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首都哈瓦那。
某个斗狗场里,总会出现一个11岁小男孩的身影。
他瘦瘦小小,在一众壮汉里,显得格格不入。
这孩子可不是来观赛的,他在课余时间来这里,帮忙训养烈犬,赚取生活费补贴家用。
他叫查拉,出生在一个破碎混乱的家庭:
生父不详,母亲是酗酒的瘾君子。
查拉的童年,遍地是争吵和训斥,社工和警察经常轮流找上门,但每次都会碰一鼻子灰,无功而返…
摸爬在最底层,查拉活得像只动物,自幼便学会了不少谋生技能。
除了斗狗场的活儿,他还在天台养了不少鸽子,偶尔还会参与“赌博”…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查拉长成了一个不修边幅的问题少年。
他会在班上,当众对新来的女老师吹“流氓口哨”…
会为好友打抱不平,出手教训言语过界的同学…
会公开调换教室门口的字母,制造“少儿不宜”的词汇…
这些学渣行为,让自顾不暇的母亲,三天两头就得往学校跑。
作为学校里最棘手的孩子,同学惹不起,老师管不起,好像跟他相关的事情,都会变成头号难题…
但,有个人例外。
她叫卡米拉,教龄50年,是查拉就读的学校最有威望的老师。
也只有她看透了查拉,知道这孩子本性不坏,那些浓厚的自我保护色下,其实是一颗稚嫩却又善良真诚的心。
卡米拉在查拉身上,投入了加倍的关怀。
即使查拉是她在执教生涯中,遇到过最难拉回正轨的孩子。
其实,频繁闯祸的查拉,早就是社工的重点关注对象,把他送进再教育学校(教育环境堪忧,类似于少管所),对警察、学校、社工,都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
多亏她护在查拉身前,才没让查拉的生活,因为恶化的读书氛围,变得更加糟糕。
只是,卡米拉突发心脏病,必须短暂告别讲台,居家静养一段时间…
班上新来的代班老师,对这个习惯了卡米拉教育模式的集体来说,显得格格不入…
没了荫护,查拉也被送进了再教育学校…
这部上映于2014年的古巴电影,名叫《飞不起来的童年》,豆瓣评分8.3,是一部聚焦问题少年,探讨教育方式的冷门佳片。
影片中的古巴贫民区,蓝天之下是一片破旧的衰颓景象,烟火气虽浓,但人们只有绷紧弦,才能勉强过活。
紧密如织的电线网,斑驳的墙面,脏乱的街道…都跟旅游风光片中,那个“上帝打翻调色盘”的古巴,相距甚远。
片中,每个角色的形象都被塑造得很鲜明,经得起反复推敲。
比如规则至上的冷冰社工、被卡米拉的专注和坚持感染的代班老师、边界感明显的斗狗场老板、淡漠又心存亏欠的查拉妈妈…细节处理得丝丝入扣,丰盈了影片观感。
尤其是小男主查拉的饰演者,把那种负重长大之下,江湖痞气和善良友爱的冲突感,诠释得十分到位,不失为全片的一大亮点。
正如网友的评论所说:泪与痛交融的一部片子,暗流汹涌的晦暗生活,多的是隐隐渗血的真相。没想到被一个11岁小孩圈粉了,果然演技这种玄乎的东西,离不开天赋的加持。国内小鲜肉的面具化表演,连个孩子都能轻松碾压,是时候卷起来了!
影片中,有这样两个镜头,令乌鸦印象深刻:
一是在天台上,查拉用手拽住鸽子的双脚,鸽子奋力扇动翅膀,却逃脱不了束缚,眼前的蓝天和自由,无法抵达。
二是斗狗场里,查拉训养的那只狗,被另一只更凶猛的狗撕咬得鲜血淋漓,一旁的看客津津有味,丝毫不为一条即将陨落的生命,有任何动容。
这些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赤脚奔跑在玻璃碴里的查拉。
他想冲破束缚,过正常人的生活,有人爱有人疼。
但摆在面前的现实,只有逃不过的窒息感,他就像一个干瘪又腌臜不堪的皮球,踢一脚都怕脏脚…
卡米拉这个灯塔,让越渡瀚海的查拉,有了心的方向。
在身体康复后,她第一时间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得知查拉被送到再教育学校,她不顾反对,把查拉带回了原本就读的学校。
回去的出租车上,二人争吵起来,司机误以为卡米拉是查拉的祖母,劝他要听长辈的话…
查拉在否认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便伸手拉卡米拉的胳膊,请求原谅。
卡米拉躲开手,满面愁容,怔怔望着窗外…
查拉对着司机说,“但我希望她是我的祖母。”
卡米拉不作声,眼睛涨起浅浅的潮水,嘴角挂起一抹笑意…
那个瞬间,无声却有力,胜过千言万语。
但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好惹的狠角色。
面对故意的挑衅,查拉的回应简单且粗暴:骂回去打回去。
查拉犯的错事,一茬接一茬。
比如,接受黑人小孩的“决斗邀请”。
比赛游泳的过程中,黑人小孩差点因体力不支而溺水,警察把查拉揪到学校后,被卡米拉拦下,才没有把事情闹大…
包括此前的打架斗殴、扰乱学校秩序、调戏老师…都因为有卡米拉的存在,才免遭极端性的惩戒。
卡米拉的爱护,让查拉敞开心扉,慢慢改变着…
但闯过的那些祸,都在糟糕家庭背景的烘衬下,让他成为学校内,迫在眉睫要解决的大麻烦。
50多年的浪淘中,教育事业早已成为卡米拉的信念感,她没有也不会抛弃生命里遇到的,每一个迷途中的孩子。
比如,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耶妮,和收入微薄的父亲住在铁轨旁的破旧仓库里,相依为命。
他们是非法移民,在大街上遇到警察都要低头走路。
因为没有合法居留权,耶妮不得不辍学,直到卡米拉帮她完成了学籍注册…
代班老师知道实情后,将耶妮送回了家,也是卡米拉,说服学校,让耶妮重返校园…
卡米拉所推崇的理念,近似儒家文化中的“有教无类”。
她在影片中的这句话,让不少人茅塞顿开,倍感如是:
如果你想要一个少年犯,就像对待少年犯一样对待他吧,而且能培养成少年犯的,才不止查拉一个人呢…
一个教育者的动人心魄,或许都包含在这句话里了。
把查拉推给再教育学校管教这个举动,看似一劳永逸,各方的烦扰都会消失,实则会滋生出更多问题,把查拉推向社会的边缘。
这也是卡米拉的灵魂闪光点,她不单是在教育人,更是在渡人。
也许她参与不到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但她会竭尽所能,给孩子的未来,铺好一条鲜花盛放的平坦大路。
但,即使是“教育”,这种充满人性光辉的事情,也会受限于规则和流程。
卡米拉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不够的,她再有威望,在同学间再受爱戴,规矩面前,她的做法都是越界行为。
她被视为一颗钉子,阻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挑战了“常规”的教育准则,同事们甚至开始找时机,扳倒她,强迫她退休养老…
遗憾的是,他们的确成功了,卡米拉不得不告别热爱的教育事业。
她用老式打字机,磕磕绊绊写了一封长长的辞职信,像“教师葬礼”上的挽歌,又像是给执教生涯的一封情书,她这样写道:
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需要4样东西:家、学校、严厉和爱。但是走出校门,就要面对社会百态,作为一个老师需要知道,外面有什么东西正等着他们。在过去,生活比现在简单多了,我也清楚地知道该给学生们“准备”什么。但是现在,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不要给他们“准备”什么。
前三样,都是容易的事情,唯独“爱”,是每个教育者最难以取舍平衡,最容易忽视的,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教育,不该是呆板的工具,应该是让人通往和善与友爱的一种途径。
而好的教育本身,对教育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何尝不是一个重塑的过程。
卡米拉的最后一课,是上给其他老师的,正如她说的一样:
时间会让你们成为一个好老师,会比我这个直到爬不动楼梯才不得不退休的老女人更优秀…
乌鸦也没想到,在文化差异这么大的情况下,竟从南美的教育理念上,找到了共情点…
相比中文译名《飞不起来的童年》,西语原名更能传达影片的深刻内核:Conducta,对照英文是Behavior(行为)。
在别人眼里,查拉是那个“档案精彩程度远超小说”、“活得像动物”的生活弃子…
耶妮是那个讨厌的“外来者”,没有接受教育的资格…
但在卡米拉眼中,他们只是需要加倍关怀,心胸向阳的孩子。
即便赌上自己毕生热爱的事业,也不会放弃他们其中任何一个…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近几年大热的《何以为家》、《少年的你》、《佛罗里达乐园》…殊途同归,驱散那些问题少年心中阴霾的,无一例外是爱本身的光芒…
《何以为家》 《少年的你》 《佛罗里达乐园》
每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都有一种失败的教育。
我们呼吁参与到孩子成长的教育者们,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温暖,他们可能是父母、亲友、老师…
也希望整个社会,从卡米拉身上学到些什么,帮助那些浑身带刺的问题青年,勾勒一个有更多可能性的未来…
问题少年,因教育的缺憾而起,也应该因教育的光热,而重回正轨。
要知道,就算是三尺冰层,也会在暖春到来之际,慢慢消融成一汪柔波…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