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黄蛉】11年前的“甲骨文考生”黄蛉,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后,发展如何?

施杰迪[谢谢] [谢谢] [谢谢]今天笔者讲了天才少年的故事。

一篇被网友称为“2009年最牛高考作文”的帖子在网上引来轩然大波,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的考生黄蛉没有想到,他用甲骨文写的高考作文竟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真是一鸣惊人!

甲骨文作文

这名学子就是2009年的一位四川高考考生黄蛉。2009年6月17日,一篇有关高考阅卷的帖子在网络上爆红。帖子的内容是四川高考阅卷组的专家在批阅高考作文时,意外读到了一篇奇文,全文竟是以甲骨文写就。甲骨文是我国的古老文字,据可靠资料记载,可追溯到3600多年前,主要记录了商周的文化历史。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文化开始为人们所淡忘。而甲骨文重新被后世发现,也是在1899年的清末时期。而在不久之后,新中国成立,“二简字”方案的推行,再一次让甲骨文与世人失去会晤机会。所以,在高考学子中,竟有人以罕见的甲骨文写作,这也让阅卷老师们眼前一亮。因为高考的试卷规定中,并没有禁止以甲骨文写作的规定。所以,以往的标准已经不适用于评定这篇文章。

甲骨文

阅卷老师只好把试卷的状况反映给了阅卷组组长,上报给质检组。不过,考虑到阅卷老师不是甲骨文专家,难以评定这篇作文。最后,阅卷组邀请了四川大学的一位古文专家进行评定,众人这才得知这篇作文的内容。

就读大学

而写出这篇奇文的高考生黄蛉,也因此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根据记者的采访得知,他之所以写作甲骨文,是在复读期间结识了对甲骨文有着同样爱好的老师蒲体超。跟随老师的指导,他积累了一定的古文字知识,掌握了七八百个甲骨文字(而当时被解读的甲骨文不足千数)。考虑到自己是复读生,加之学习成绩平平,想要顺利通过千军万马竞争的独木桥,或许另辟蹊径的可能性更大。毕竟之前,也有过复旦大学刘钊教授,曾经破格录取了三轮车夫的前例。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黄蛉的作文只得到了6分的成绩,总分只有428分,不仅没有另辟蹊径成功,反而弄巧成拙。原本黄蛉以为自己还是下了一步错棋,却没想到,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向黄蛉抛出了橄榄枝。但是黄蛉最终也没有选择天府学院,原因是他想继续研究古文字,而天府学院没有开设相关专业。

黄蛉

传奇演变

两年之后,黄蛉被破格转到四川大学本部学习,由川大历史文化学院返聘教授何崝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学,可是没过多久,何崝教授就向学院递交了辞呈,并表示:“我不会再教他了。消息曝出后,黄蛉与他的“甲骨文作文”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有人不禁发出疑问:“这位‘古文才子’究竟是真奇才还是伪文学?”

真相到底为何?他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何崝教授

真相

1989年出生的黄蛉在四川绵阳盐亭长大,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了深圳打工。因此,黄蛉从小就养成了独行的性格。“他经常在教室里练习打禅,”黄蛉的一位同桌经过采访说道。

黄蛉一个不善表达、个性十足的人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就读时成绩并不是很优秀。200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黄蛉没有考上本科而复读,也就是高四这一年,他遇到了一位改变自己命运的老师——蒲体超。蒲体超是黄蛉复读班的语文老师,两人从此刻才开始认识。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微妙感觉,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古文字。很快两人便因此成了好朋友。

黄蛉是从高二开始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但真正喜欢上甲骨文是由蒲体超影响的。“蒲老师会将甲骨文的演变过程带入到文言虚词中,既形象又有趣。”黄蛉这样对记者说。

在上课之余,黄蛉经常会找蒲体超共同研究甲骨文。而蒲体超在向黄蛉讲述这些东西的时候,黄蛉也总会听得“如痴如醉”。就在这样的熏陶下,黄蛉对于甲骨文的热爱近乎到了痴狂的地步。据悉,09年之前甲骨文只有一千多字,而黄蛉已经能熟练掌握七八百字。可想而知,他背地里下了多少功夫。

当然他也有不会写的字,遇到这种情况时他就会自己“创造”。同学们渐渐得知他有这个特长之后,都对其大肆称赞。每每这时,黄蛉都会表现出极度优越的得意感。

据黄蛉后来描述,高考时,他先写的作文,花了90分钟,占了整个语文科目考试的大半时间,起初想写微型小说和散文,体裁有优势,容易拿高分,但考虑到有些字用甲骨文写不出来,就放弃了,写议论文要容易点。

而黄蛉之所以会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原因,他是这样解释的:“原因有三:其一,出于本身对甲骨文非常敏感和热爱,所以就想着在高考作文中“一展才华”;其二,因为有些阅卷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是看一下开头和结尾,整体内容不会细看,为了得到阅卷老师的关注,才会“另辟蹊径”;其三,怕作文不出彩,才选择了这个冒险的做法。”

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他没有说,“黄蛉一直的意愿就是考上一所上海的大学,最喜欢复旦大学。”蒲体超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这样写到。

其实,黄蛉喜欢复旦大学的原因是源于刘钊教授,因为他早就知道刘钊教授破格录取了一名在三轮车上研究甲骨文,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因此,黄蛉用甲骨文写作可能是“蓄谋已久”。

刘钊教授

结局

原来,何崝教授之所以会如此的生气,是因为黄蛉在接受采访时“信口开河”。“我教他的是先秦文献以及古文字方面的东西,他竟然说自己会读《文心雕龙》,这是在吹捧自己。”何崝教授有些失望地说。

针对黄蛉这一行为,何崝教授表示“浮夸,靠不住”,并且黄蛉在这两年的精心培养下,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水平并不如意,在甲骨文方面也没有太大的造诣。何教授在辞职之后,黄蛉也意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至于今后如何发展,黄蛉表示“可能会往研究生方面发展”。

黄蛉的求学经历传开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此事,有人羡慕,有人眼红,也有人期待同样的机遇。而关于黄蛉“破格录取”是一件好事吗?社会各界有话说....

《三字经》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相传经过此事,黄蛉的学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治学也更加的严谨。相信在媒体的关注之外,黄蛉能更加沉下心来,专心治学,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真正成为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者。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