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座
Meeting
打开旧风扇,在花街砖地上铺藤座,这样铺地板睡午觉。头上的风扇迅速晃动,一觉醒来,脸上就有藤席的痕迹。
或许,这是许多广州街坊们共同的夏日记忆。在夏天炎热又悠长的广州,藤席可以说是曾经的“消暑神器”之一。比起竹席、草席,藤席吸汗快、干得快,水汽不容易留在席面上,睡起来凉而不冰,十分适合夏日炎热又潮湿的天气。
但随着空调越来越普及,藤席渐渐变得可有可无,使用藤席的家庭越来越少,曾经遍布街头巷尾、制作和修补旧藤席的师傅,现在走遍广州,大概也找不到几个了。
在龙津东路上,一条略显逼仄的小巷子里,有一家不过30平米的店铺,店内满满当当摆放了各种各样的藤器,各式藤椅紧密地摆在地上,柔软的藤席被卷起来,整齐地堆放在一旁。
店主嫦姨今年将近50岁,家里几代人都是从事藤器制作的,她从小便在藤林中长大,从7、8岁开始就随着家里大人学做各种藤器,一算下来,自己从事这一行已经有四十多年了。
嫦姨家的店铺原来是在泰康路上,以前广州的藤器店,大多也都集中在那里。但是由于周边拆迁,这些藤器店或搬或关,嫦姨的店也搬到了现在龙津东路上一条小巷子里,一待便是十多年。别看店面和招牌一点都不显眼,作为这附近唯一一间藤器店,生意做得算可以。
第一次见到嫦姨的时候,她正在修补一张十分残旧的藤席。只见她利落地从桌下的麻袋中抽出一根新藤皮,右手拿着专用的刀,用尖的一头挑起藤席上一条小缝,左手将新藤皮顺势插入,从另一端挑出,再插入,重复几次,再用刀的另一头割断多余的部分,新藤皮紧密地压在旧藤皮下面。前后不过几分钟,一个破洞就修补好了。
从事这一行这么多年,嫦姨已经练成了一对“火眼金睛”,一看一摸就能猜出眼前的藤席用了多久。而手下的这张藤席,她判断:“应该买了挺久的,但用得不久,也就十年左右吧。”据嫦姨介绍,一张质量好的藤席,用上二、三十年都是没有问题的。
藤席想要质量好,选材十分重要。嫦姨制作藤席的藤条都是从东南亚进口的,一般分为厘藤和灰藤,厘藤结实坚韧,灰藤脆而不耐用,所以制作前必须要人工挑选开来,再进行开皮,将藤条开成编织所需要的尺寸。
现在许多手工制品都能用机器代替,藤席也不例外。但是,机器编织的藤席远不及手工的精细,尤其是收边。机器收边只能剪边和缝布,而手工收边却会将藤皮一条一条收入藤席内部,更加紧密细致,不易松散。手工织补席子也不需要什么复杂工具,只需用到两把特制的织刀,一把在织席时用来排直拍密,一把在修补时挑起割断。一手织刀,一手藤皮,一起一落之间,一张藤席渐渐成型。
织补藤席的工具。
好的藤席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会越睡越舒服。使用时间越长,席面颜色越深,也越光滑,整张席子都是时间的痕迹。所以,对于很多广州街坊而言,藤席有了破损,就拿来修一修、改一改,绝不会轻易丢掉。这不仅仅是因为藤席好用,更是因为在长久的陪伴中,藤席已经融入了人的感情。
新旧藤席的颜色不同。
一张用了三十多年的老藤席。
由于手艺精湛,不少人专门找到嫦姨购买或者修补席子,甚至有人不远万里从国外拿过来。许多年前,曾经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拿着一张用了几十年的老藤席来找嫦姨修补,嫦姨一看这席子,都劝老人不要补了。烂到什么程度?嫦姨笑着说:“跟渔网一样,拿来捞鱼都嫌它疏!”但老人却不听,甚至说无论多少钱都要补,就是要保留这张席子,有纪念价值。嫦姨见老人坚持,也只好接下这份工作。“也不是为了继续使用,就是想要留个纪念。”
旧藤席上的修补痕迹。
小店坐落在小巷子里,生意都靠着老顾客间口耳相传,一个带一个。平时,店里都是夫妻两人在打理,嫦姨负责藤席,她的丈夫负责藤椅,他们没有请工人,更没有学徒。“有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教人。其实没那么容易教,要人家肯学才行。”嫦姨说,做藤器这一行,上手慢,易学难精,十分考验制作者的心思和耐性,“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一个肯学的人的。”
藤椅
嫦姨只有一个儿子,目前没有打算接手家里的手艺。谈到传承问题,嫦姨无奈地表示:“没想过,只能做到自己做不动为止。”她甚至感叹,以后很多东西可能都保存不了的了,藤席现在都可以用机器做了,手工做的可能终有一日会消失。
常年低头织补藤席,嫦姨的脖子、肩膀难免落下些老毛病,但嫦姨却看得很轻,平时也不过是用药酒揉一揉,第二天又继续埋头工作。夏天即将到来,又快到使用藤席的季节,你还记得小时候用过的那张藤席吗?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
图文:吴雪莹、陈海敏
视频:袁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