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避雷针型号】入伍28年,与扳手焊枪打交道的一级军士长如何点满科技技能?

资料来源:中国军事网作者:翁军、杨思聪

“实验,失败,再次实验,再次失败.直到成功为止!”11月初,晚上,江城武汉寒气逼人,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技术保障队驯兽师、一级上士唐冰粉笔写19大精神说教大纲时,心里好像着火了,他搓着手写道:

前不久,一段研制某移动车棚的经历,让他对十九大报告中“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等有关表述感触颇深。

舞台也许有大小,但战斗力提升不分高低

“别小瞧这个移动车棚,它的科技含量可一点不低。”那天,技术保障队的车间内,焊花飞溅,移动车棚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手持焊枪的,正是唐冰。

为了研制这个“大家伙”,唐冰和几名官兵下了不少功夫:找来力学、材料学等资料大量查阅;对材料的选用几经斟酌;在关键部位设计上反复试验……

“让车棚‘动起来’,节省下来的人力,就能投入到其他战斗岗位,这不就是战斗力吗?”聊起这段经历,唐冰一脸兴奋。

今年是唐冰入伍的第28个年头,他的工作大都和扳手、焊枪、车床等打交道。在一般人看来,这和“科技”这个高大上的词汇并不沾边,但唐冰不这么认为。

在某次执行演习任务时,由于野外天气炎热,油机长时间负载运转后,经常因温度过高“趴窝”,每次抢修,都累得油机技师满头大汗。此时,有人向唐冰提议,你动手能力比我们强,能不能帮忙制作一个油机自动报警装置?

“这里面恐怕科技含量也不少!”唐冰虽然应承下来,但心里却没底,“隔行如隔山啊!”

不管怎么样,既然答应了,就得努力去试一试,唐冰老老实实先当“小学生”,向油机技师虚心请教工作原理,并利用夜间等油机工作暂歇期,反复拆装试验。

凭着手里的一把焊枪与刻苦钻研,在油机技师的帮助下,他们合力研发“油机状态自动监测及报警、保护系统”,大大降低了油机故障率。这套系统也被战友打趣:为油机打了个“补丁”。

“舞台也许有大小,但战斗力提升不分高低。”在基层的舞台上,唐冰一次次用“小发明”“小创造”,让科技之光闪耀强军征程。

一次执行某野外演练任务时,某型雷达天线底座突发故障,如不及时修复,雷达天线将会损坏,甚至报废,现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唐冰和几名同志接到命令后,扛起工具直奔现场。拆解底盘,直接焊接故障点是最保险的选择。但时间不等人,演练即将开始,如何在“黑箱”里精准操作,确保故障点又好又快修复?

短暂的观察过后,唐冰从工具袋找出了一个“小发明”——某型改装过的测量表。很快,他们判断出了故障点部位,几人分头行动,磨砂纸快速打磨,焊枪娴熟焊接……几经调试,问题迎刃而解。

个人钻研专业理论知识。 高义文摄

不怕反复失败,不怕推倒重来

通往战斗力提升的路,绝没有一蹴而就。这是唐冰根据多年来的工作总结出的一句话。

一次,技术保障队接到某型雷达架装任务。当时的雷达方舱装卸,需要多人同时手摇升降机构来升降方舱,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方舱倾覆。

“如果能变成自动升降该多好。”战友的无心之语,被细心的唐冰听进了心里。虽然这个改进对科技含量要求很高,但短暂的思索后,他还是向战友们表达了自己想试着做点什么的想法。

“我们一块干!”几名战友顿时也来了兴趣。很快,第一个方案出炉了:多人同时用手持电动扳手驱动升降机构。然而,经讨论,大家发现方舱倾倒的危险依然存在。

“必须通过一个驱动实现多个方位的同时起降。”

新一轮的研究又开始了,“用一个大功率电机通过链条带动升降机构……”第二次,唐冰做足了理论准备,还设计制作出了样机,但试验结果却依然不理想。

“再试试!”唐冰没有轻易服输:能不能直接用电机齿轮代替链条?唐冰拆开升降机构,仔细研究内部齿轮结构。经过上百次的试验,他终于解决了技术难题,实现了战士们期待的“自动升降”。后来,某项与此有关的某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其实都离成功更进了一步。

一次,唐冰随工作组下队参加某站雷达年维护,一块电路板几次维修后,检测装置仍亮“红灯”。“也许是报废了。”换做其他人可能会这么想。但唐冰来了劲,他将一块新电路板换上后,把旧电路板带回了队里,像“过筛子”一样,一条电路、一条电路地检测研究。

一天,两天,经过近一周的实验,摸排了上万条线路后,他终于将这块电路板修复如初,并将它寄回了连队。

“科技有时是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打开通往战斗力的大门。”因而面对旁人眼中的细活难活、苦活重活,唐冰甘之如饴。

检修装备。 高义文摄

走别人走过的路,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2013年,某站雷达天线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异响,厂家技术员专程到连队维修了2次。他们认为是电机内部出现故障,却始终无法找到症结所在。

当时,唐冰也在现场,提出了与厂家技术员不同的诊断意见。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耐下性子,在阵地守了2个多小时察看雷达运转,终于找到了故障部位。焊花飞溅,当厂家技术人员看到拆除下的部件后,心有余悸地说:“多亏了唐冰,否则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为啥他能这么牛?唐冰解释道,如今,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很快就会被淘汰。类似的案例,他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到了现场,结合实际综合判断,他才大胆据理力争,并用事实验证了自己的观点。

路都是别人走过的路,但能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取决于目光聚焦在哪里。

一次,唐冰所在的制配班接到为某站架设避雷针的任务。那时已经是10月份,该站地势较高,天气已经转冷,有些日子还雨雾交加,为完成这项高空作业增加了难度。

唐冰考虑到架设工作难度较大,他便自己背着焊枪,稳稳地爬上避雷针,前前后后操作了近2个小时。

架设完毕后,唐冰却发现,该站所处地域为为雷雨天气多发地带,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延长避雷针的寿命?

唐冰带着这个问题回到了队里,在之后完成类似的架设任务时,唐冰和几名官兵对多个雷达站的地形资料进行了收集,对类似的需求进行了梳理,很快把目光聚焦到改进避雷针上。

为了收集一手数据资料,他常盼着刮风下雨,还希望多打几个雷;为了加快进度,他彻夜奋战比对现有不同避雷针型号,同时展开多项改进工作;为了进行有效实验,他常到雷达站蹲点,一蹲就是个把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今,他一共改良出4种不同类型的避雷针,大大延长了5个雷达站的避雷针寿命,为单位节省了大笔保养维修费用。

干的是不起眼的活,却满含科技含量。入伍28年来,唐冰先后参加架设、撤收、送装以及机械加工、制配等重大技术活动近200余次,设计制作的安全防撞栏、钢构车棚等,累计为旅节省经费百万余元;他出色帮带出15名技术干部和48名士兵,使他们都成为技术能手。

“给他一根科技杠杆,他就能撬动基层战斗力。”唐冰的徒弟单凯这样评价他。

担负某比武竞赛保障任务。 高义文摄

手把手教带徒弟。 高义文摄

为身边战友宣讲十九大精神。 高义文摄

为身边战友讲解专业知识。 高义文摄

装备架撤。 高义文摄

演习间隙。 高义文摄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避雷针型号”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