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拔3100 ~ 5100米的高寒草地上,高寒草原带生活着累计数量超过12亿只高原鼠兔,这种长相像兔子一样可爱,身材圆润,小得像老鼠,取名为“草原杀手”,做“草原仙人”的工作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对比”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通常来说体长都在12~19厘米之间、体重大概在170克。虽然名义上属于中等体型生物,可实际上却是中等生物中体型最小的那一拨。
可别看它们身材玲珑、相貌可爱,在那片高原上,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草原杀手”。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住在高原上的牧民们都是非常厌恶高原鼠兔的,因为人们觉得这些啃食草皮的家伙就是草场退化的最大元凶,为此牧民们甚至还大量的在土地上喷洒有毒的农药、试图将它们灭绝。
至于结果,自然是不大理想的,目前高原上那高达12亿只的数量就是最好的证明,农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高原鼠兔的繁殖能力太过强悍;二则是这种物种的生存能力相当不俗。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高原鼠兔的繁殖能力,这种动物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8月,而孕期却仅仅需要短短的30天,这意味着高原鼠兔往往可以在同一年内产下几窝幼崽。通常来说每窝幼崽的数量在3~4只,多的时候甚至能高达6只,以每年两窝、每窝4只的平均数据来计算的话,一只成年雌性高原鼠兔,每年就可以产下8只高原鼠兔。
除了繁殖能力特别强之外,高原鼠兔的生存能力也很强。因为他们体型较小,所以对食物的需求也较少,往往只需要使用一些牧草、豆科植物就可以生存了,倘若不是有着天敌和环境的限制,这种生物很快就可以称霸高原。
每当谈到这种话题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4个字——泛滥成灾,因为某一物种的数量过多,往往会对地方生态平衡产生严重破坏,就更不用说是“鼠兔”这个特殊的物种了,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原上的那沙尔一直高原殊途,非但没有成灾,反而还成为了捍卫高原生态平衡、保证高原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功臣,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得纠正一下大家的观念,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可不在于高原鼠兔,在这一点上,它是给那些牧民的牛羊们背了锅。高原鼠兔由于其体型限制,吃掉的草并不多,所以对于自然生态的威胁并不大。
除此之外,高原鼠兔还利用自己独特的生存机制,与很多其他高原生物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平衡,这里的平衡主要又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居住平衡”和“食物平衡”。
第一个要讲的是居住平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个词叫做“狡兔三窟”,兔子都是喜欢挖洞生活的,而且挖得洞特别多,在这一点上高原鼠兔也不例外。他们在高原上挖出的大量洞穴,本身也是很多其他高原生物的居身之所,我们不妨想一下,在寒冷的秋冬季,很多高原生物都面临着寒潮的侵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入温暖适宜的地下洞穴中休憩,这本身不是一种享受和幸运吗?
第二个要讲的就是食物平衡了,而这里要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高原鼠兔是不冬眠的。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在冬天的时候有非常多的高原生物都找不到食物,时刻都面临着饿死的窘境,而这时候不冬眠的高原鼠兔,就成为了许多大型捕食者的首选,可以说鼠兔是牺牲了自己来挽救了高原上生态的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
而除了那些大型捕食者外,一些中小型肉食动物以及猛禽也都“仰仗”鼠兔过活,而这样一来,属兔对于高原来说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除了上述两点外,高原鼠兔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高原鼠兔在挖洞的时候会大量松软土壤,而这对于植物的萌发与生长是相当有利的,其实这与人们种庄稼前先“松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高原鼠兔挖洞筑窝的行为,本身也利于改善水源、巩固土壤,能够有效地降低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而此举对于我国江河下游区域的洪灾是能够有效起到预防作用的。
也正因如此,所以后来我国高原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哪里有鼠兔,哪里就有丰茂的环境;哪里没有鼠兔,哪里的自然就失去了光彩与活力。”
可以说这句话是对高原鼠兔最大的褒奖,只不过这群终身家族式生活的小家伙们,可能不知晓也不甚在意就是了。高原鼠兔这一物种本身是相当奇特的,尤其是在配偶关系这一方面,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有的是一夫一妻制、有的是一夫多妻制,甚至还有多夫多妻制的存在,这种三类制度并举的情况在其他动物群体中是很少见的,而这也向我们证明了,高原鼠兔本身是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的。
通常来说,这种生物最喜欢将自己的巢穴住在河岸、滩地以及山坡等开阔环境中,这既有利于他们提前察觉“敌袭”,同样还能够为他们的逃生增大几率,所以说这些小家伙们还是很聪明的。在他们的洞穴下,通常还会有一些低矮的植被覆盖,以此来对洞穴进行一定的掩饰,倒是和我们俗话所说的“兔子不吃窝边草”有些同样意味。
不管怎么说,属兔对于高原生态体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他们已经和高原神台彼此融合、乃至于说嵌入其中、成为了最有光彩的一环,所以大家也不必盲目对其心生厌恶,甚至在适当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