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马东蛇】抗疫情期间,宅家上网也能游逛“贺州市博物馆”(青铜器篇1)

青铜器是用红色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象征着人类文明进入青铜器。

贺州出土的青铜器最早期为商青铜戈,而西周、春秋战国至各个时期的青铜器也陆续被发现。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贺州青铜文明不仅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相邻地区的影响,使其既具备岭南的本土地方特色,还兼具滇、楚与中原风格。

秦汉以前贺州为南方百越部族中古苍梧越族的领地。到尧舜时期,古苍梧越族已发展成南方百越中的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主要分布在贺州北部的富川、和八步区的桂岭、开山一线。这时期,他们一方面与北方交往,萧贺古道的雏形也开始出现,考古发现,古道沿线不时不时有史前至先秦时期文物的出土。另一方面,他们也经常与北方政治集团发生对峙,如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一历史事件,就是苍梧越与北舜集团的零陵部属相互对峙的结果。这其中的 “苍梧之野” 指的也就是位于今贺州北部与湖南交界处苍梧古国的旷野。近年来,据考古发现,沙田河流域所出土的大量东周时期的文物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今平桂沙田一带已成为古苍梧越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后来西汉武帝在贺州一带设苍梧郡就是在古苍梧越的基础上建立的。1991年,在贺州市沙田镇龙中村红硃岩山西南半山坡的岩洞墓内,出土了33件珍贵文物,其中青铜器18件,有鼎、麒麟尊、铜鼓、铜罍、盉、钺、箕形器、车马器和叉形器等。1996年,在贺州市沙田镇马东村发现并挖掘了一座周代刀形墓。刀形墓多见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小型墓。此嘉出土8件楚式青铜器,包括鼎、罍、甬钟、斧、剑、矛、镞、钺,剑为人面纹短剑。2001年,广西文物队在沙田河流域随机试掘了两座东周墓,出土了青铜鼎、剑、矛、镞等器物。另外,还在沙田镇芳林村附近发现一个战国时期的城喾营盘。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遣五路大军征岭南,《淮南子.人间训》其中一军“守九疑之塞”就是从九疑沿萌诸岭峡谷各要塞经贺州向南推进,平岭南后,贺州属秦岭南三郡中的南海郡。秦末陈胜吴广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动摇了秦的统治,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自此到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南粤之前,贺州都属南越国。为了加强对岭南各地的统治以阻止中原汉王朝的军队南下,南越国在其统治九十三年期间,还在其辖区内分设了诸多王国。其中贺州地当萌渚岭谷地要塞,是阻挡汉军沿潇贺古道南下的必争之地。为笼络贺州并将贺州建设成为南粤藩篱,南越国在贺州也设立了一个王国,其王城就在今贺州的铺门镇河东村的高寨。1980年贺县铺门镇野勒村出土大量的青铜兵器,包括矛、斧、剑、镞、钺和一些陶器、玉器,印章王侯贵族用器等。据考古发现,贺州铺门镇也是密集的青铜器分布区,但铺门出土的主要是战国晚期青铜器,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看,它和沙田青铜文化区都不属于同一等级,沙田青铜文化区的文物等级较高,铺门青铜文化区表明战国晚期贺州政治重心南移及贺州青铜开始走向衰落。贺州青铜发展史是战争和政权变更史的集中反映。

1,周代青铜甬钟

周代青铜甬钟,1996年出土于贺州市八步区沙田镇马东村龙婆岭,马东小学围墙的东北隅的M2中,该为刀字形竖穴土坑墓,长4米、宽19米。墓道位于墓室南端东侧号长1.1米、宽0.9米。随葬品共七件,全部都是青铜器,包括青锅員青铜甬钟、矛、剑、镞、锛各1件。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据发表于《考古》2001年第11期《广西贺州市马东村周代嘉葬介绍:甬钟,长腔封衡有旋有干阔鼓式。空甬封衡、共鸣箱为扁凸体似上下覆瓦结构,枚的地位下延甚大,共36枚。枚呈凸字形,上小下大,钲部纹饰不清,纂部饰窃曲纹,鼓面素纹,通高30.2厘米、甬长97厘米、铣长20.8厘米、舞广9.2厘米、舞修12.6厘米、鼓间11.3厘米、铣间16.2厘米、枚长18厘米、壁厚0.6厘米。重2.7公斤。

周代青铜甬钟

2,周代青铜罍

周代青铜罍,1996年出土于贺州市八步区沙田镇(现划人平理区)马东村龙婆岭,马东小学围墙的东北隅的M1中。现珍贺州市博物馆。据发表于《考古》2001年第11期《广西贺州市马东村周代墓介绍:器,1件,敞口,方唇,短束颈,广肩,收腹,凸底,起外伤,两侧饰兽首耳衔环,前下腹置善首提手。捉手上部浮雕水牛头像,两角内弯,角端尖锐,双眼圆凸,一高一低,牛鼻以下呈象鼻状,并内弯附于下腹壁部。颈部饰凸弦纹两周,肩部也饰凸弦纹,两凸弦纹之间饰6个圆涡纹。高32.2厘米、口径16.4厘米、腹径25.1厘米、底径17.9厘米。

周代青铜罍

3,战国青铜鼎

战国青铜鼎,1996年出土于贺州市八步区沙田镇马东村龙婆岭,马东小学围墙的东北隅的M2中,与青铜甬钟、矛、剑、镞、锛等同出一墓。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据发表于《考古》2001年第11期《广西贺州市马东村周代墓葬》介绍:鼎,1件。立耳微外侈,侈口,束颈,鼓腹下垂,圜底。三瓦形足(略作蹄形)。素面。高19.2厘米、口径16.2厘米、腹径14厘米、耳高4.1厘米、足高8厘米、腹深7.1厘米。

战国青铜鼎

4,战国青铜钺

周代青铜钺,1996年出土于贺州市八步区沙田镇马东村龙婆岭,马东小学围墙的东北隅的M2中,与青铜鼎、青铜甬钟、矛、剑、镞等同出在座墓中。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据发表于《考古》2001年第111期《广西贺州市马东村周代墓葬》介绍钺,1件,整体呈“风”字形,方銎,孤刃。高7.6、刃宽6厘米、銎长3.9厘米、銎宽1.9厘米。

战国青铜钺

5,春秋时期麒麟尊

春秋时期麒麟尊,国家一级文物,1991年7月贺州市沙田镇龙中村出土,现珍藏贺州市博物馆。器物通长50厘米,通宽23.5厘米,通高53.7厘米,重21.5公斤。其外形似麒麟,唇启齿露,双目凸睛,眉面上有竖立的寿花一道。双耳直立,角呈圆柱形,饰蝉纹,角内侧有棱角,形状类似于长颈鹿。鼻梁和鼻孔用卷云纹、涡纹勾出,形体粗壮,肚腹滚圆,背部开有圆形口,带盖,有环耳套链与颈背的环钮相连。盖面浮雕盘蛇,蛇身饰三道鳞纹,居中蛇首昂起形成盖钮。颈部和腹部饰变形夔纹,衬以雷纹地。器尾为一直立攀附的龙,单角龙,圆眼张吻,身饰夔叶形凹鳞纹。内底平,下承以四兽足。足外圆内弧,饰变形夔纹。麒麟尊器物身上刻的夔纹、蝉纹均来自中原,但体形硕大矮壮,盖面浮雕盘蛇及尾部饰龙均属罕见,表现了浓厚的越文化特征,是华夏文化与百越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证。麒麟尊从1991年出土至今,曾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展出,并且到过挪威、法国等十余个欧洲国家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引起巨大反响。2005年,麒麟尊形象被国家邮政局印制在邮票上广泛发行。

春秋时期麒麟尊

来源:贺州市博物馆

转载:贺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修改删除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