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OLED、量子点等新兴显示技术相比,LCD色域窄、响应时间长等先天弊端是用户和电视制造商无法忍受的。
殊不知,如今墙倒众人推的液晶也曾风光一时(仅2016年、三星一家公司,液晶电视出货量就高达4790万台),而且亲手干掉的竞争对手还不在少数,从本期内容开始,笔者就为大家一一盘点,被液晶干掉的老电视。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等离子电视。
液晶电视的“头号死敌”
等离子显示屏(简称PDP)是采用等离子平面屏幕技术的显示设备,它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初的美国。1997年12月,日本先锋推出第一台家用等离子电视,使等离子电视第一次进入家庭使用 —— 这正是电视显示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背投、等离子、液晶等新兴电视类型先后开始普及,迅速将有着70年历史之久的CRT电视机赶下神坛;而在产品理念(同样追求轻薄化和画质表现力)上高度重合的等离子和液晶,自然成矛盾最为尖锐的死敌。
等离子相比液晶的优劣势:
与凭借电流来改变薄膜型晶体管内晶体结构来成像的液晶不同,等离子电视是依靠高电压来激活显像单元中的特殊气体,并借助它产生的紫外线来激发磷光物质来成像;不同的显示原理,也直接早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像效果。
等离子电视相比液晶电视的优势是屏幕响应时间短、清晰度极高、颜色鲜艳、对比度高、暗部细节层次好;缺点则在于尺寸限制大(小尺寸加工困难)、功耗大、寿命较短、极易留下图像残像(烧屏)。
液晶电视相比与等离子电视的优劣势则正好相反,优势表现在图像细腻、功耗小、亮度高(同功耗)、寿命长;劣势则在于屏幕反应时间长(拖影)、暗场颜色表现吃力等等。
总的来说,在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竞争最激烈的那个时期,等离子电视的画质表现力强于液晶电视;从当时业内流行的“外行买液晶,内行买等离子”的说法中也不难看出,人们对于等离子电视的信心。
为什么最终是等离子被“干掉”了?
其实关于等离子电视败落根源,业内历来众说纷纭,笔者略作总结,发现确实为以下几点:
1.技术过度集中,致命缺陷未被攻克:同样作为新兴显示技术,无论是最初的液晶还是等离子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技术瓶颈(液晶的“拖影”、等离子的“烧屏”),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二者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由多家企业联合研发的液晶不断突破,而等离子却因为技术被松下等少数企业一手垄断,导致技术迭代缓慢。
2.阵营太过单薄,营销战中败于液晶:由于等离子技术始终掌握在松下、先锋等少数企业手中,所以当夏普、索尼、三星、LG等液晶厂商抓住“功耗、烧屏、畸形性价比”三大死穴穷追猛打时,等离子厂商单薄的辟谣声被很快淹没 —— 2006年第三季度,在全球37英寸以上大屏幕超薄电视市场上,液晶电视的总销量首次超过了等离子电视,而到了2009年,等离子市场份额已降至一成。
3.移动智能时代,压死等离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上文提到,等离子尺寸限制大,这其实是等离子的致命伤(实在没办法做小)。事实上,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以松下为首的等离子厂商始终没能推出一款尺寸在40英寸以下的等离子显示设备。再看看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手机,似乎也不难理解等离子为何会黯然退出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