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美洲长尾虎猫】尾巴短短的猞猁,能爬九层楼那么高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尾巴作为重要的身体平衡机构,与动物爬树的能力有关的说法。

猫科动物大多是爬树高手,尾巴也多数都是长长的,短尾巴是猞猁属一个很鲜明的特征了。我们平时的确比较少见到猞猁爬树的图,那么,尾巴短短的猞猁是不是就是猫科中爬树比较烂的呢?猞猁的尾巴又为什么那么短呢?

猞猁是爬树高手

2020年4月19日,白俄罗斯的研究人员听到高处有猞猁叫声传来,走近后发现一只猞猁趴在16米高的树枝上晒着太阳,睡着懒觉。

猞猁在树上睡懒觉

研究人员赶紧在树上安装了红外相机,根据相机记录的影像资料,大约50分钟后,这只猞猁爬下了树,动作很娴熟,用了不到一分钟就下来了。这明显是只成年雄猞猁,但体型不是很大。

猞猁倒退着下树

这里本来是另一只成年雄猞猁的地盘,地主在去年秋天忽然消失不见了,估计已经死亡,这只雄猞猁正在试图接管这片无主的土地。它通过叫声宣示对领地的占有权,研究人员每晚9点到11点都听到它站在树顶上叫。

猞猁在树上16米高处高叫着,宣示领地

2017-2018年,白俄罗斯的研究人员已经多次看到猞猁爬上树梢了,高度可达17~26米。在芬兰、波兰和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也都记录到猞猁爬树。事实证明,猞猁并没有丢了爬树这项猫科的看家本领。

猞猁喜欢爬到树顶,站在顶端的树枝上大声叫。猞猁的叫声主要起到种内通讯的作用,它站在树顶上呼唤就像发布广播一样,具体来说有两个目的,一是宣示领地,二是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在夜间,雄猞猁的“广播”可传播两千米远。

其实,猞猁平时也是很安静的猫科动物。在欧洲,经常去野外的人都很熟悉狼嚎,但很少有人听过猞猁叫。白俄罗斯科学院的瓦迪姆·西多罗维奇教授从事野生动物工作35年,在野外睡过700多个夜晚,他在2012年以前只听到过三次猞猁叫,更不知道猞猁还会爬到树顶上叫,当时猞猁密度普遍很低,仅为1只/百平方千米左右。

爬上树冠的欧亚猞猁

然而,随着纳利博基森林的猞猁密度增长到4~5只/百平方千米,猞猁上树叫变得越来越频繁。密度增高,猞猁种内斗争加剧,它们迫切需要发布广播宣示领地,警告同性别其他猞猁不得擅闯。

纳利博基森林不同生境的猞猁密度差别很大,在沙丘只有2只/百平方千米,在比亚兹纳河谷的落叶阔叶林可高达14只/百平方千米。意料之中的是,在猞猁密集的河谷生境中,猞猁爬树远比其他地区频繁。比亚兹纳河谷仅占森林总面积的17.5%,猞猁爬过的树却有一多半集中在这里。

“猞猁树”的分布:多数位于河谷地区,尤其是猞猁最密集的比亚兹纳河谷

猞猁爬树高声叫在交配季节更普遍。2019年1~3月,纳利博基森林有60棵树被猞猁爬过。4月,对其中22棵树再探查,只有一棵有猞猁爬过的痕迹,5月~6月中旬有9棵,8月就一棵也没有了。

当地猞猁的交配季节是2月下旬和3月。猞猁在交配季节及之前爬上树“广播”有双重作用,既可以警告同性“离远点”,又可以呼唤异性“快过来”。

家猫时常被狗撵上树,猞猁偶尔也有这样的经历。当遭到狼群或猎犬围攻,猞猁就不得不上树躲避。在白俄罗斯,研究人员三次发现狼群在雪地里围攻带仔雌猞猁,每次猞猁妈妈都及时带着幼仔爬上树避险,只有一次有只幼仔没来得及爬上去被狼咬死了。

短尾猫遭到美洲狮追赶,爬上12米高的仙人掌

结论:猞猁是爬树高手,能爬得老高了,它能爬到九层楼那么高,只是不经常爬而已。

猞猁对树的选择

北方针叶林里的树都比较高,树干底部没有多少树杈,不如热带的树好爬。猞猁最喜欢爬的树,树干上要有厚而突出的大块树皮段(5×15厘米),供猞猁爪子抓握。猞猁爬这样的树就像踩着梯子很容易就上去了,很少留下爪痕。

猞猁在松树上留下的抓痕

有的树没有大块树皮段,猞猁很少爬。不过,如果树干本身不粗(直径30~40厘米以内),能环抱过来,猞猁爬上去也不难,它用前爪环抱着树干,用后爪往上蹬。这种情况下,猞猁将在树上留下很多明显的爪痕。

如果一棵大树附近有另一棵树倒向它,猞猁喜欢沿着歪倒的树走上去,毕竟走楼梯比爬梯子省劲多了。

猞猁爬过的倾斜杉树

针叶树的树冠部分有很多结实的树枝,猞猁可以借助树枝跳上跳下,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

和其他猫科一样,猞猁也是上树容易下树难。它要抓紧树干,倒退着往下蹭,直到距地面还有几米,再松开爪子跳下去。

猞猁利用较低的树枝跳下去

树干底部即使有几根树杈,只要不是一排稳固的树杈,对猞猁上树就没多大帮助。但对猞猁下树帮助很大,猞猁可以利用树枝做跳板,跳到地面上。

野外发现的“猞猁树”大多是松树(82%),但这主要因为松树树皮软,容易留下爪痕。其他几种树比如橡树、白杨和云杉,树皮质地都比较硬,除非有雪覆盖,否则很难发现猞猁爬过的痕迹。

猞猁爬过的橡树,只在苔藓上有些许痕迹

猞猁爬树更多是看树的位置和高度,“猞猁树”有近一半位于小山坡上(纳利博基森林是比较平坦的),有四分之一位于林间空地;位于林子里的“猞猁树”,有一多半高于林冠层,低于林冠层的只占五分之一。总之,猞猁爬的树通常是在周围环境中很突出的,茂密的林冠层会阻碍声音传播,爬到林冠层之上能使叫声传播得更远。

高于林冠层的巨大松树,有只雄猞猁很喜欢爬上去叫

结论:除了特别难爬的树(有的树很光滑,底部没有树杈踩,还很粗,就像墙一样),猞猁基本都能爬上去。

在猫科中是什么水平?

研究者根据生活方式和爬树能力,将猫科动物分为三个类型:树栖型,地栖型和攀援型。树栖型猫科有云豹、云猫和长尾虎猫三种,它们在树上的时间比在地面上还长,都生有长长的尾巴。

欧亚猞猁和短尾猫与豹、豹猫、虎猫和野猫等一起,被归类为攀援型猫科,这意味着它们虽然在地面上度过更多时间,但仍保持了出色的爬树能力。

树上的短尾猫

而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亚猞猁则被归类为地栖型猫科,这意味着它们很少爬树。地栖型猫科还有狮、虎、猎豹、渔猫、沙猫、丛林猫和兔狲等,它们有的已经基本丧失了爬树能力,如体重过大的狮、虎和爪子钝的猎豹;但两种猞猁属于能爬但不爱爬的类型。

猞猁爬树比较少,而且不像很多猫科动物那样喜欢有事没事呆在树上,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食性不同。豹喜欢捕猴子,很多小型猫科动物喜欢抓鸟,而猞猁的主食是兔子和狍子,都是在地面上活动的动物。

强如花豹,也会被豺撵上树

第二,竞争形势不同。除狮、虎外,所有猫科动物都处在天敌和竞争者的威胁之下,野猫面临着花豹、胡狼、狞猫和野犬等众多敌害,连花豹也受成群的豺和野犬的威胁。

而猞猁生活在北方,食肉动物的密度很低,它们很少需要为躲避谁而爬树。尤其是体型最大的欧亚猞猁,在野外几乎没有敌手。猞猁属中最经常爬树的短尾猫,也是栖息纬度最低,竞争形势最严峻的。

第三,生境不同。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不管是森林还是草原,林下植被都很茂密,猫科动物站得高可以获得一种安全感,对周围环境一览无余,及时发现潜在猎物和威胁。还可以顺带晒晒太阳,和家猫一样,野生猫科也都喜欢阳光。

雄猞猁悠闲地晒着太阳

而猞猁生活的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缺乏,地面上视野反而比较好;林冠层茂密,遮挡视线,林冠层以下又见不到阳光,树干基部还缺乏稳固的树杈。猫科动物的原则就是哪里舒服去哪里,猞猁在树上就找不到舒服的地方,自然就很少上去了。

所以,欧亚猞猁要么不上树,要么就爬到林冠层以上,让叫声传播得更远,还可以享受阳光。而加拿大猞猁相对安静得多,很少用叫声宣示领地,它爬树也比欧亚猞猁更少。正因为此,欧亚猞猁被归类为树栖型猫科,而加拿大猞猁是地栖型。

山顶林间空地的一棵大树,有只雄猞猁经常爬上去叫

完美爬树者的标志是头朝下下树的能力,三种树栖猫科都精通这项绝技,它们的后脚踝可旋转180度,用后爪将自己倒挂在树干上;花豹也会头朝下下树。而猞猁与家猫一样,只能倒退着蹭下来。

猞猁的爬树技术和这些完美爬树者比确实有差距,但不逊色于家猫,比狮、虎、猎豹这些强得多。

与上树的娴熟动作相比,下树就尴尬多了

结论:猞猁爬树少是环境所致,它的爬树技能在猫科中处于中规中矩水平,并不比那些长尾巴的猫科差。

猞猁尾巴为什么那么短?

需要注意的是,尾巴长短只决定在树上活动时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与爬树能力没有关系,后者主要还是看四肢力量和爪子构造。猞猁的后爪强烈弯曲,能牢牢抓住树干,这就是个适于爬树的特征。

尾巴是平衡器官,所以经常在树上活动的云豹、云猫和长尾虎猫都有着不成比例的长尾巴,云猫的尾巴甚至超过了头和身体的总长。雪豹和安第斯山猫的尾巴也很长,因为它们日常在陡峭的地形之间穿梭。习惯于高速奔跑追捕羚羊的猎豹,尾巴也是比较长的。

云猫的超大尾巴

对其他猫科动物来说,尾巴的作用不大。尤其是以野兔为食的猞猁,它们突袭猎物往往是爆发出一连串的跳跃,而不是奔跑;而且它们很少追赶野兔,通常跳跃不超过十次就放弃了。

现存多数猫科动物尾长占体长的40~55%,这可能是猫科的祖征。尽管长尾巴对多数猫科动物没有多大作用,但它们依然保留了这个祖征。同样,猞猁属的生活方式与多数猫科比并无特殊之处,短尾巴可能源自其祖先的某次基因突变。

作为尾巴最短的猫科动物,加拿大猞猁也是会爬树的

根据分子遗传学研究,猞猁属与其他猫科动物分道扬镳已有720万年,而现存四种猞猁分家是在距今320万年前。在这中间的400万年里,猞猁祖先一定经历过遗传瓶颈,并在瓶颈期发生了突变,丧失了长尾巴基因。这个突变对猞猁称不上有利,但也算不上有害,于是就在猞猁属成员身上保留至今了。

结论:尾巴长短和爬树技术无关,猞猁尾巴短也不是因为爬树爬得少。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