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乱咬】杭州小学生6年没剪指甲,全靠自己咬!医生提醒:可能是因为焦虑

杭州小学生六年不剪指甲,都是自己咬!医生警告说:“可能是因为DeerSister全江晚报全江晚报。”

“孩子咬笔杆吃手指,好几年改不了了,怎么办?他在学吉他,右手指甲不能剪,又黑又脏兮兮,经常塞进嘴里。

前段时间就是因为不注意卫生,‘病从口入’,高烧好几天!”

最近,杭州妈妈严女士很苦恼,求助记者,她说,四年级的儿子有“咬笔杆”“吃手指”两个坏毛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用,铺天盖地骂一通,也没用。

咬指甲、咬笔、抠手指等等行为,在中小学生中很常见。很多家长发愁、痛恨,到底该怎么办?这背后有什么是需要注意的?

小学六年从没剪过指甲

全靠自己咬

孩子咬指甲、咬笔、抠手指……和严女士有同款烦恼的爸妈有不少。

家长方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方女士有个六年级的女儿,高挑漂亮,从小学钢琴,手指细细长长的。但如果你凑近,这双手不忍直视——每个指甲都又短又扁、坑坑洼洼,边缘还长着倒刺。

“要是改掉这个坏习惯,这双手该有多好看啊!小学都快毕业了,还在咬指甲。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让我剪一次指甲。但小学六年,指甲剪毫无用武之地,全都是她自己咬的。”方女士说。

为了让女儿改掉这个毛病,她正面引导过、吓唬过,还买过牙咬棒。“我告诉她,每次想咬指甲了,就换牙咬棒,但女儿觉得在学校用这东西被人笑话……其实,女儿自己也发愁,光秃秃的指甲她都不好意思在人前大方伸手,但她不由自主就会咬。”

家长徐女士也为三年级的儿子发愁。“他不咬指甲,但是会去抠,把指甲都抠没了。他被我骂的时候会抠,背不出古诗、做不出数学题也抠。”每次把儿子狠狠骂一顿后,徐女士又后悔,“我自己小时候也有差不多的坏习惯。喜欢啃笔杆,每只铅笔上面都被啃得像甘蔗,更极端的‘啃’也做过,啃过木头课桌,觉得虎牙嵌在上面很爽。不过,到高中后就慢慢不咬了。”她说,自己最大的希望是儿子长大后,这些坏习惯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来源:视觉中国

孩子喜欢“咬”

可能是因为焦虑

“中小学生中,咬指甲、咬笔、抠手指等行为比较常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说,在门诊里,也经常会遇到有这些行为的孩子,有些孩子咬指甲特别严重,指甲边缘都血淋淋的。

而有些孩子,则出现了更严重的行为。

前段时间,一位六年级女孩走进周国岭医生的诊室。她戴着一顶棒球帽,把帽子拿下来时,会发现女孩右侧的头发已经稀稀拉拉了。女孩妈妈带着哭腔说,女儿最近经常会拔自己的头发,家里一扫地,地板上都是女儿的头发,触目惊心。

女孩在低年级时成绩非常优秀,到了高段逐渐跟不上,成绩掉了下来,爸妈对她的要求又比较高。女孩妈妈说,孩子在上数学、科学课上经常会拔头发,数学题做不出来,也会拔头发,但其他课或者玩耍的时候就从不去拔。

来源:视觉中国

周国岭说,女孩的情况是一种“拔毛癖”,是冲动行为控制障碍中的一种,表现为在非常紧张焦虑的状况下,便无法克制地要去拔头发或者是体毛。拔完之后,焦虑得到缓解,有如释重负感。他解释说,导致这种疾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压力。

“很多孩子有咬指甲、咬笔杆、咬衣角、抠手指等行为,有几种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缺乏微量元素,对味觉功能可能造成影响,表现出一些“异食癖”症状;也有心理压力,内心焦虑引起。这之中,内心焦虑是占比比较高的。”

他提醒,咬指甲、咬笔杆等是孩子缓解焦虑的方式之一,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发展下去可能有其它心理方面的疾病,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消除焦虑因素

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与支持

随着年龄的增长,咬指甲等行为会缓解吗?

“这些行为,中小学生多见,高中以后就相对少了,成年后就更少了。”周国岭分析,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意识增强、冲动行为控制能力增长,焦虑也会适当下降,另一方面,年龄增大后,会比较注重外表,更克制这些行为,或转换这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但也有一些人,这种行为也会一直延续到成人期,变成下意识的习惯。

他建议,针对这些行为,一定要“对症下药”,消除造成孩子可能焦虑的因素。

可以主动和孩子聊一聊,是不是遇到了让他觉得紧张、焦虑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学业压力比较大,要想办法去缓解,比如孩子在做数学题时很容易焦虑,给他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可以先放一放,可以针对性查漏补缺,或者去问问老师、同学思路。

要纠正孩子咬指甲等行为,最好用心理疗法、行为矫正相结合的方法。千万不要体罚、大声训斥,不要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拿出,这样可能会加重孩子咬指甲的行为。要以耐心说服、鼓励为主,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与支持,还可以引导孩子多参与运动、活动,转移注意力。做一些放松训练也有帮助,比如腹式呼吸法和肌肉放松法。家长要关注孩子行为的严重程度,如果影响到生活、学习,一定要来医院寻求医生的支持。

同时,周医生也提醒,虽然“坏习惯”在孩子身上,但导致这些行为很多时候是家庭教育产生了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使得孩子的焦虑倍增,家长也要做一些改变,尊重孩子,多给予理解、耐心和鼓励,帮孩子切实解决问题。

来源:升学宝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李彬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