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瑞典通过引进先进武器坚定地加强了军事力量。当时战争中最强大的武器重机枪当然成为了武器引进、升级的焦点。
1920年代后期,随着对空军作战能力的要求提高,在多次测试中,施瓦茨劳斯M14重机枪暴露出了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射击能力欠佳的弊病。
与之相比,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勃朗宁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在这方面表现更为抢眼。勃朗宁机枪系统设计简洁、性能可靠、生产成本低廉。生产30挺施瓦茨劳斯M14重机枪所花的费用可以生产出50挺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于是,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和瑞典军方于1929年开发出M14-29水冷式机枪、1930年开发出M22气冷式机载机枪。M14-29机枪可谓瑞典第一款采用勃朗宁枪机系统的水冷式重机枪。 1936年,为了使M14-29机枪能够发射威力更大、破坏力更强、射程更远的瑞典制式8×63mm M32弹,瑞典军方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改进后的型号称为M36水冷式重机枪。
M36重机枪是在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从外观上看,二者的差异表现在:M36重机枪采用的是铲形握把,并且铲形握把中间有一个圆柱形缓冲器;而M1917A1重机枪采用的是传统的手枪式握把。此外,为了在确保冷却效果的同时有效缩短蒸汽管长度,M36重机枪上的蒸汽阀门的位置移到了冷却套管的底部后侧;M36重机枪枪口位置还装有一个特殊的膛口助退器,左右旋转助退器可调排气孔的大小和助退器的助退力大小,进而调节射速。后来,瑞典又将两挺M36整合成一体,开发出了专门用于防空的M36并联防空机枪。M36并联防空机枪并不是简单地把两挺M36装在特殊的联排枪架上,并联的两挺M36重机枪需设计成左右相对,左侧机枪适合用左手装填,弹箱挂在枪身左侧;右侧机枪适合用右手装填,弹箱挂在枪身右侧。左侧机枪的拉机柄位于枪身右侧,便于右手操作;右侧机枪的拉机柄位于枪身左侧,便于左手操作。两挺M36重机枪都有各自独立的保险和扳机,且位置正好相对。射击时,两挺机枪可以做到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并根据目标情况、供弹情况、枪支运作情况和射手意图,分别进行左/右机枪单独射击、共同射击和快慢速配合射击。
1930年代末期,随着二战爆发的阴云临近,由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和L·M.爱立信公司两家工厂共生产M36并联防空机枪5392挺,组装成为2696套并联防空机枪。二战后,瑞典军队于1958年开始装备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重机枪,M36重机枪随即被转到二线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