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强青岛就强。
“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开始的那一年,青岛各区市都在加强编制,制定五年发展计划。
经过深入调研,反复探讨,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截至目前,青岛10个区市全部发布了各自“十四五”规划纲要。洋洋洒洒近五十万言,自我剖析,直面问题,研判形势,提出目标,重整行装再出发。在这样一个特殊节点,回首过去五年走过的路,可以明得失。全面审视、研判自身所处的环境、机遇、挑战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前行。设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制定清晰的实现路径,是为了点亮指引前行的灯塔,时刻自我鞭策不忘为什么出发、要去往何处。
精准判定历史方位,是确定前进方向、规划发展道路、进行正确决策的根本前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
从青岛看,展望“十四五”,青岛面临新旧动能转换进入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处于提升期、生态文明建设处在攻坚期、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各类矛盾风险处于高发易发期“五期叠加”,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面向未来,青岛过去五年形成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将进一步释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将为青岛提升城市能级进一步拓展战略空间,为青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集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更大的城市梦想提供更多的可能。
同时,青岛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紧要历史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足,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有待提升,城市首位度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面对国内发展南北分化、内陆城市崛起的新态势,发展不转则衰、不快则退的竞争压力明显提升。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各区市只有以这个重要研判作为逻辑起点,跳出区市看区市、谋区市、干区市,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才能各归其位,各得其所。
透过各区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可以强烈感受到区市的努力与魄力、信心与韧劲,让我们对青岛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
01
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五个主城区,核心任务是“做优”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其发展都遵循一定的时序,有地理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作为沿海城市,青岛的开发建设时序特征显著,特色鲜明。
从建置之初的偏居一隅、带状发展,到东进、西跨、北拓,青岛主城区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3+1”格局,即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城阳区纳入主城区范围。至此,青岛主城区扩容至五区。
毫无疑问,主城区是青岛的根与魂,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也是青岛赢得未来的根本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青岛主城区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
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发展,强化总部商务、金融贸易、创新创意、时尚消费、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提升人口集聚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优化城市中心体系,打造新时代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主城区。
市南区:“精耕细作”,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区
作为青岛的核心区域,市南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资源要素富集。“十三五”时期,市南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000亿、1100亿、1200亿三个台阶,2020年达1272.32亿元,排名全市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万元。
市南区的特色很鲜明,优势很明显。比如,区位优势明显,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备,服务经济尤其是金融业发达。但同时矛盾和困难依然较多,比如发展空间局促,总部经济集聚优势有所下滑,主导产业有所弱化,产业结构和能级需进一步提升,城区品质与国际大都市客厅的目标还存在差距。
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用发展来解决。“十四五”期间,市南的主要任务就是着力转换发展动能,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城区品质。市南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区,打造转型发展先行区、时尚特质引领区、美好生活典范区、现代治理标杆区。
市北区:“重塑格局”,打造胶州湾东岸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新增长极
市北区作为青岛的老城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十三五”时期,市北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700亿、800亿、900亿台阶,2020年达到962.18亿元,在青岛排名第6位,整体处于中游水平。
作为青岛老城区,市北区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城市经济产出能力有待提高,传统产业活力下降,尤其是在老企业搬迁“腾笼”后,亟待“换鸟”,城市空间利用效益有待增强,城区开发规模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原本港口和工业是市北区的优势,但随着港口的西移和老企业外迁,这两大优势正在减弱。
但同时,邮轮母港和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为市北重塑产业发展格局和空间格局提供了绝佳时机。
“十四五”期间,市北区想要有所作为,关键是解决好新产业、新动能的培育问题。市北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聚焦聚力打造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青岛科技创新先行区、青岛老城焕新地标示范区、美丽青岛实践样板区。
李沧区:“腾笼换鸟”,提升宜业宜居宜身宜心品质
李沧区是青岛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岛的老工业区,为成就青岛“上青天”的辉煌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三五”时期,李沧区生产总值连跨400亿元、500亿元台阶,2020年GDP达到545.9亿元。
在“腾笼换鸟”过程中,随着青钢、青岛碱业等一众骨干企业的外迁,让这个工业老区一下子没了“主心骨”,一度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风险。目前,李沧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不到20%,未形成产业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
“阵痛”之后是新生。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这是李沧区的唯一出路,绝不能回头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李沧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聚焦提升开放创新能级、壮大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加快数字化发展“四大任务”,一体化实施基因改造、平台打造、管道塑造、生态营造、幸福创造“五大工程”,培育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在提升宜业宜居宜身宜心品质上打造标杆,推动现代化国际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崂山区:“南提北进”,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
朝气蓬勃、勇往直前、成长迅速,崂山区被称为青岛“最像深圳的区”。先通过一组数据看崂山区的“成长性”——
“十三五”五年间,崂山区GDP增幅高达72.12%,增幅居全市第一位,达到886.42亿元,全市排名上升至第7位;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61.8亿元,多年稳居全省第二;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超过1000家,大型法人金融机构18家、约占全市的80%,基金实缴管理规模713亿元、约占全市7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6家企业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数量居全省首位。
相较于其他主城区,崂山区主要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环境、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崂山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南提北进、再次创业”发展战略,向北突破中韩、北宅、王哥庄发展层级,向南提升金家岭、沙子口发展品质,全力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
城阳区:“二次创业”,建设更具主城发展承载功能的青岛中央活力区
城阳区以工业立区,是吃“开放饭”成长壮大起来的新兴区域。2020年,城阳区GDP达1209.63亿元,居青岛市第五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9亿元,居山东省第4位。
城阳区空间结构布局示意图
这些年,城阳区传统发展模式累积的问题矛盾日益凸显:“十三五”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面大量广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较短,布局分散,规模不大,高附加值产业较少,传统动能逐渐减弱,新动能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城阳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增量扩能为主向提升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全面推进“主城”时代再创业、再出发、再提升,全面建设更具主城发展承载功能的青岛中央活力区。
02
黄岛、即墨、胶州三大主城片区,
做大做强
随着开发建设空间的向外扩张、产业的溢出与梯次转移,青岛其他区域凭借“后发效应”,实现了高速增长,在青岛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愈发重要。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聚湾强心、主辅联动,打造与主城区协调发展的黄岛(西海岸新区)、即墨、胶州三大主城片区。
西海岸新区:“大块头有大担当”,全力担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要承载区
西海岸新区无疑是名副其实的“青岛第一区”。获批设立七年来,西海岸新区一直在国家级新区中保持前三,位列2021年百强区第第四位。2020年,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21.7亿元,占青岛市总量的三成,对青岛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对城市的总体增长贡献度排名全国百强区第二名。
西海岸新区功能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西海岸新区战略机遇叠加,形势一片大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革创新策源能力不强、工业支柱地位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等。
西海岸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瞄准一个目标定位、实施四大国家战略、建设四大新区、擦靓四张名片”的总体思路,促进“一核引领、三点布局、陆海统筹、智变融合”产业规划和“三山九水”城市格局相得益彰,全力担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要承载区。
即墨区:“蓝色引领”,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
即墨,是青岛地域文明的摇篮,名副其实的“千年商都”。2017年,在全国百强县榜单中,最后一次以县域参与角逐的即墨,位居第7,被誉为江北第一县。2017年撤市设区后,即墨区迎来新一轮大发展。2020年,即墨区GDP达到1278.36亿元,仅次于西海岸新区,位列青岛第二位。
即墨区在海洋科研海洋产业、商贸流通、工业互联网、汽车产业等领域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但同时,即墨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紧要历史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制约即墨高质量发展的困难、瓶颈依然较多。
即墨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突出蓝色引领,强化枢纽赋能,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
胶州市:“插上双翼”,打造青岛更高水平开放的强劲引擎
胶州有“金”胶州之美誉。这几年,胶州市面临重大机遇:中央赋予青岛建设的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就位于胶州。胶州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机遇是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转场运营。2020年,胶州市GDP达到1225.86亿元,位列青岛第四位,位列2021中国百强县第15位。
胶州城市功能空间优化示意图
胶州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和问题,比如传统产业能级低、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效果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不足,空间结构亟待优化,产业集聚度不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薄弱,等等。
胶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突出开放门户、物流枢纽、城市客厅、活力新区四大核心功能,壮大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品质,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中高速、城市建设迈上超高层,把胶州打造成为北方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杆城市和现代化开放中等城市,打造青岛更高水平开放的强劲引擎。
03
平度、莱西,亟需补短板,提能级
“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县域经济既是现阶段青岛发展的一个短板,也是青岛进一步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青岛要实现南北、城乡均衡发展,平度、莱西是突破口。
从2019年起,青岛发起突破平度莱西攻势,聚焦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四场硬仗,以“双招双引”为核心,以高质量投资为引擎,推动平度莱西奋起直追。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化突破平度莱西攻势,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放大提升在青岛都市圈和胶东经济圈发展能级。
平度:“四化融合”,打造青岛辐射带动半岛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众多的县级市,平度也是青岛最大的难点所在、潜力所在。2020年,平度市GDP为715.69亿元,位列青岛市第8位,位列2021百强县第55位。
平度市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目前,平度的短板依然突出,传统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经济体量排名靠后,核心竞争力不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人口呈现净流出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等等。
平度市城乡布局示意图
平度市作为青岛北部最大的腹地,区位优越、底蕴深厚、潜力巨大。
未来5—15年是平度战略位势提升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交汇期。平度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能级,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平度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的区位优势,打造青烟潍城市群会客厅和青岛辐射带动半岛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平度市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莱西:“城乡融合”,打造胶东半岛次中心城市
莱西素有“青岛后花园”之称。“十三五”期间,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全力推进“突破莱西攻势”,莱西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大市的转型发展。2020年GDP为551.87亿元,位列青岛第9位,位列2021中国百强县第69位。
莱西市国土空间发展总体格局
但目前,制约莱西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和矛盾依然较多,比如,经济规模整体偏小,占青岛市GDP比重不足5%,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较高,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城市功能属性薄弱,城市现代化进程缓慢,人口外迁现象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等。
莱西市新型城乡体系
莱西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胶东半岛次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以及作为青岛“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空间功能定位,重点提升以交通枢纽、产业发展、生态涵养、资源流转、开放协同、服务配置等为核心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半岛城市产业布局、发展空间纵深、开放能级提升、品质生活打造。
10个区市,好比青岛的10根手指头,攥指成拳,青岛就会更有力量。透过10个区市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我们看到了瑰丽的青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