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一般全身检查多少钱】疑似恶性肿瘤,医生给我开了又贵又多的检查,到底有什么用?

所有肿瘤患者和家属在确诊和治疗的路上必须经过的是眼花缭乱的各种检查。

原本你以为最贵也就是拍个CT,没想到还有上万元的检查项目等待支付。面对这些检查,多数肿瘤患者都会产生疑惑,医生给我开了这么多检查,到底它们都有什么用?是否全都有必要?百元的检查项目和千元的检查项目之间到底又有什么区别?

为了解答这些疑惑,@良医汇患者指南 公众号特推出系列科普文,我们将按五个大类依次为大家介绍肿瘤诊断的方法和相应的检查项目,本文为该系列的第一篇:影像学篇。

大家去医院看病,小到拔牙、治疗月经不调,大到肿瘤摘除,医生总是离不了一句话“你先去拍个片子看看”。

这个片子有时是B超,有时是X光,有时是CT,有时是核磁共振,有时候又是些我们没有听过名字的……但其实“拍个片子”四个字已经简明扼要的点出了影像学检查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造影成像,让病变能够被看见并证实。

需要拍片子的检查很多,但分门别类逃不过以下这些——超声诊断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磁共振科。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每个科室的特点和“当家花旦”。

一、“光与影” 的放射科

放射科有很多热门项目,最大众的就是X片和CT。

X光片

拍X光片是大家日常用得最多的一种检查手段。很多人脑补自己有透视眼,脑补的就是X光视角。它是一个大的门类,胸片、CR、钼靶等等都是属于X光片大家族。

它之所以能成像要分3步走:

① X射线有一定的穿透力,但又不能100%穿透人体。

② 当X光穿透人体时,因为人体组织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所以X线经过时被吸收的量不同,导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

③ 成像时,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我们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肿瘤等软组织区分开来。

X光片是一种“平片”。医生看片的过程就像是夏日你撑着一把伞出门,你低头看着伞的影子,发现影子上有些小光斑、阴影,所以你知道伞哪个地方的防晒涂层破了,哪个地方沾了污渍。

PS:

X射线除了单纯的“平面摄影”,我们还可以叠加buff,比方说配合“上色”——平片+血管造影。我们经常用到的消化道 “钡餐”检查就是其中之一。

钡的原子序数高,不易被X线穿透,所以当我们喝下用于造影的医用硫酸钡后它就会在胃肠道内与周围器官形成明显对比。通过钡餐,医生可以从不同体位角度下观察胃十二指肠各部的形状、轮廓、位置、大小、蠕动及幽门开放情况等等。不论是卡了鱼刺还是长了肿瘤都能被轻易发现。

CT :

CT的本质还是X光。它利用X射线的方式与前面基本一致。但CT结合和了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让X光可以“分层看”。

如果说X光是前后重叠的一个图像,而CT是利用计算机重建原理得出的一个一个断层的图像,更大程度的减少了前后重叠的影响。

如果X光是给一整个面包拍片的话,CT就是给面包切成一个个小薄片来拍片。X光偏向2D,而CT则努力还原出3D。因此CT也更有利于的显示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的区别。

PS:

CT也能叠加buff,配合“上色”变为增强CT——原理与钡餐相似,医生经静脉给予造影剂后再进行CT扫描,可以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大,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

二、“听声辨位”的超声诊断科

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超声诊断仪的许多类型,如A型、B型、M型、扇形和多普勒超声型等等,其原理大多类似就是就像蝙蝠、海豚一样的“听声辨位”。其中B型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和简便的一种。这也就是我们超声诊断科的“扛把子”——B超。

B超:

它是一种超声波诊断的方式,B超的仪器发出极高频率的超声波,当超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回声(反射波)。我们就可以根据回声的强弱、延迟时间等细节描摹出比较清晰的人体内脏各器官的各种切面图形。

三、“沉迷于各种试剂”的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检查的本质是通过各种示踪剂观察人体相应器官的浓聚情况。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扫描,骨扫描(SPECT)是核医学科最常见的检查。

PET-CT:

PET-CT就是示踪剂+CT。PET-CT最常用于癌症筛查。在做这项检查时,医生会向我们体内注入少量放射性物质充当示踪剂。它们会被体内能量代谢较高的器官和组织所吸收。因为癌组织较正常细胞代谢更活跃,吸收的示踪剂也更多。所以我们通过CT扫描时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肿瘤分布。

如果想通俗一点理解,那PET-CT成片就是CT加强了“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的锐化结果。不过,普通患者提到PET-CT的第一反应也许还是为其高昂的费用咋舌,根据上海市现行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表,一次PET-CT全身检查的费用为7000元(各地标准不同,价格仅供参考),且未入医保完全自费,这也的确会让一些患者望而止步。

SPECT:

SPECT(骨扫描)也是利用示踪剂观察骨组织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静脉注入示踪剂,可以让示踪剂在骨的某些区域浓聚,再被一个特殊的摄像机检测到。

一般说来,正常骨组织影像会呈灰色,而有损伤的区域示踪剂聚集则会成黑色,因此非常好辨认骨伤、癌浸润。

四、“喜欢摇一摇”的磁共振科

一个袋子里装得是薯片还是花生米?装了多少?不用看,我们摇一摇就知道了。

还有很多玩具盲盒,如果我们仔细摇一摇,通过振幅与碰撞你能明确感受到盲盒里娃娃形状、材质上细微的差别,从而进行判断。磁共振科就是一个将“摇一摇”发挥到极致的科室。

MRI(磁共振成像):

当我们躺入核磁共振的设备中时,我们就是个“盲盒”。

核磁共振机有较强大的磁场,会用磁力去反复摇动我们体内的“氢离子”,收集不同离子的磁共振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就能成像。这么说虽然通俗,但其原理还是非常先进的。

核磁图像上也可以看到癌症的部位、大小,以及是否已经转移、转移部位。如果说上面X光、CT等些检查都是2D,或是努力还原3D,那核磁共振则是完全3D的一项技术。它能任意平面和三维成像,能为检查提供更多细节。

那么,上面的这些检查手段,一般都用于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看什么病呢?

超声:心脏、甲状腺、腹部、盆腔(子宫及其附件)、泌尿系统、乳腺、部分血管疾病(比如动脉瘤)等。

X线:外伤、双肺、骨肿瘤、骨折。

CT:头外伤、椎间盘、双肺、骨骼病变(骨肿瘤或骨折)、腹部(肝脏、消化系

统、泌尿系统)、冠状动脉、鼻咽部、大血管的血管成像。

PET-CT、SPECT:全身

MRI: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上腹部(肝脏、胰腺)、乳腺、前列腺、子宫、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椎间盘、肩袖损伤、鼻咽部。

在这些片子中,X线便宜,CT价格居中,PET-CT、MRI价格高最高。但是它们各有优缺点,其检查的适应症不同,不能互相取代。我们只有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才是最“划算”的方法。

拍各种片的辐射危害有多大?会对我的健康构成威胁吗?

B超、MRI : 没有辐射

X线:辐射较小

CT、SPECT:有辐射

PET-CT及增强CT:辐射较大

以普通CT为例,一般来说,放射线在身体存留的时间为1-2个月,成年人一年内做4-6次CT,每次检查间隔2个月左右是安全的。

如果出于疾病诊疗需要,要经常做CT检查,那么必须要定期进行生化检查,尤其是血常规,及时发现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纠正治疗。

最后,我们想强调的是各个检查方法都有交叉的部分。成百上千种疾病需要用不同的检查方法交替使用,才能更准确地诊断病情。医生通常是综合考量了临床症状与患者情况来优选最适合患者的检查方法,如有疑问和顾虑,可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勿要自作主张减去某些检查项目,导致诊断延误、病情加剧。

关于检查,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本系列的下一篇科普文为内镜篇,欢迎持续关注。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