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其实是家养的狼,是最早与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动物,几千年来这种关系变得特别密切。
在几千的时间里,狗几乎进化成了主人的思想阅读器,它能对主人最细微的表情或情绪变化做出反应。为什么人类会养狗?虽然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摸不着头脑,但是答案确实十分明明白白的,而且为什么人类会养狗这个问题也已经被当作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了,并且有很多的回答。但是对于现代家庭饲为什么养狗,最合理的一个答案似乎是狗能作为儿童的一个好玩伴并且对于儿童的成长以及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雷曼曾进行了另一项早期的研究,他收集了5000名儿童受访者的数据,来统计儿童们是如何度过玩的时间的,在关于与狗互动的这个小类里面,数据发现了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与狗一起玩耍。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男女孩与狗玩耍的时间都在逐渐下降。
现在人养狗的理由和狗的品种一样多种多样。此外,早期人类捕获和驯化的原始狗作为宠物的动机仍然是一个谜,谁也说不准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祖先会去驯服狗?从这个问题引发各种各样的猜测,从人类需要与狗狗为伴到狗在家庭内的关系理论(这个理论是在捕获并驯服野生动物后偶然形成的)。理解为什么人类的祖先在遥远的过去会养狗,理解促进这种关系(人狗相伴)的动机,存在着巨大的意义。其实现在又很有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喜欢养狗,但是没有一个理论是具有结论性的。接下来简单的说一下三个当代著名的理论,这三个理论探讨了人类驯服狗并且饲养狗的动机。
萨维辛基(Savishinsky)
萨维辛基分析了当代原始人在不同功能和目的层次上对养狗的冲动。他的结论是虽然人类能驯服狗,但这可能只代表着人类驯化动物的一个基础,长期养狗才会带来持久的亲密、联系和人工饲养的可控繁殖。根据他的观察,当被认为是驯养野生动物的主要动机时,养狗的冲动存在几个固有的缺点,
- 原始部落里的狗通常只会饲养很短的一段时间。
- 饲养的狗经常被虐待,营养不良是常见的现象。
- 一旦捕获者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狗也许就会被处死。
萨维辛基认为,尽管原始人类可能为了娱乐或其他各种短期目的而捕捉和限制野生动物,但这种活动几乎不能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对野生动物的这种兴趣先于或导致了原生驯化。他警告说,"宠物饲养"一词应该谨慎地应用于觅食和狩猎社会(原始社会),"宠物饲养"一词也不应该被用来描述原始人类养狗的意义。
塞佩尔(Serpell)
塞佩尔的观点恰好与萨维辛基相反,塞佩尔认为原始部落内的宠物不同程度的被忽视、虐待等会被小孩看见并感受,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小孩会显示出真正的感情来对待宠物(类似于父母照顾小孩)。塞佩尔还指出了饲养狗的两个动机:陪伴以及其他的目的(玩耍、食物等)。在原始部落内饲养狗也与经济问题以及其他实际问题毫无关联,养狗其实就是为了从陪伴中获得简单的快乐以及照顾狗的满足感。
YiFu-Tuan
在《支配与情感:宠物的制造》中,从增强的权力感的角度分析了饲养和驯养狗的冲动。根据Tuan的观点,饲养狗的最终意义与支配和控制自然的更基本的冲动交织在一起,驯养就是根据人类的兴趣和设计来支配、控制和改造动物。虽然最早的驯养动机不能被明确地证明,但是Tuan认为从古代到现代,饲养和繁殖狗的主要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倾向于功能的。这些功能包括狩猎和看守,但也有很多其他用途,从驱赶种植区的鸟类到放牧等。只有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断扩大的分裂,纯粹基于情感和友谊的现代狗饲养观念才能够成型。
随着狗逐渐从实用功能中脱离出来,它们才可以被更多地概念化,狗仅仅用作情感和玩耍的对象。现代狗饲养观念的出现,带来了支配与仁慈、残忍与喜爱、拥有与友谊之间相互冲突的情感。宠物饲养的历史是驯服、训练和饲养所固有的这些冲突所造成的明显的不协调和对立。
故事
下面所引用的吉卜林和伊索的故事,是以一个唯心主义者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服务、保护和发展),但总体上又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色彩。总的来说,这些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驯养心理学视角,揭示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驯养或养狗的利弊,并以此类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它们一起很好地总结了我们与狗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没有回避驯化过程本身固有的残忍和统治的阴影:
女人拿起一块烤羊骨扔给野狗说:"林子里的野狗出来尝尝"。野狗啃咬着骨头,味道比他吃过的任何东西都要鲜美,野狗说:"我的敌人和我敌人的妻子啊,再给我一根吧"。
女人说:"你这野狗,快从林子里出来,白天去帮助我丈夫打猎,晚上帮我们看守山洞,你要吃多少,我就给你多少"。
随即野狗跟着女人进入了山洞,把头靠在女人腿上说:"我的朋友,我朋友的妻子,我会帮助你的丈夫打猎,并且帮你们保护洞穴"。
吉卜林理想化的视觉与伊索寓言《狗与狼》中强调的驯化所带来的失落感和牺牲感形成鲜明对比:
一只瘦骨嶙峋的狼几乎快要饿死了,这时这只狼碰巧遇到了一只路过的看家狗,"啊,我的表弟",狗说:"你这种情况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你不规律的生活很快就会毁了你,你为什么不像我一样努力工作,让他们定期给你食物呢"?
狼说:"那行吧,我不反对你的建议,我只需要个住的地方就行了"。
狗说:"我很容易就能帮你安排好,跟我到我的主人那里去,你可以为我分担工作"。
于是狼和狗一起向镇上走去。在路上,狼注意到狗的脖子上有些地方的毛已经磨掉了,就问这是怎么回事?
"噢,这没什么",狗说,"那只是晚上主人给我戴上锁链把我锁起来的地方,虽然有点摩擦,但很快就能习惯了"。狼说:"这才是真实的情况吗?那么再见了,主人的狗。"
这个故事的寓意:与其做一个肥胖的奴隶,不如饿死。
在伊索看来,失去自由是换取国内安全的最大损失。他的寓言显然是一个拟人化的比喻,也许揭示了更多关于人类妥协和失去文明生存的尊严,而不是关于狗在自然中失去的自主性。
根据D. G. White的观点,狗其实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它与野外生活和家庭生活之间的界限密切相关。这一角色象征性地体现在狗与家庭门槛或门口的普遍联系上。D. G. White指出狗与人类在"白天与黑夜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边界或界限上的努力基本上是相关的。或者,狗会在羊群内穿梭,保护羊群不受野蛮的捕食者(通常是它们的近亲,狼)或人类盗贼的伤害。再或者,当狗追逐野生猎物时,在大自然和文化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狗跑在它的主人前面,或者跟在主人的后面吠叫。长期以来,人类和狗之间的家庭联系是一种相互转化的共生关系,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进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种与各种各样的犬科动物共存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环境向世界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高估这种关系对人类人性化的重要性。在过去的1万到1万2千年里,当我们通过文化的发展完成了我们的生物进化时,一种类似于儿童形成时期的进化,当产前的生物发展通过文化适应完成时,我们人类在狗的陪伴下长大。
这些观察结果与J. Allmans的观点相呼应,他们强调人类和犬科动物物种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所享有的相互支持和成功。J. Allmans推测,大约14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来的早期人类可能通过捕获和驯化原始犬而获得了明显的优势。随着这个创始种群向北扩散,原始犬作为盟友的力量可能给这些早期迁徙的现代人类祖先增加了力量,并使他们比其他被他们的进步所取代的人类更具竞争优势。
狗的驯化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这个原始狗和人类之间密切接触的理论有相当大的可信度。几千年来,狗和人类相互补充着对方的存在,也许就像D. G. White指出的那样,狗在大自然和文化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W.M. Shleidt同意D. G. White的观点,即人类和狗相互之间有明显的生物和文化上的变化影响。W.M. Shleidt认为,正是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狼捕食驯鹿的游牧模式让人类效仿,并最终成功地在狗的陪伴下收养了驯鹿。由于这种密切的联系,从这么早的时间,人类和犬科动物经历了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导致他们相互驯化和适应对方。
人类和犬科动物似乎都经历了类似的儿童形态和其他一般形态的变化,包括身体身高和大脑大小的减少。狗的大脑大约比狼的小25%到45%,同样,人类的大脑在过去的35000年里一直在缩小,从平均约1450克缩小到目前的平均1300克。这一证据表明,类似的进化力量可能同时作用于人类和狗,从而对两个物种产生类似的影响。很明显,人狗之间的关系已经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生物、文化和心理的影响,然而,人类与狗之间的关系产生的方式仍然被一层原始的面纱所掩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