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三元材料、碳酸锂、铜箔等多种锂原材料发生了“价格革命”,沉寂多年的石墨负极市场也掀起了新的波澜。
近期,有材料企业向高工锂电爆料称,自一季度以来,受针状焦、沥青焦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价格也相应出现涨价。高工锂电就此向多家石墨材料企业以及电池企业求证。
国内某负极材料企业高管表示,目前,天然石墨价格尚未有波动,主要是人造石墨比一季度上涨10%-20%。但也有部分负极材料企业直接表示,原材料涨价对成本影响并不是非常大,没有传导给下游,并且大的电池客户受降成本压力,对石墨类负极材料压价很强势,价格也涨不上去。
高工锂电调研后发现,负极材料企业针对原材料涨价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暴露的是负极材料企业多年生存现状:一是石墨类负极材料工艺及技术发展比较成熟,负极市场多年处于平稳局面;二是在产品议价上,电池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材料企业基本没什么话语权。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对石墨类负极价格影响最大的变量来自电池企业的态度和新建产能投放情况。高工锂电盘点2016年以来10家负极材料投扩产情况发现,随着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负极材料价格整体将呈现下滑趋势,但随着规模化程度提升,盈利状况仍然可观。
【生存现状】遭遇电池企业“压榨”选择性涨价
目前,动力市场负极材料仍然以人造石墨为主,低端产品报价3-4万元/吨,主流产品价位在4-5万元/吨,高端产品基本处于8万元/吨左右。
高工锂电求证过程中,有负极材料企业表示,天然石墨价格尚未有波动,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人造石墨比一季度上涨10%-20%。但也有部分材料企业透露,公司自己会消化这轮原材料涨价压力,尚未对旗下锂电石墨类产品提价。
为什么不同的负极材料企业对原材料涨价反应各异?
对于上述疑问,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是,具体来看,负极材料企业也会甄别客户。对于长期合作的大客户,材料企业选择自己消化这一轮压力,电池企业并未感受到石墨类负极材料的波动,价格相对趋平稳;但一些小的电池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负极材料企业会分化一部分压力给这类客户,这才出现人造石墨价格上涨现象。
高工锂电从部分电池企业处获悉,当前其尚未感受到负极石墨的涨价波动。事实上,长期以来,负极材料市场都处于买方市场,电池企业掌握着议价主导权。多家负极材料企业就向高工锂电表示,自己在议价上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有三大原因:
一是石墨类负极领域工艺及技术较成熟,成本相对透明。仅从动力需求面来看,人造石墨是主流的负极材料技术选择。其关键工艺过程在于最后的热处理工序;
二是从市场格局来说,数码电池负极格局较稳定,龙头效应明显;动力电池市场负极材料的格局变化较大,如部分企业绑定1-2家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客户,其在2-3年的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0%;
三是需求端方面,电池企业长期处在主导地位,尤其在去年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后,受2020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至1元/Wh的压力,其对供应链企业也开启“压榨”模式。
【价格预判】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在工艺、技术、市场格局稳定的基础上,目前,对石墨类负极价格影响的最大变量来自电池企业的态度和新建产能投放进度。预计今年电池企业强势降价局面将一直保持;从新增产能释放角度来看,负极材料价格并不乐观,但盈利状况有望好转。
高工锂电对比2015年以来负极材料市场产量情况发现,其一直处于同比增长态势。随着动力电池市场强劲需求带动,国内多家负极材料企业开始扩大产能,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也跨界而来。
根据企业公开信息,高工锂电梳理2016年以来的部分负极材料投扩产情况,截止至2017年6月10日,宝泰隆、璞泰来、凯金能源、科达洁能、杉杉科技、翔丰华、易成新能10家企业共计超24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投建,部分企业已经正式投产。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璞泰来、杉杉科技等主流负极材料企业外,宝泰隆、中建材等跨界上市企业也纷纷涉足,产能释放周期将集中在2017年。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分析认为,目前排名靠前的主流负极材料企业已占据半壁江山,享有更多市场定价主导权;未来随着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负极材料价格整体将呈现下滑趋势。但是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可观,主要原因有:一规模化程度提高,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二很多电池企业在外地建厂,具有地价、电价等优势,成本下行;三是石墨负极企业的动力电池大客户结构已有雏形,销售费用等费用会相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