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公司改变品种,学习技术,就可以用“菠萝蜜料”。"今天,海南农垦南金农场公司(以下简称“南金公司”)职员彭尔军说,近年来,南金公司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菠萝蜂蜜种植,通过品种改良改善了水果、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种植等,给员工带来了“甜蜜”的生活。
目前南金公司已种植菠萝蜜6300多亩,年产量可达约960万斤,共有211个岗位、187名承包人员参与其中。但菠萝蜜产业“初尝甜头”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忧,产销环节繁复、产业发展单一等因素成为发展桎梏。为此,南金公司探索产品加工业,为菠萝蜜产业发展添“蜜”意。
好果丰产难保丰收
前几年,在南金公司的号召下,冯尔军不再种植本地菠萝蜜,改种经过改良的“马来西亚1号”菠萝蜜。“本地菠萝蜜甜味足,但产量小、果品小,而新品种的菠萝蜜卖相好,耐运输,耐储存,可食率比较高,产量更是高出一倍不止。” 他说,自家管理的30亩菠萝蜜园今年大获丰收,以每斤约2元的价格卖给收购商,带来了10万余元的纯利润。
自家的菠萝蜜种植虽发展得红红火火,但冯尔军心中总有些担忧。“我们能让菠萝蜜丰产,但不一定能年年丰收。”他算了算,菠萝蜜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收购商、客商、分销商、经销商等多个环节,真正掌控市场的,还是收购商和经销商。
“几乎每个种植户都吃过收购价的亏,去年菠萝蜜价格每斤才0.7元,却几乎无人问津,不少好果白白烂在地里。”冯尔军认为,单纯依靠鲜果销售模式发展,使菠萝蜜产业陷入产销环节繁复、产业发展单一和产业链过短的僵局。“种植户并没有市场主动权,在市场价格走低时,不少人会贱卖地里的鲜果。”
记者采访中发现,冯尔军的担忧并不是个例,全省的菠萝蜜种植户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这种担忧。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柯佑鹏表示,目前,海南菠萝蜜产业总体呈现小而散的特点,同时较为缺少菠萝蜜附加产业,人们多以种植和销售为主,附加值更高的加工产业的尝试仍较少,也缺乏相关的产业集群。
加工菠萝蜜增“蜜”意
“菠萝蜜产业的开发价值仍待进一步挖掘。”柯佑鹏介绍,菠萝蜜种植产业可以向加工产业和旅游产业延伸,比如说将果品作为原料加工成零食或保健品,或开发菠萝蜜特色菜品或主题休闲游。
为产业发展寻找破局点,南金公司开启了对水果产品加工行业的探索。
“将产业延伸到热带水果产品加工,几乎是一种必然趋势。公司正在积极提升产品深加工和贮运技术水平,希望能打造集生产、冷藏、加工、物流、销售等为一体的热带水果产业链。” 南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庆介绍,2016年下半年,南金公司与海南荣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海南南绿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果”),年可加工热带水果8000吨、水果果酱960吨。
在占地42亩的绿果热带水果加工厂,菠萝蜜经过自动化切割、分装、消毒后,制成大小均匀的果粒,再经速冻,成为月饼、冰淇淋等食品的原材料。
“一斤菠萝蜜约2元,但经过加工的菠萝蜜食品每斤可达十余到数十元。”加工厂副厂长陈宗海介绍,更重要的是,本地加工拓宽了菠萝蜜鲜果销售、利用的渠道,在收购价格走低或果品卖相不好时,可借由加工厂回收托底,为菠萝蜜产业增添“蜜”意。
果好还需品牌撑腰
加工企业的建设带来了欣喜的改变,但菠萝蜜加工产业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科技含量不足、可复制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待提升以及专业人才缺口大等难题仍在困扰着南金公司。
“一款产品只要在市场投放,马上就有同类企业跟风生产,很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南金公司副总经理赖标坦言,由于目前的加工工艺还较浅显,复制成本低,未打造特色化产品,为企业在市场上突围增加了不少难度。公司目前正与多地水果加工企业对接,并积极引入人才,希望进一步研发优势产品。
柯佑鹏表示,海南农产品加工门槛低,同质化竞争严重,要发展好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打造拳头产品,建设核心品牌,这既需要提高科技门槛,也需要对本地特色资源的深入挖掘。
果好还需品牌撑腰,这也是企业的共识。“好的产品,不等同于好的市场、好的效益。”李国庆说,在稳定菠萝蜜果品品质,研发优质加工产品后,产生好效益,还需要相应的营销渠道和市场品牌推广等。
下一步,南金公司将借助农垦品牌战略建设契机,统筹规划,进一步融入农垦品牌建设大局,从种植源头到销售终端建立紧密的联系,在产品生产、品牌推广、营销渠道等核心环节,推进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