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丽纹龙蜥】慢新闻·人物丨重庆最小河长:13岁发现物种新纪录 接受联合国司长接见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速新闻记者朱荞麦王勇/文、图、视频部分图片回答者提供

从学校后门出来的这个区间到“鞍溪”区间石板路,周丹通自己也数不清到底去了多少次。

和往常一样,巡河工作照例成为这周周末的开始。

“像梁滩河、璧北河,北碚区内的大小河流,几乎都走遍了。”扛着志愿队的旗帜,手拿火钳和塑料袋,丹彤和十几个穿红马褂的队员在河滩上捡拾垃圾。“如果发现江边有人垂钓、野炊或是有人在消落带上种菜,我们也会去制止沟通。”

一次两小时,基本保证一周一次,这样的巡河,丹彤已经坚持了一年有余。

而我们聊天的话题,也自然地从巡河转换到两栖爬行动物,从黑斑侧褶蛙、丽纹龙蜥聊到根瘤菌、人工智能的应用。

眼前这个女孩自信、大方,侃侃而谈,有着超越年龄感的成熟与稳重。

如果有一种优秀,被形容为“别人家的孩子”。那周丹彤档案袋中那厚厚一摞的奖状证书,似乎证明着她的当之无愧。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北碚区河长办授予的“嘉陵江-马鞍溪志愿小河长”、发现重庆物种新纪录白颌泛树蛙,环保课题项目多次获得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选一等奖,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闻司司长内森·萨巴的接见……

“抛开对自然河流、科技环保的热爱,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学生。”13岁的小姑娘一本正经地谈起获得荣誉的小小经验,“我认为,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做到’。”

丹彤在她的笔记本上记录关于保护河流的灵感

小河长丹彤和她的伙伴们开始巡河

父女在家打造“乐园”

养殖新物种

但凡家中来客,总会被周家客厅的一角所吸引,那是丹彤和爸爸周均共同打造的“乐园”。

三平方米的水池旁放置着玻璃观察缸;除了盆栽,人造假山上还零星地栽种着绿植。植物虽说长势喜人,乍一看却和普通的假山造景并无二致。

礼貌地向我提出不要拍特写照片后,周丹彤一语先道破“天机”。

“观察缸里面有两只蜥蜴,一只是丽纹龙蜥,另一只因为疑似新物种,需要进行学术保护,所以不能提前泄露。”讲到自己感兴趣的两栖爬行动物,丹彤打开了话匣子:怕蜥蜴冬眠,观察缸底下铺着电热毯来保持恒温;每天需要观测记录蜥蜴的特征习性,所以安装了湿度计,让湿度在可控范围内。

身在“乐园”里的丹彤说话自带气场,如数家珍,“这株三叶草是我做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结瘤的小实验时栽的。”“别看小池子里水浅无鱼,其实里面养着树蛙,是我发现物种新纪录的那只。”

专业名词、专用术语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蹦,介绍时的认真劲和逻辑性让人无法不觉得,和普通初中生相比,周丹彤的13岁,好像是有那么点不一样。

最近丹彤在研究“狗牙根”这一固土植物

小河长上任

研究植被固化水土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学生,周丹彤在学校里是班长、爱水社社长。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嘉陵江-马鞍溪志愿小河长”。

作为重庆市被官方认定的最小志愿小河长,谈起“上任”经历,丹彤飞快从书包里摸出了一个蓝色笔记本开始讲解。考察后亲绘的水系图、分条罗列出河段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点一滴的灵感和想法都汇集在本子上,认真详尽的程度绝不逊色于大人们的工作笔记。

“我从小在江边长大,对这一江水有很深的感情。”在丹彤的记忆里,小时候的江是美的——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但同时,也有“美中不足”:餐饮船往江里倒一盆盆的饭菜,江边野炊也留下了满地垃圾。

这和一直扎根心中的青山绿水梦背道而驰。

偶然得知学校成为了全国30所小河长、小湖长的试点学校之一,丹彤毛遂自荐,想用实际行动加入到保护母亲河的队伍中。先后发动同学成立“小河长”志愿服务小团队并开展了系列志愿活动,去年11月,周丹彤被北碚区河长办公室正式授予“嘉陵江-马鞍溪志愿小河长”。

“新官”上任,丹彤虽年龄不大,却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细心的丹彤还在一次巡河中意外发现,马鞍溪入江口两岸,有着水土流失现象。“土壤正缓慢地朝溪流方向前进,科技老师告诉我,这是两岸植被抓握力不够,地理老师说,这种断层流动又叫做土壤蠕动。”

现象已然得出结论,普通孩子的好奇心或许就此为止。

但周丹彤不。

在西大附中课程创新中心主任导师罗键眼中,周丹彤是他见过少有的求知欲极强的孩子。水土流失意味着消落带的不稳定,通过调研和查阅大量文献,周丹彤发现“狗牙根”这种植被对固化水土有着明显作用;根系发达的茅草甚至能自然修复消落带。

“项目还在进行阶段,我很期待未来能够把我研究的植被,投入到实地种植中去。” 丹彤踌躇满志,小脸满是认真,“我把保护河流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小河长的称号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我想让它并非空有名头,而是要真正发挥作用。”

丹彤考察记录消落带的水土流失情况

丹彤习惯带上口袋,巡河时发现垃圾就捡起来

摸毒蛇观豹猫

自然笔记获联合国司长签名

但凡谈起河流保护,滔滔不绝的丹彤就没有“暂停键”。“你别看她现在文文静静,其实嘛……”周丹彤的父亲周均卖了个关子,说要戳穿女儿的“真面目”。

抓花纹斑斓的树蛙是小意思,亲自捉虫子喂给蜥蜴当“零食”也不算什么,周均调出电脑中的照片:看,这是彤彤研学旅行时,用手安抚棕黑腹链蛇的照片。丹彤瞅了一眼,淡定地撇嘴,“这个没毒。”

原来,从去年开始,周丹彤便和导师罗键一起,进行外采科考。一年里出行了10余次,地点从四面山、仙女山、照母山、缙云山到黄水,前后时长累积达到20余天的外采让丹彤的足迹遍布原始森林、溶洞和村寨。

并非小打小闹,外采小队出行前都会确定一个目标物种。“发现新物种或者物种新纪录,其目的都在于保护。一旦发现,记录在案的生物在重庆就会多一个产地。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地让动物免受伤害。”

话虽如此,路途却异常辛苦。“像国庆节出去了五天,我们白天就在宾馆里赶作业,晚上7点和老师一起出门,凌晨2、3点回程是常事。”丹彤记得,今年仙女山的外采让她第一次摸到了尖鳞原矛头蝮,这是中国十大毒蛇之一;武隆白马山,他们在暴雨中的原始森林里徒步了4小时,抓到了一条福建竹叶青;在喀斯特天坑里寻找角蟾,艰辛的旅程,收获却意外地丰富。

外采路上的雨声,蛙鸣,铁制捕蛇杆和竹竿叮叮咚咚地敲击着地面。这种和声,丹彤把它形容为“奇妙”——“那一刻,我好像和自然浑然交融,我与它有共同的呼吸、共同的心跳,共喜忧,全然一体。”

“我好像学领悟到了热爱自然的奥义。”唯有真实的热爱才会真正地付出。付出当然会有收获,《根瘤菌在城市生态花园中的应用》课题在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三个月坚持每天观察树蛙鸣叫、抱对到产卵,绘制成的自然笔记获得市第五届自然笔记大赛特等奖;观察豹猫的自然笔记《猫行猫素》获得生态环境部的自然笔记大赛一等奖。

正因为自然笔记的得奖,丹彤在内的三名西大附中学生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学生代表队伍,并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闻司司长的接见。“内森·萨巴先生为我签名,并鼓励我继续保持科学探索精神,为环保做出贡献。”说起这次经历,丹彤比较淡定,“很光荣,同时也让我确信,对自然环保付出的努力,有价值、有意义。”

丹彤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闻司司长的接见后,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胆大女孩爱看书

零用钱全花在书上

在耀眼的履历下,丹彤一面是能一本正经地说出“无知限制想象”的小大人,另一面却也散发着一个13岁小少女该有的活泼。她会悄悄跟爸爸抱怨,说自己额头长了痘痘上镜不好看;在讲起第一次捉蛇经历时,也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蛇好臭!好吓人!我以前是很怕的。”

怎么现在胆子这么大,又不怕了呢?丹彤耸耸肩膀,“习惯了,就不怕了撒。”

爱看书,是不少人对丹彤的印象。“只要是有用的书,她都喜欢。”爸爸周均“补刀”:“有时候外出没书看,她是个连说明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书柜占了书房整整一面墙,丹彤煞有介事地拉开柜子告诉我,最左边的一柜子是她的书,中间的是爸爸的书,最右边是她和爸爸共有的书。

从天文、生物、历史、政治,丹彤阅读的书籍五花八门,类型极为广泛。“小时候彤彤看过的绘本,摞起来比她人都高;书买得多,换得也多,我们都记不清楚这面墙是更新换代的第几面‘书墙’了。”父母的开明温和,让丹彤在生活中极为独立,“我自己理财,爸妈不会过问我钱还有多少,怎么花掉的。”像一对普通老友交心,丹彤亲密地揽住爸爸的肩膀,“哼,我猜你们肯定也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了买书上。”

周均有些好笑地点点头,“我们会给孩子先设定边界和底线,底线以上,都是她自由发挥的空间。”

外采科考中,丹彤抓到一条小蛇

学霸从不补课

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学业任务

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如何协调精力与时间让自己可以活跃于别的领域。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周丹彤。她从未上过补习班,成绩依然在班上名列前茅,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身为历史老师的父亲在生物、科技领域,给予的专业支持实则有限,她却是学校少有的几名科技特长生之一。

自律、目标感、执行力。这是父亲周均眼中,女儿最大的优点。“她从小就会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学业任务,像比赛项目集中时,吃饭她都会跑着去,再跑着回来。”周均坦言,身为家长,他多多少少会心疼孩子。但除了心疼,他也认为这种辛苦,其实是现在中学生的常态。“我们家长要做的,是伸出手,陪伴她走过这段成长之路。”

妈妈杨莉则透露了几个女儿保证精力的小方法。“每天坚持运动,早晚会自觉跑步两公里以上;孩子不玩平板不打游戏,电子产品不进入卧室,来保证她高效地休息。”杨莉说,唯一比较特殊的,是家中多年来习惯早饭让孩子吃正餐。“学校上午课程很繁重,我们家的早饭和午饭晚饭一样,得有肉有汤有菜有饭,来确保娃娃摄入足够,精力充沛。”

丹彤考察记录消落带的水土流失情况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