、铅模生产逐渐萎缩。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印刷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默默隐退到近乎绝迹。上海字模一厂昔日的光辉也被时代的大潮拍打着逐渐暗淡,大量制造设备、铜模、铅活字面临灭失。
转型创新 文创礼品市场需求不俗
困境有时也是机遇,数字印刷、出版不可逆的大势无形中也在推动着字模厂寻求转身。字模一厂副厂长曹建平告诉记者,当字模生产几乎不再有市场的时候,企业转而将主要业务转向文化创意产品的制作,市场需求不俗。最近,字模厂还在淘宝上开起直营店,从3元一个的铅字模到50一张的拓印,甚至好几千的铅版,都可以通过包装加工作为文化礼品进行销售。在每一个商品说明页面上,记者看到,客服人员都用红色大号字体写着这样一句话:“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口口相传帮我们宣传,我们卖的不是商品,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
在展台的一头,两位字模厂已经退休的“老师傅”在现场做演示,从几千个单一字模中挑选组成模板,反复在模板上刷上油墨,随后在模板上覆盖上一层宣纸纸张,然后便开始进行最为细致的一步工作——拓印,在薄薄一层纸上加上压力,字便会在纸上呈现。“要保证成品的墨迹均匀这一步至关重要”。在书展为期7天的时间里,他们每天都要在这里站上十几个小时,重复每一道拓印工序。严师傅说,他已经退休了,是被厂里请来帮忙,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人还记得有这样一门手艺。现场所制作的拓片均可售,每页50元。严师傅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会来书展,很多读者是专程来买的,觉得裱起来很好看,也有来找我们定制的。现在反响最好的就是《三字经》、《千字文》、《心经》等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拓印工艺品。
传承很难 活字印刷还能活多久
展台另一边,一起参与制作的还有一位年轻人,老师傅叫他小张,人很腼腆,不爱说话,是去年才进厂的“新鲜血液”,原先学的是电器专业,进厂之后反倒对字模产生了兴趣。小张告诉记者,要新做一副模板需要经过繁琐的过程,从字模库里挑出字号一致的文字,然后排版,在活字印刷术中,排版工序如同排兵布阵,每一个小小的字块都有它的位置。活字印刷,挺枯燥但也挺有趣的。小张说,他对现在的收入还比较满意,家里人也支持他,只是在被朋友们问到他是干什么的时候,他总要费劲解释一番,之后,大家还是不太能理解。
字模一厂现在还有员工十几人,曹建平说其实他并不太担心员工的“吃饭”问题。这几年,企业成功申请到了上海市文创基金。前两年,还收到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委托,为筹建印刷博物馆分馆来收集一批老的文印工具、产品、机器,通过回购,企业成功获得了上百万的收益。他最担心的是再过3、4年,厂里最后一批能掌握整套拓印技艺的员工都要退休了,没有人传承,是当前字模厂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小张这样的“孩子”能不能成为“继承者”,曹建平现在还不太确定,一门手艺的代代相传绝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有发自内心对这门手艺的喜爱,还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很难。
展台现场人头攒动、油墨飘香,有人在用手机拍照、录制视频,有人买走了价格不菲包装精美的拓印工艺品。有的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告诉他们这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只是谁都不知道活字印刷的生命力还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