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满族同胞喜欢养狗,非常喜欢狗。按照惯例,满族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更不允许随意杀狗。
根据民间传说,努尔哈赤在其早年,曾在辽东大帅李成梁那里当过小厮,其后出于很多原因,遭遇了李成梁的追杀。在危难之间,努尔哈赤豢养的大青狗以自己的性命拯救了主人。因此努尔哈赤在发迹之后颁布法令,禁止满洲百姓随意杀狗、吃狗或使用狗皮制品。当然,传说只是传说。但满族人崇狗的习俗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满洲人的前身——女真人本是渔猎民族,对于打猎来说,猎犬是必不可少的帮手,因此当时的女真人几乎每家都养狗。就如明人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女真篇》所云:乞列迷“不识五谷,惟狗至多”。而《朝鲜李朝实录》也记载:兀狄哈“土地沃饶,犬豕鸡鸭亦多畜矣”。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赴建州的朝鲜李朝南部主簿申忠一看到,在建州女真的佛阿拉城。内,“(女真人)家家皆畜鸡、猪、鹅、鸭、羔、羊、犬、猫之属。”
努尔哈赤和大青狗
此外,在女真的辖境内,不仅女真人养狗,其他民族也是如此。例如在天命三年四月,在安顿从抚顺城前来投降的近千户汉人时,努尔哈赤令“每户分给大母猪二只,犬四条,鸭五只,鸡十只,以供饲养”。
可以说,无论是建州女真还是野人女真,无论是住在城市的女真还是住在乡村、森林的女真,饲养猎犬均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到了后金天聪六年正月,皇太极却颁布了一条与满洲(女真)习俗相悖的法令——禁狗令。
关于这条法令及相关内容,史书记载并不多,仅见于《天聪朝臣工奏议》天聪六年正月初九日“高士俊谨陈末议奏”和该月二十九日“胡贡明陈言图报奏”。两份上书摘录如下:
天聪六年正月初九日,高士俊在其奏疏中称:“一曰谏新政。昨奉旨传谕,养狗者拿去城外。然一家少有两三条,多有五六条,是以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臣恐盗贼生心,因见皮肉满街。恳乞敕赐每家止存一条,姑俟升平,或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即不用亦可。”
此外,天聪六年正月二十九日,汉人生员“胡贡明陈言图报奏”称:
“书曰‘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虽是富庶的景象,然今人家养狗忒多,吠形吠声,彻夜喧天,听实不堪,遽行查逐,亦非不当,想皇上亦自有个主意。但养狗以防贼,每家限留一二只,亦不为多。今尽逐之,恐人间门户无所司管,为盗者必将乘机窃发,偷奸必将恣欲乱行,向之得以高枕,今必不能帖席也。况奸、盗二事,我国最重,若尽去其狗,是欲教人揖盗容奸也,是欲纵人犯盗犯奸也,甚于民间不便。伏乞圣裁。”
由以上两个上书,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信息。首先,“禁犬令”的范围止限于城市之内;其次,在后金的京城内,市民养狗太多,少则2条,多则6条。一只狗吠叫,其他也跟着吼叫不止,噪音非常大;其三,如果贯彻皇太极的“禁犬令”,容易让城内盗贼丛生,应当留有余地,每家限养一条狗就好。
对于皇太极是否采纳两个汉人的意见,如今已无可稽考。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极确实颁布了禁犬令,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几乎将所有的狗都驱逐出了城市。而在旁人看来,这种操之过急的法令,很容易导致社会治安问题。
满洲(女真)人爱狗如命,为何满洲皇帝皇太极却要“驱犬出城”?这让很多学者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皇太极“禁犬”是因为满洲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
自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八旗劲旅攻入辽东,占领富庶的辽沈后,满洲人逐渐由渔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打猎不再是为了生存生产,而纯粹变为一种娱乐以及保持尚武精神的活动,狗已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此外,辽阳、沈阳被满洲人攻破后,许多满洲贵族皆住进了城市,习惯于城市文明。“唯知游逛市井,耽于戏乐”, “每闻出兵行猎,或言妻子有疾,或以家中有事为辞者多矣。不思行兵出猎,勇往奋发,而耽恋妻室”。甚至连打猎也懒得去,这样一来,狗便更不是必需品了。
在城市生活中,如果狗的数量太多,很容易造成数量问题。毕竟狗是一种动物,即使看起来再温驯的狗,也有可能突然“豹变”,乃至于咬伤人畜。即使在现代,城市养狗仍是一大隐患,每年都有很多人被家养狗咬死咬伤。除此以外,狗还会传播无药可救的狂犬病。足以造成更大的祸乱。
因为家犬伤人的事件太多,皇太极还针对一些频发的民事案件颁布了处理办法,其中规定:“如犬咬牲畜至死者,以肉归畜犬之主,令其赔偿。”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因狗引发的民事、刑事案件太多,才导致皇太极违背满洲自古以来的习俗,将狗和养狗人驱逐于城外。
参考文献: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 《女真》;《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35,四年(1473年)十月初十日;朱永杰、韩光辉:《明代建州女真发展前期农业区域特征述论》