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看着长大的“瓷娃娃”福原爱,最近发生了婚姻变故。
日媒称,结婚4年多后,福原爱经常遭受丈夫姜洪杰的语言暴力。
妻子看个牙医,竟被丈夫指责“嘴张那么大,像个婊子”。3月初,福原爱体重暴减十公斤,多次精神崩溃。虽然身体没有留下伤口,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江宏杰的语言暴力,引发了中国网友一面倒的批判。他的微博评论区,有网友评论:福原爱,快逃!
暴力是枪,使人血流不止;语言暴力却是锁,使人迷失困局,待得越久,越没有拨云见雾的能力。
因为语言暴力的实质,是控制。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同一个丈夫,结婚前天天甜言蜜语,结婚后只剩冷言冷语,甚至责骂妻子一无是处,仿佛两个人。
追求期间,丈夫百依百顺,语言是他得到你的工具;关系稳定了,他的目的达到,语言成了他控制你的武器。
福原爱正遭遇着这种骤变,结婚前,她的收入远超丈夫,结婚后退役做全职太太,丈夫的态度便急转直下。
或许,福原爱心中还有一丝复合的希望。但从微博互动骤减,不再戴婚戒,疑似分居等迹象不难看出,他们的关系正在走向衰亡。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语言是死的,感情却活生生在流动,所以谁都喜欢听到好话,因为好话中藏着赞美和支持,给人积极的能量。
可关系中,有人恰恰利用这一点,通过不断传递负面情感,将对方推进语言暴力的深渊。
01
关于语言暴力,最简单的解释是:通过言语剥夺他人的自信自尊,让对方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
福原爱渴望在日本迪士尼办婚宴,大婚在台湾举办后,江宏杰同意在日本举办婚宴,但以“肩膀痛”为由不愿来日本。
福原爱急得哭了,江宏杰恼羞成怒,在电话里骂她:“都怪你,家的氛围全毁了!”
试想一下:
你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等待柔情蜜意的丈夫,陪你实现童年心愿,对方却突然飙脏话“你选的什么烂地方”?
几秒的心凉后,是铺天盖地的自我怀疑:他为什么要这么跟我说话?他以前从来不这样,难道真是我的错?
愧疚感被激活,让福原爱没有对丈夫“变脸”产生警惕,反而更加谨小慎微,尽善尽美。
她是日本人,从小在中国东北生活;丈夫江宏杰是台湾人,两人的饮食口味天差地别。为了得到夸奖,福原爱总是做一桌子菜,尽全力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4年,这要记熟多少菜谱?贴心的付出没有换来肯定,反被婆婆调侃“你是我们家会下金蛋的母鸡”。
远嫁他乡,婆婆是福原爱唯一的依靠,但她对福原爱要求较高,稍不满意,就说“所以讨厌日本人”;
江宏杰的姐姐进入娱乐圈,用暴露弟弟隐私来博关注,福原爱表示不满后,江姐姐打电话谩骂“你把我们家都毁了”。
江宏杰会因为一些小事,指责福原爱“搞坏了家庭氛围”,骂她“脑子进水了”,还因为她和男人拥抱合影,就暴跳如雷说“我也要搞外遇”。
如同巫师一般,用语言向福原爱“施咒”,通过灌输负面情绪,让她感到无助,无望,无价值感。
语言反映一个人的心理,也塑造一个人的心理。当我们承受语言暴力,我们也在自我设限:我太蠢了;我太丑了;我一无是处……
若不是我这么差,我最爱的人怎么会伤害我?
言语会剥夺一个人的自信,受害者吸收了太多不属于他的负面情绪,无论内容是否属实,绝望层层堆积,都足以压垮一个人的内心。
02
人是社交动物,会为了融入集体,稀释一部分自我,去感受他人,然后将这感受转变为更加多元化的视角。
可这是一把双刃剑,言语赋予我们感受和表达的力量,也容易让我们被迷惑和受限,沉溺于一段有害的陈述里。
泰国一位父亲因为儿子痴迷手机,恨铁不成钢,掏出手枪骂儿子:有种你自杀啊!
下一秒,儿子便对着自己脑袋开枪,父亲当场吓瘫。他想不通,谁都知道那只是说一句气话,儿子怎么会当真了呢?
其实,身处语言暴力情景,比起理性思考,我们首先会接住对方“丢”过来的情绪,消化不良好一阵子。
尽管说话者不一定怀着恶意,或许是有口无心,但语言中藏着强烈的情绪,还是会让听话者感到羞耻愧疚,自我否定。
何况关系中的破坏者,深知如何利用语言暴力,来打压一个人的自信,把负面信念植入对方内心。
知乎一名网友说:
我和前任在一起多年,刚认识他的时候,我乐观开朗,多年之后,我变得内向自卑,越来越消极,这都是拜他所赐。
他做了什么?没有打我,没有背叛我,可每当我想要奋斗,他就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我。
语言心理学家罗伯特.迪尔滋认为,语言是表层结构,却能代表或表达深层结构的含义,夹杂了很多超越言语本身的东西。
一个人的三观,信念和情感,都被整合在语言里。所以佛洛依德认为:语言能够给人带来极度的喜悦,和最深的绝望。
暴力的终点,往往不是“改邪归正”,而是你丧失所有自信,成为语言暴力者操纵下的羔羊。
03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曾发布过一张海报:年幼的孩子拿着不及格的试卷,父母的语言暴力刻在他身上,宛如疤痕: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看不见的疤痕,有时比看得见的疤痕更加诛心。NLP(语言心理程序)学者迪尔滋认为,我们需要积极的语言,不只是为了心情好,更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有力量。
夫妻间互相打气,母子间互相鼓励,同事间互相安慰……这些积极的语言撑起了我们的生活,沉淀之后,会变成自我保护的铠甲。
因为积极语言背后,藏着“我被爱着”的积极信念。即使身处语言暴力,我们仍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找回它:
(1)概念替换
我们对语言暴力感到痛苦,其实是自我保护系统在预警:是时候远离对方,保护自己的情绪了。
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立刻结束关系。这期间,我们可以用另一种积极语言描述自己身上的场景,替换掉原有的负面内容,诀窍是多用“为什么”“怎么样”。
比如“你永远考不到第一名”,替换成“我为什么不能考到第一名”?
“你太丑太笨了”,替换成“我怎么样才能更漂亮更聪明”?
消除负面的自我设限,最根本的办法是开启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不断想出新的解决方式,建立起更强大的自信框架。
(2)调整预期
预期,意味着我们“期待”某个结果。语言暴力关系中,预期往往来自施暴者。
丈夫骂我们“毁了一个家”,我们就期待洗衣做饭能获得丈夫认可;上司骂我们“搞砸了业务”,我们就期待能够熬夜加班能干出成绩。
为了实现预期,我们不断降低底线:从“我再努力一点就不会被骂”,变成“骂就骂吧,反正我也无力改变”。
盲目实现预期掏空了我们的能量,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这预期难道不是施暴者强行灌输给我们的吗?
其实,比起丈夫认可,我们更希望自己开心;比起干出业绩,我们更希望睡个好觉。语言暴力强烈的情感,将我们拖向错的方向。
施暴者站在生活的重要位置,但真正应该站在这个位置上的,是我们自己。将施暴者踢下神坛,以自己的感受出发,调整预期,才能创造出真实的安全、幸福。
写在最后:
当你被一个人反复用语言伤害,要记住:关键不在于如何避免伤害,而在于如何发展自身技能,以便不管别人想什么、做什么,你都可以感到很安全。
到那时,听过越多的苛刻,便越发明白:最好的安全,不是满足他人,而是取悦自己。
- THE END -
· 本文转载自: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